可爱的天使
2009-03-18周继威
周继威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作品里都有天真无邪的孩子形象出现。孩子的童真纯净用以反衬成人世界的险恶丑陋,给人以希望和宽慰。
【关键词】孩子天使希望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090-02
也许伟大的文学家都有一颗天使心,他们天使一般用他们的文字播下真、善、美的信念。他们的作品里也常常会有天使的形象出现,他们通常是以天真无邪的孩子形象出现的。孩子的童真纯净用以反衬成人世界的险恶丑陋,给人以希望和宽慰。
一、朴实的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便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塑造的农村少年形象——闰土,他朴实、健康、活泼、机灵、勇敢,生长在海边的农家,从小就掌握了劳动的本领。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样样精通;闲来无事到海边捡贝壳,汛期看跳鱼等无拘无束、野性十足。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没有被“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缚,是儿时“我”羡慕向往的英雄。
“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淳朴的乡村民风浸染了他的性灵,他心底善良、为人宽厚。所以他的钢叉永远都是对准糟蹋瓜田的“猹”而非摘瓜的“人”。和“我”离别的时候,他“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红红的眼睛。滚烫的热泪,坦诚的无言表白,表达着依依的友情。“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简单的礼品背后隐藏着多少辛劳,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赤着脚睁着大大的黑眼睛的男孩在海边执着寻找的情景……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用白描的手法为我们描绘了童年时“故乡”的美丽与神奇,这里有高远的蓝天、一望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海边的沙地;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五彩的贝壳。还有诸如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各种动物穿梭其中。更有那个浑身荡满活力的少年的存在使这个世界变得广阔而又鲜活,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
这个世界实际是少年闰土美好心灵的反映,是少年闰土与少年“我”和谐心灵关系的产物。但是,这种心灵状态不是固定的,也是无法维持久远的。当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20余年的故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二、善良的若瑟夫
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里奚落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腐朽的铜臭气的同时,没有忘记向世人表明他的理想与希望。善良天真的小若瑟夫是他追求安宁和乐的社会环境和友善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寄托与象征。
若瑟夫——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人世未深,天真单纯,极富同情心。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出现在文中的。每临周日。他都会和父母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和全家一样,他也希望叔叔于勒能衣锦还乡、发财归来,好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知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扑闪眼睛里充满同情与怜惜。并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他的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若瑟夫的形象是不可忽视的,它既构成了对菲利普夫妇强有力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尚未受到腐蚀的孩子身上寄寓着作者的希望与理想。在那个充满铜臭气的社会环境中作者能有如此的眼光和志向,实在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作者思想闪光的具体体现。
三、诚实的那个孩子
读完《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我们首先会嘲笑那个愚蠢皇帝,他爱慕虚荣不务正业,眼睛昏花竟被两个骗子给蒙蔽,还装模作样、裸体游行,真是洋相百出、丑不忍睹。其次。那些食肉的大臣们,为了一己之私,竟然睁眼说瞎话,空手托裙带,“诚实”何在?对谁负责?另外,那一群围观的老百姓也应该是我们嘲笑的对象。群体说谎是一件可怕而又悲哀的事情,他们趋之若鹜赶来看皇帝游行大典,一睹“新装”的神奇,当“裸皇”出现在他们的视线中,谁也不愿吐露实情,一切都是为了表明自己聪明与能干,谁愿意在自己的脸上贴上“愚蠢和不称职”的标签呢?嘲笑之余,我们真应该为那个说真话的孩子击掌叫好。在那个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的社会里,“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声音是那般清脆与悦耳,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绽放于装满虚伪与丑恶大河塘中,这声音是那般的纯正与贞洁,虽然细微,传到谁的耳朵里,谁都会为之一震,如雷的童音啊,像一抹亮光撕裂和穿透了古丹麦那黑暗如漆的时空!童言无忌,童真如金弥足珍贵啊!
童话为什么要安排一个无知无畏的特定的“小孩”来揭穿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的虚伪呢?笔者以为,童话是把无知无畏的“小孩”作为有知有畏的“皇帝”“大臣”和普通百姓这些“成人”对立面来描述的,从而形成鲜明艺术对比,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揭示受社会浸染的成人们虚伪性。
四、傻乎乎的小伙计
傻乎乎的小伙计有赖于“荐头”的情面大,得以在咸亨酒店立足。在职务定位上,掌柜颇费了一番心机。因为“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被安排“在外面做点事”。主要工作是给“短衣帮”舀酒、温酒,当然还附带一个“小动作”:趁机往酒里羼水。
小伙计险些被“炒了鱿鱼”,因为他不会羼水。不能为掌柜创造更为丰厚的利润。在掌柜看来,往“短衣帮”酒里羼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作为小伙计,具备一手天衣无缝的孱水绝活,是工作的一种必然需要。但对于一个刚满十二岁的孩子来说,涉世未深就要接受虚伪人性的“洗礼”,就要承受人世间的欺诈、冷眼与歧视,这是何等的悲哀!
掌柜自私冷酷,唯利是图,他对孔乙己只有嘲笑和讽刺,没有任何的同情与怜悯。而小伙计涉世较浅,还不像掌柜那样势利冷酷,虽然他也瞧不起孔乙己,但是他毕竟是与孔乙己交往比较多的人,毕竟他对孔乙己还有怜悯之心,只是“附和着去笑”,在他身上寄托着作者的希望。
小伙计毕竟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又沉重的时代。不幸者的四周充斥着讽刺与挖苦,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人性逐渐迷失。当孔乙己要教他写“回”字时,他竟“努着嘴走开”,拒绝也许不是因为对知识的反感,而是对孔乙己的厌恶与蔑视。当众人津津乐道于丁举人打残孔乙己的“壮举”时,他的内心也许是渴望成为丁举人那样“杀气腾腾,威风凛凛”的人物。小伙计最终将会如何成长?一个大大的问号深刻的拷问国人。从这个角度而言,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更深刻的思想也许是呼唤健全人性的回归,不再让迷失的人性轮回。
课文中类似这样的鲜活的形象还很多,《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制作小橘灯的那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女孩,《驿路梨花》里的梨花姑娘,和孔子争斗的那两个小男孩等,简直不胜枚举。
文学世界里生活的这一群群小天使。让我们没有理由停下脚步放弃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