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2009-03-16施德军
施德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把过去传统的被动式的要我学,变为学生自主参与的我要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一、更新教育观念
研究性学习虽然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但仍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研究性学习的提出,就是要打破这些陈旧的观念,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充满朝气。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并不矛盾,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一系列问题又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另外,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与效率。
2.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和亲自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勇于创新的积极的科学态度;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十分重视研究的成果,而是注重整个过程的实施,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没多大关系。这种看法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味道。不可否认,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学生所定的课题展开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做个局外人,可以轻松一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研究过程的顺利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研究成果的优劣。学生从开题到出题,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显然是学生答疑解惑的最佳人选。有时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研究性学习也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等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二、不断进行突破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研究性学习模糊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强调的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个课题往往包含多个学科的知识,而大多数课题又与化学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就要求化学教师要有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知识。具体体现在:
1.不仅要对大量的化学专业知识熟悉,更要了解生物、地理、物理、数学、哲学、政治、经济等相关知识;2.善于质疑,不人云亦云,看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思考问题要有自己的方式;3.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4.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让研究性学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才不至于使学生的研究过于陈旧、呆板、缺乏时代气息。
三、多给学生鼓励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更多地给予关注,教育他们“迎难而上”,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不应将自己的看法和意识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为学生包办一切。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高于一切,任何的私心杂念都可能断送学生的美好前程。
总之,我国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学教师如何认清形势,如何体会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都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