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北民歌歌词的文学性特征
2009-03-15蔡继莲
中国的东北山环水绕,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一片神奇、肥沃、广袤的黑土地,她滋润着关东万物,也孕育着独特的关东文化。所以根植于黑土地上的民歌也就多姿多彩,独具特色。火红的高梁是东北民歌的节拍,圆圆的大豆是东北民歌的音符,乌苏里江是东北民歌的乐谱,大红大紫的秧歌是东北民歌最炫目的华彩,于是它们谱出东北生活里最动人的旋律。
我们知道,一首歌曲,音乐与歌词是它的两个翅膀,而歌词是歌曲的脊梁,有了坚定的脊梁,才能撑起飞翔的翅膀。东北民歌的歌词同音乐的结合可谓珠联璧合,雅俗共赏,倘说民歌的曲调是漂浮于苍穹的云霓,那么是民歌的歌词则使它化为春雨洒落人间。东北民歌歌词朴实无华,意境深邃,蘸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凝结着东北人的智慧和情致,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形成它特有的歌词特点与风格。
一、歌词题材的地域化
黑格尔曾说:“要使音乐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单凭抽象的声音在时间里的运动还不够,还要加上第二个因素,那就是内容,即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1](黑格尔《美学》3卷上册390页,商务印书馆,1979),也就是说歌词的取材要真实,要紧密贴近生活,要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本地区听众熟悉的风土习俗,带着鲜明的地方印记,有真实的切近感。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东北民歌的歌词反映的是居住在东北的汉、满、朝、蒙、鄂伦春族、赫哲族祖祖辈辈的欢乐与忧愁,描写的景物风貌具有典型的东北风情。民间人气旺,民风情谊真,民俗韵味浓。乌苏里江、松花江、长白山、兴安岭、大白杨、白桦林、蒙古包、青纱帐、高粱地等这些山川风物就是东北的标记,歌词同地域环境紧紧拥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引起大众的身心共鸣。歌词是时代的经线与地域的纬线所织成的一匹锦,东北民歌每首歌词就是当地的一幅幅风俗画,让人过目不忘,在这个意义讲歌词丰富和补充了音乐上的东北味、民歌味。
(二)独特的人文精神气质
东北民歌表达了东北人民勇敢的精神、勤劳的作风及火热的情怀,它的歌词充分体现了东北人独特的人文精神气质。东北民歌,孕育在这片黝黑的土地上,孕育在直爽、豪放的东北人的血液里,它们把人们劳动中的苦与乐、生活里的喜与悲,把民俗、野趣、青山、秀水,把小伙子、大姑娘那份羞答答的爱用欢情的、粗朴的、奔放的、柔腕的腔调唱出,织出了一幅幅色彩浓烈独具地方风味的民风画面。新货郎、瞧情郎,秧歌舞,乌苏里船歌,每一首歌里都散发着黑土地上的稻米禾香,每一句歌词里都透出东北人的豪气。这是因为歌词能兼顾当地民众的传统心理,挖掘当地人的灵魂精髓,捕捉住人物深层的性格气质,极真实地再现了东北人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像《月牙五更》《送情郎》《小看戏》《看秧歌》《摇篮曲》《丢戒指》《送货郎》《王二姐思夫》都鲜活地向我们展现了东北人独有的人生观、爱情观、贞操观、价值观、荣誉观等,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东北人的地域性格。例如:
《送情郎》:妹妹送情郎啊,送到那大门外,手拉着那个手儿问郎你多咱回来。回不回来定会捎上封信那,怎舍得让小妹妹时常挂心怀。
歌词中表达的爱与思念直接抒情、大胆率直、热烈奔放、不羞羞答答、不忸怩作秀、完全是符合东北人刚劲豪迈,洒脱火烈的性格特征。
二、歌词语言的本色化
东北民歌是东北人民生活语言的诗化,东北人性格粗犷、率直、说话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所以,东北民歌的歌词的表达也是一语道破、直来直去,不求婉转含蓄,很少有修饰的痕迹。
这就使歌词呈现为一种原生态的通俗、本真,是一种天然之语,而这种歌词之俗,俗得恰到好处,分寸合宜,寓雅于俗,由俗近雅,俗而不陋。清人钱泳说:“用意要深切,立词要浅显”而东北民歌本色的歌词语言就是建立在歌词内容 的纯正上的。正如黑格尔所说:“歌词内容本身要真正纯洁、坚牢,如果内容本身就呆板、平庸、枯燥和荒谬,就不可能根据它做出优秀的深刻的音乐作品。”[2](黑格尔《美学》3卷上册396页,商务印书馆,1979)。
的确,东北民歌歌词的内容大多是反映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描写身边凡人小事,这就要歌词与之协调匹配,口语化、自然化,不着雕琢痕迹。如轻风一样吹拂,如溪水一样流动,如鲜花一样开放,如月光一样倾泻。听之即懂,思之有味,“一语天然万古新”,“看似平常却奇崛”,为流传推广插上了翅膀。
(一)口语化
例如《大姑娘美大姑娘浪》这首歌的歌词:
大姑娘美的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那个青纱帐 这边的苞米它里边穗/微风轻吹哦嘿哦嘿喜着郎/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郎呀郎你在那疙瘩藏/找得我是好心慌/。
其中的词语:美、浪、瞅、藏、心慌等词语未经任何修饰变形,最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原貌和真实心态,一旦配上优美的音乐唱起来,顿时神采飞扬,增色百倍。所以说东北民歌的歌词不是给眼看的,是给耳听的,给内在的耳听的。
(二)、方言土语的夹带使用
歌词是语言艺术,必须采用当地人所熟悉、常用的家乡语才能充分表现出地方风味。老舍说“真实的地方色彩,必须与人物的的性格或地方的事实相关”(《老舍论创作之景物描写》)方言土语深深植根于民俗的土壤中,饱含地域的新鲜露水,原汁原味儿,新鲜丰富。像常见的方言:疙瘩、出溜、麻溜、咋整等都时常在歌词出现,体现出质朴之美,那种素朴之美闪烁着感情的色彩,思想的重量,生活的光芒,语言的芬芳。
(三)衬字衬词的大量使用
民歌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特色的,只一首短短的旋律,所传送的信息几乎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字,为听者留下无数想像的空间,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衬字衬词在民歌的歌词里,对于增添情感色彩起着重大作用。
三、歌词的形式规范化
明代大诗人谢榛曾提出过好诗的标准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这就是说,优秀的歌词应当做到底蕴丰厚,词义流畅,音韵铿锵,形式匀称整齐。形式美对歌曲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东北民歌在形式上实现了多样化统一,寓变化于整齐。乐曲旋律的反复必然要求歌词句式的一致,乐曲节奏的变化必然有赖于歌词语言的有序结构。东北民歌有两段体、三段体、多段体。但注意到形式的对称、平衡。例如运用四季、五更、十二月等来联缀多段唱词,形成分解歌的形式。例如《正对花》《反对花》《翻身五更》,以此表现出人民较高的创作才能及艺术性。
综上所述,东北民歌以歌词题材的地域化、歌词语言的本色化、歌词形式的规范化,形成鲜明的文学性特色,在万花竟放民歌的百花园中可谓是开得风情万种,带着浓浓的东北的馨香散发着不可取代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陶世群.民歌创作要以“民”为本[J].音乐周报,2006,(2).
(作者简介:蔡继莲,白城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