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水灵,死得牛逼
2009-03-16牛明昱
牛明昱
如果有一天,某大财团收购了CARON,疯狂包装后找个坦胸露乳的好莱坞娘们代言,再在二十个一、二线城市摆出气质恢弘的专柜,那就是品牌的死期和商业的复活。
2009年年初,北京新光天地一层的CARON香水柜台门庭冷清,一有人过问,柜台小姐便笑容可掬。
“这在法国是一个非常好的香水。”有人说。
柜台小姐像遇到知音一样头点得鸡啄米:“以后你可能得去香港买这个牌子,因为内地的顾客都不识货,我们过一段时间可能要退出中国市场了。”
CARON在中国内地市场推广不利,好香无人识,法国另一家以香水起家并见长的是Lane6me(兰蔻),可惜,它在内地的护肤品比香水知名度高多了,而阿玛尼,香水只是配件产品。
轰动一时的“街香”
若要探究“懂不懂”的问题,又沦落为扮上流的讨论了,这不能都怪消费者,CARON是一个沙龙品牌,并不像其他大规模销售的香水那样随处可见,沙龙品牌的目标顾客不是大众市场,所以通常在销售渠道和市场宣传上远远不及其他的时装设计师品牌那么声势浩大。1904年,Ernest Daltroff创立了CARON品牌后,如今在欧洲还保留着真正的调香工作室,除了饱含“异国自然香氛”之外,其在香水界的地位仍还是标志性的,代表作“洛可可之花”、“甘草之泉”等都是受万众膜拜的经典,照说在新近富贵的中国应该会迎得万千宠爱,然而事实却尴尬得很。似乎CARON在国内仍然太小众,“爱香群众”仍然手捧CK、HUGO BOSS,稍微高级一点儿的,必定要选兰蔻来掉一掉自己的品位和身价。
并不是想讽刺兰蔻,事实上,兰蔻本来是一个很牛的专业香水品牌,虽然进入中国的可能连10款都不到,但它全线实际上有50多款香水,亦常有惊世之作。然而在兰蔻成功地进入欧莱雅集团之后,香水的地位开始边缘化,从老板到设计师,都以设计“街香”为己任,如何利用轰炸式效应获得最大利润才是他们最想考虑的,而香水本身的质量、品牌的创新力,都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于是近年来的奇迹、璀璨等香水都是轰动一时的“街香”,从熟女到萝莉,人人手腕上都散发兰蔻的味道,各大时尚刊物亦都跟风推广。像欧莱雅集团这样的推手,他们可以轻易地扶植一个品牌,但是很难说赢利就是对品牌精神的最佳诠释。
类似的情况当然也出在香水世家GUERLAIN(娇兰)身上。一度被认为是香水代名词的娇兰在进入LVMH后和兰蔻一样,多元化发展的势头越来越旺盛,而最拿手的香水业务却开始日趋保守。市场价3000元左右的面霜一定还是大赚的,但香水粉丝们更怀念那个曾经推出JICKY、LIU、Shalimar、Vol deNuit的娇兰。近年来娇兰的香水业绩,只有INSOLENCE一款算有点名声,雷人的是,他们选择了“如母牛般健壮”的奥斯卡影后希拉里·斯万克来代言。
香水集团化
集团化出品香水的幕后,是利益群体的争夺,他们非常清楚市场需要什么,“街香”这一名词的诞生真是与时俱进。具体到中国内地,情况更加明显,即使你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每年都会有好几个新的国际大品牌进入内地市场”,但细化起来,会发现除了价格要比国外贵许多外,新款又从来不会拿中国做试水,大路且利润高的货如LV的包等才是大品牌最爱在中国推广的。具体到香水领域,情况甚至还要恶劣,太多的好香水品牌如CREED、Annick Goutal、Serge Lutens都未进入中国,即使LVMH集团,也还留了个心眼,没让Aequa Di Parma这样相对小众的品牌短期内进入中国内地。事实上,即使完全不懂香水,在看到满街都是LOGO的CK时,也会相信这一定是一款难以用“品位”二字来形容的香水,那些带着靓女、美妞去巴黎老佛爷狂买GUCCI包包的煤矿老板们,最需要这样标识明显带着大LOGO的牌子,来衬托他们的啤洒肚。
所以,CANON在中国的遭遇,算是偶然中的必然了c如果有一天,某大财团收购了CARON,疯狂包装后找个坦胸露乳的好莱坞娘们代言,再在二十个一、二线城市摆出气质恢弘的专柜,那就是品牌的死期和商业的复活,生得水灵,死得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