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及说明
2009-03-17田希倩
田希倩
关键词:高中课标教材;地理课程;自然灾害;危害;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2-0055-03
“课标”阐释
本节的“标准”为“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该“标准”旨在通过学习,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其学习目的是防灾、减灾,所以,“课标”除了要求了解其对人类的危害外,还要求了解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湘教版高中课标教材《地理》必修I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第四节,也是《地理》必修I的最后一节,是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收尾之笔。这节教材着重介绍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的负面影响——自然灾害。具体说,本节主要讲述了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中国的洪涝灾害三个问题,旨在使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与危害,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对长江、淮河流域洪灾的分析,探究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及频繁发生的原因。
课标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是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本节知识又是“以洪涝灾害为例”进行的案例教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联系实际案例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的概念、类型及危害;
(2)了解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现状和成因;
(3)举例说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以及辩证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
(4)结合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或当地常见自然灾害,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成因,探讨其预防措施。
【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的危害。
(2)我国主要洪涝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
【教学难点】
(1)自然灾害的概念。
(2)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学方法】
讨论分析法(成因分析);多媒体展示法(各种自然灾害视频、图片及表格数据、文字材料等);案例分析法(中国的洪涝灾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课件展示)一组自然灾害(学生熟悉地区的火山、地震、洪涝、干旱、台风等)及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视频及图片资料。(设题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像资料和生活感受人手,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问题设计)这些图像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同学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陈述感受——震惊、遗憾、郁闷等,引出自然灾害的概念。(设题意图——给学生抒发情感的机会,并引出本节主题。)
[新课教学]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1,概念。
(问题设计)什么叫自然灾害?上述资料显示的问题都是自然灾害吗?自然灾害都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吗?(设题意图——由学生根据形象、直观的视频和图片资料,分析、总结基本概念,而非教师灌输讲授,旨在发挥其主体作用,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培养其概括、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预设。(学生认识误区):①自然灾害均为自然原因引起;②凡自然异变无论对人类影响与否,均为自然灾害;③忽略发生地域,如宇宙空间的各种异常等;④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混淆。
(2)针对预设的策略。学生分析回答后,教师应引导、纠正学生概念的思维误区,正确诠释概念内涵。
(课件展示)正确解读“自然灾害”的概念:①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域空间是地球表层系统,包括地表的四大圈层;②对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称为自然灾害,如果在无人区发生的地震、洪涝等自然异变,不能称为自然灾害;③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有时对自然灾害能产生诱发、加剧的作用;④自然灾害不同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异常变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害人类的生存。
(设题意图——自然灾害的概念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是易错点。学生往往从概念的字面理解,误认为自然灾害仅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学生这一不严谨的认识致使他们进而产生自然环境中的所有变异现象均是自然灾害的误解,同时忽略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域。所以,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全面、准确、透彻地把握概念内涵,以培养他们对地理知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成因。
(总结)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既有自然作用,也有人类的活动。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问题设计1)除了上述自然灾害,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自然灾害?(设题意图——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
学生举例说明各种自然灾害。
(问题设计2)对自然灾害应如何归纳分类?(设题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3,类型。
(总结)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过程,大致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类型。
(过渡设计)不同类别的自然灾害,虽然成因不同、发生过程不同,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但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4,特征。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从成因、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分析思考,互相交流,总结自然灾害的共性特征。(设题意图——指出分析方法,避免盲目性;合作探讨,集思广益,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讨论活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习成果,说明各种特征,教师参与讨论,指导学法,引导深入分析、探究。
(课件图示法总结,指导学法,加强记忆。)
(问题设计)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
二、自然灾害的危害
1,危害。
(课件展示)
材料一: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教材P107表格资料)。
材料二:中国的自然灾害(教材P108"阅读”)。
材料三:2009年上半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时事材料补充说明)。
经民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地震局和中国气象局等部门核定,2009年上半年全国受灾人口2.2亿人(次),因灾死亡384人(含森林火灾致死35人),失踪24人,紧急转移人口121.3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024.7千公顷;倒塌房屋19.9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391.4亿元。
(设题意图——这部分知识为本节重点。利用数据表格和文字材料,定量分析了世界典型灾害事件和我国洪涝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
(问题设计)学生通过上述材料,提炼、归纳自然灾害的危害。
学生概括、分析。(设题意图——这部分知识虽是本节重点,但并非难点,学生通过资料阅读,完全能够归纳知识。这
样设计,既能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提炼、归纳知识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全面准确地落实重点知识。)
(课件图示法总结,便于掌握。)
(过渡设计)我国最常见、危害最广的自然灾害是哪些?
2,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启发学生举例说明。
(总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最常见、危害范围最广的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危害程度很大的是地震。
(过渡设计)我们就以洪涝灾害为例,探讨我国洪涝灾害的现状、成因和危害等。
三、中国的洪涝灾害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问题设计)要想了解我国的洪涝灾害,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有哪些类型?
(课件阐释)以当地为例说明洪水和雨涝的含义,比较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设题意图——这两个概念较易混淆,以本地为例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尤其强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洪水发生时引起洪灾,长期积水便形成了涝灾,因此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称为洪涝灾害。)
(2)20世纪90年代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有哪些?
(课件展示)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洪涝灾情(教材P108“阅读”)。
材料二: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教材P109“阅读”)。
材料三: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图片资料补充说明)。
(设题意图——以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状态和灾情,深刻理解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及房屋、农田等方面的经济损失,意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过渡设计)洪涝灾害的发生,说明了当地可能存在三种问题:一是洪水来量多;二是泄洪能力低;三是滞洪能力差。分析导致我国洪涝灾害频发且灾情严重的主要原因。(设题意图——指出问题关键,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主要成因。
(活动设计)以造成巨大损失的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为例,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探究分析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个大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盲目。(设题意图——教师指导学习方法,综合性解决难点问题。)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探究,多方面分析讨论。然后分组阐述探究结果,互相补充,逐步完善。
(课件展示)归纳主要成因——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流域地貌特征、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植被分布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影响。
(设题意图——这部分知识既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关注的热点。利用小组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可以达到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问题设计)影响我国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气候对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
(活动设计)气候对洪涝灾害的影响,主要是降水,特别是暴雨。分组探讨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
第一组:我国降水在时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我国的暴雨有什么特点?
第三组: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夏季风,夏季风的强弱与降水有什么关系?
第四组:我国夏季风的进退与区域降水有什么关系?
(设题意图——分组讨论不同问题,不但可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团队意识,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
各组交流问题结论。
(课件展示)各问题逐一落实到位。(设题意图——学生在八年级《地理》上册和本册书的第二章第三节已经学习了降水的形成、夏季风、锋面雨等有关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和已有知识,通过交流、讨论应该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过,上述问题虽不是难点问题,却是我国气候部分的重点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知识的落实和理解掌握。)
(活动设计)另外,给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暴雨,可能形成洪涝灾害的气象还有在8、9月份形成于海洋上的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例如,今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MORAKOT)袭击了台湾、福建、浙江等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台风和洪涝一样,也是一种气象灾害,请同学们将其作为研究自然灾害的另一个案例,以“莫拉克”为实例,通过查看各种资料,了解台风的成因及危害。
(设题意图——教材中只讲到了台风是带来暴雨的一种因素,是发生洪涝灾害的一种原因,并没有作为灾害的另一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学生熟悉的2009年危害巨大的“莫拉克”台风为切入点,安排学生课后对台风进行研究,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其关注时事热点问题的意识,提高查询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掌握研究自然灾害的方法。)
(3)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活动设计)同学们看教材:
①P110“阅读”:2003年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②P111“活动”第2题,阅读淮河洪灾的材料,回答问题。
这是教材安排的“活动”,可引导学生按分析长江洪涝灾害频发原因的方法分析淮河。独立思考,整理答案。
(设题意图——援引分析长江的方法分析淮河,是案例教学的特点,也是应达到的目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旨在提高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课件呈现本节主要知识结构,使学生清晰掌握知识脉络。
(课后活动)
(1)教材Plll“活动”第l题。(完成教材问题。)
(2)通过查找资料,分析台风的概念、形成及危害等。(拓展课堂问题。)
(3)分组调查家乡某一种自然灾害,分析其形成原因、危害及防灾、减灾的措施。(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本节教学设计意图及特色】
1,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素养的培养;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究地理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课堂教学等。
2,体现新课改精神,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概念阐释、成因分析到问题探究,不再靠教师的灌输讲授,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总结。教师角色定位为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3,重视知识的落实。学生需掌握的概念、特征、成因、规律等知识,均在学生分析、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有完整、清晰的知识脉络,便于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
4,重视学法指导。教学中的综合问题及案例均指出了学习方法,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体现了案例教学特色。
5,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实例,特别是2009年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实例阐述问题,加强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及地理学科实用价值的认识。
6,设计意图和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7,指出了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和重难点,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