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与音乐的历史统一性
2009-03-15李敏
李 敏
音乐和文学作为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看似在表现形态、艺术手法等方面有着诸多的差异,却在不少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以音符的组合实现其表现目的,文学则用语言进行表现,语言是文学的表现手段,也是音乐的基础,是文学介入音乐艺术的关键途径,音乐在文学助力下会更具人性魅力。在这些相关联系下,文学同音乐相互结合,不断渗透,蓬勃发展。
一、文学与音乐在历史长河中的交际
众所周知,《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管在中国文学史上抑或中国音乐史上,皆拥有毋庸置疑的崇高地位。回首《诗经》所处之时代,那时的诗都能够配合音乐,以歌唱出。《诗经》之名看为诗集,实际为一部歌曲集,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歌谱未能流传下来,只余歌词。接着在春秋战国时期,屈原所作之《楚辞》则为楚国歌曲的唱辞。汉朝时,朝廷设置了乐府,用以搜集民间诗歌,这些诗歌有曲有词,在当时皆可歌唱。发展到后来形成一种文学体裁,被称为乐府诗,至宋朝被命名为“词”。著名之作如《望江南》《木兰诗》《菩萨蛮》《敕勒川》。
翻开西方历史,可以看到,文学和音乐也有着诸多完美的结合。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不管是展现特洛伊战争风貌的荷马史诗,或是萨福、奥维德等诗人的作品,还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等文豪的戏剧,亦或是来源于百姓生活的情歌、酒歌,都同时拥有文学属性、音乐属性。
以史实为鉴,可见文学和音乐相伴相生,完美结合,其密切关系可说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对文学和音乐完美结合点的探讨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之处
(一)互动取材
文学与音乐的素材互通,自古至今皆有珠联璧合的印证。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艺术奇葩京韵大鼓中的《逼上梁山》源自四大名著之一《水浒》,唱词讲述林冲被高太尉迫害不成,在大雪纷飞、月黑风高的深夜,怒气冲天的林教头到了山神庙前……唱词写景映人,在对景物对人物形象的渲染中,反映林冲忍无可忍的反抗情绪;在音乐手法上,用一长段繁音急节且铿锵有力的三弦等器乐奏出引子。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的唱词都极力表现出林冲悲愤的情绪,故事戏剧性的情节,这便是文学与音乐在取材上的经典结合之作。在我国现代歌剧作品中,其素材也有相当数量均取材于名著,有《伤逝》《原野》等,不胜枚举。
在国外,也有诸多经典的音乐果实源自文学创作。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诞生的无词歌和叙事曲成为特别的器乐文体。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门德尔松经常将自己所作的无词歌当信邮寄至家人之手,通过这种方式来抒发情怀;时值波兰亡国,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肖邦通过叙事曲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述说着波兰人民抵抗外来入侵。19世纪的柏辽兹的交响乐巨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李斯特创作的交响诗《浮士德》等皆取材于文学作品。经典文学名著被搬上外国歌剧舞台也是处处可见。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大师威尔第所作的歌剧《茶花女》,便是取材于法国著名文学家小仲马的同名小说。此外,还有《卡门》《奥赛罗》《浮士德》等等。
(二)人的统一
主体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文学和音乐亲密关系还体现在人的身上。
一个落落大方、姿态优雅、稳健乐观的表演者可以把一部部音乐作品完美地表演给欣赏者。在这一过程中,他需以美妙的音乐感染欣赏者,还得以体态表情渲染欣赏者。一个富有文化修养的表演者,他在表演时总会全心全意投入到音乐中,演奏出优美动听旋律的同时,还可以自然地依照音乐的变化,展现出相应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获得欣赏者的赞同。
很多音乐家和文学家在气质、心灵以及愿望方面皆有一致之处。法国大革命时期,不管是音乐家的创作还是文学家的作品之灵感来源有着不少相同之处,不管在音乐界还是在文学领域中都受着外国的影响:人们争着阅读司各特的小说、霍夫曼的奇异故事;音乐人不只从本国文学中吸收营养,也从国外文学中汲取养分。维吉尔、歌德、莎士比亚等作家,不只影响着法国的文人,也影响了法国的音乐人(柏辽兹的《浮士德的责罚》《罗密欧与朱丽叶》《特洛伊人》)。作家和音乐家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甚至是亲密的,比如诗人们推崇帕格尼尼,哭悼马利布兰夫人等。
(三)审美观照
音乐和文学作为两种“美”的艺术,在技法、欣赏、共同协调三个方面有着完美的统一。
1.技法美
音乐包含了旋律、节奏、强弱等各种要素。而文学作品的朗读与歌曲的吟唱皆为声音艺术,都注重旋律的变化、节奏的变幻、强弱的差别。杜甫曾言“文似看山不喜平”,正如音乐旋律的变化;交响乐中的华彩乐段,好似文学家笔下富丽堂皇的排比句……同为声音艺术,音乐和文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朗诵,需要学习音乐中旋律、节奏、强弱等表现手段,如朗读《春》《海燕》要在旋律的变化、节奏的变幻上借鉴音乐技艺来展示作品的开始、情绪的起伏、高潮的出现、结尾的回响,从而更好地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和厚重思想。我国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源自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古老、凄美的故事,而在这部协奏曲以西欧奏鸣曲式结构把故事中梁祝相爱、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大部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2.欣赏美
音乐和文学相得益彰的结合,可以给欣赏者带来一种双重复合的刺激。这种结合不但令音乐直接的感染力展现出文学的内涵和韵味,更可将音乐所拥有的力度、节奏、和声共同营造出特殊的气氛、深蕴,呈现出文学中的情节、人物、情感。《黄河大合唱》由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它的诗意美与音乐美交相呼应,给中华儿女带来民族精神上的完美享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3.和谐美
有很多文学作品,因为作家在创作时需要借用音乐表现手法,就拥有了明显的音乐特征,也因此受到作曲家的欢迎。在历史上曾出现过“歌以文名,文以歌传”的和谐现象。《明月几时有》《七子之歌》等,同为诗乐和谐的经典之作。
纵观历史长河,诸多音乐作品的佼佼者皆同音乐紧密结合,可见音乐与文学衔接的程度决定了音乐作品的成就大小,而音乐也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周源.歌剧:音乐与文学共生[EB/OL].http://culture.
people.com.cn/GB/40473/40476/9119748.html.
[2]原真.人的全面发展涵义研究[J].哲学动态,1989,
(11):6-9.
[3]孙允文.对音乐文学专业的思考[J].中国音乐,
1999,(3).
[4]谢桃坊.宋人词体起源说检讨[J].文学评论,
1999,(5).
[5]张民权.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J].南昌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6]陈哲.钢琴的演变及其在演奏风格上的区别[J].江
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孙悦湄.音乐与诗、词之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
2007,(1).
(作者简介:李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