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开罗三部曲》看马哈福兹的社会主义信仰

2009-03-15陆怡玮

飞天 2009年18期
关键词:科学

一、伊斯兰教义与社会主义精神

阿拉伯人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始于19世纪末与西方近代思潮的亲密接触。主张宗教与社会改革的穆斯林知识分子非常喜爱和欢迎这一新兴理论,他们将社会主义视为社会平等与正义的代名词,并在社会主义精神与伊斯兰教义间建立了某种联系,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共融的。在穆斯林看来,伊斯兰教讲求平等,而社会主义是达到平等的新方法。

由于各国社会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差异,阿拉伯世界没有形成一套共同、完整、权威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阿拉伯世界出现的形式各异的社会主义思潮,学界也只能冠以一个内涵不十分确定的统称——阿拉伯社会主义。总体上来说,阿拉伯社会主义是一种宗教的社会主义,它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基础,强调伊斯兰特性,主张尊重固有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形成伊斯兰教、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三位一体。

作为一名以探寻真理、拯救民族与国家为己任的进步作家,马哈福兹终其一生都是一位社会主义者。早在1930年进入开罗大学学习哲学后,他就受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熏陶,顿觉“心有戚戚焉”。此后,这一理念在马哈福兹心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伴随作家一生的坚定信仰。马哈福兹明确地将社会主义视为心目中救国救民之道,并公开宣称社会主义是他所“偏爱”和“关注的核心”。那么,置身于阿拉伯世界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哈福兹理解中的社会主义又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呢?

二、《开罗三部曲》中的社会主义思想

《开罗三部曲》是马哈福兹思想完全成熟期的一部巨作,让我们首先从这一作家最重要的代表作着手,尝试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探究马哈福兹社会主义倾向的内涵。在《三部曲》中,母亲艾米娜待仆人乌姆·哈奈菲如家人般一视同仁;即便在反对殖民入侵最如火如荼的日子里,艾米娜仍然为“埃及人和英国人”共同祈福,因为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有父母的人”;作家还通过利雅得·格尔达斯这个人物的设置反映了对埃及国内科普特人与穆斯林和平共处的期许。这种种的编排看似无关大局,但皆表达了作者无论种族,无论宗教信仰,无论贫富,人人平等的理念。“只要有人蔑视了地球上偏远地方当然不是在他家中人的权利,那他就是蔑视整个人类的权利。”

马哈福兹极为重视人权,在小说中多处强调人应该享有必须享有的一切权利,这是在人本主义层面达到对人的主体性的祈盼:“人民有享受主权和人权的神圣权利,人的生命万岁。”对于他来说,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主权、独立、民主、自由的新社会,“我们盼望有新的发展阶段,向往有社会的大学校,因为独立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人民取得宪法权、经济权和人权的手段。”在他看来,与心中这个所有人平等享有政治和经济权利、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理想社会最为接近的就是“共产社会”:“至于共产主义则可以创造出一个没有种族、宗教纷争悲剧和阶级斗争的世界。”

马哈福兹将创作热情和同情倾注在社会中下层的普通大众、特别是被侮辱、被损害严重的妇女阶层上,披露她们所遭遇的压榨和剥削,企盼她们的最终解放。“崇高的使命一般都以它能否为人类带来幸福来衡量,首先就体现在能否携手帮助被压迫者。”他通过对趋炎附势的投机家夏达德贝克、冷漠高傲的政府顾问少爷哈桑·萨利姆、玩弄权柄的阿卜杜·拉希姆·尔撒帕夏等权贵阶层的描述,抨击他们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寄生社会不劳而获、欺压人民作威作福,表达了反对阶级剥削、反对权力和财富世袭制的愿望。

在《三部曲》构建的这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社会的现实图景中,政治成为其中的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每时每刻,每个人物的命运发展都与其紧紧相连。马哈福兹将虚构人物投入真实历史事件,从“亲历者”而非“旁观者”的角度逼真再现了1919年至1944年埃及国民运动期间人民的自发斗争,讴歌了人民大众不断高涨的革命激情和爱国热忱。作家也以翔实的笔触,勾勒了埃及当时的王宫贵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英国殖民主义者狼狈为奸,分裂、迫害华夫脱党,篡夺革命成果的卑劣嘴脸,揭露了当时政治气候的黑暗腐败。马哈福兹同时肯定了萨阿德·扎格鲁勒等华夫脱党人在英国殖民者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夹缝中,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法制而作的不懈努力。

马哈福兹还在《三部曲》中塑造了艾哈迈德、苏珊等光彩照人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苏珊出身于贫苦的排字工人家庭,在接触到社会主义理论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之路,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艾哈迈德的革命历程则更有代表意义。他出身于名门肖克特家族,就读于著名的开罗大学社会学系,因而被苏珊开玩笑地称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但是,在苏珊的指导下接触到社会主义进步思想后,他的内心掀起了狂澜。他开始认识到,在祖国危难之际,唯有以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坚决斗争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从此,他背离了他的出身,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并因此被捕。在狱中,他扪心自问:“为什么我要走上这条光辉而又危险的道路呢?就是因为我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人,一个顶天立地的、有自我觉悟、意识到自己历史使命的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就在于他能够视死如归,心甘情愿地选择死亡的道路。”

三、科学社会主义与费边社会主义

根据对《开罗三部曲》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社会主义——这一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划时代理论,马哈福兹无疑是积极关注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作者的社会主义信仰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呢?马哈福兹曾经直言道,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的写照”,这表明他极为赞同科学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人类解放、平等观念,并认为这一理想社会的最终实现能够“达到个人自由与幸福。并且,一切都要依靠科学。也许最终将导向认识最高真理或是参与创造这一真理。”

虽然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公正、人道、科学的社会是马哈福兹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他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事实上,我对马克思社会主义提出的社会公正、全面的人道主义观点和以科学为基础,是赞赏的。但我不同意它的专政和它的唯物主义哲学。”如果马哈福兹无法接受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核心“人民民主专政”和 “唯物主义哲学观”,那么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似乎还有着一定差距。

那么,马哈福兹信仰着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不妨先从前文的分析论证中归纳一下作家的社会主义观点:1.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提倡解放。2.完善民主和法制。3.反对权利和财富的世袭。4.提倡人权和众生平等。5.重视人民大众的力量。6.实现国家、民族独立。7.按需取酬。8.反对专制主义和暴力革命手段。9.在法律允许范畴内提倡个人自由。

在纷繁杂多的产生、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理论中,我们发现马哈福兹的社会主义理念与费边社会主义最为契合。费边社会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英国的社会主义思潮,它盛行于一战之前,理论上建树甚丰,曾对英国工运和社会主义运动有过很大的影响,在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也有重要地位。费边社会主义以提倡和平地、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而著称,并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实现公有制,最终达到全社会成员政治、经济平等的目标。费边社会主义的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主要有二:一是国家管理上费边主义以完善议会民主制为其核心政治思想,不同意任何形式的专政;二是费边主义提倡和平地、渐进地实现社会主义,反对革命、暴力和阶级斗争学说。

而反观马哈福兹的社会主义观点,却有着浓浓的费边主义的影子。马哈福兹十分推崇民主原则,反对任何形式包括人民实行的专制,在具体实施上他主张缩小中央政府的权力。这与费边主义提倡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地方分权和专家治国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马哈福兹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暴力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而这也正是费边主义的独特之处,费边主义者赞成渐进的、和平的变革,而不赞成流血、冲突、牺牲的暴力手段,并且他们明确地反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

为了印证马哈福兹的确受到了费边主义的影响,笔者在研究马哈福兹的成长经历中找到了塞拉迈·穆萨这个名字。马哈福兹在进入开罗大学研习哲学伊始,就接触到了塞拉迈·穆萨的理论,并被深深打动。这位被后世的评论家称为“对纳吉布·马哈福兹思想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正是费边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在埃及与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传播者,他倡导“科学”、“社会主义”、“人民的文学”、“斗争的文学”。马哈福兹的费边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从他那里继承而来。

也许我们仍然只能判断马哈福兹有着强烈的费边主义倾向,但并不能妄断他是一位完全的费边主义者。马哈福兹对于“消灭资本主义”的概念十分暧昧,也从未表态赞成取消私有制,这一致命的缺陷注定他不属于任何一种“以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以公有制替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信仰者。处于“阿拉伯社会主义”大环境中的马哈福兹同样将其对宗教的挚爱和对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固守,植入了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所以他也无法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革命者。也许我们可以认为,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是“以费边思想为核心的、带有强烈伊斯兰特性的社会主义”。

四、社会主义与科学

那么,马哈福兹为何选择社会主义作为他梦想中的救国救民之道呢?笔者认为这与他对现代文明的认识是分不开的。马哈福兹一直相信,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他将科学与宗教信仰并称为现代文明的两大支柱,并宣称:“也许,现在在我的心中唯一的信仰就是科学和科学方法。”马哈福兹对科学的笃信其实源自一种知识分子“道义上的使命感”,由于国运衰微,20世纪初期的埃及文学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感时忧国、发奋图强的重任,正因如此,马哈福兹之类的进步作家、思想家们才会一次又一次地向西方急切地探寻救亡图存之道。

可以看出,马哈福兹是将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与“科学”紧密相连的一部分接受下来的。在他的眼中,“科学”无疑是一条导向现代文明、国家强盛的正道,而接受作为“科学”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对社会主义的认可就是对科学的认可。在《三部曲》中他明确地将马克思、恩格斯与达尔文并列,将其誉为身为“当代先知”的“科学家”。事实上社会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前期在被压迫民族中广受欢迎,很大程度也是出于这样的逻辑:既然要学习西方,就要学习西方最新、最进步的理论;而十月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似乎昭示着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进一步的社会形态、更先进的理论体系,因此,掌握了社会主义理论,就可以超越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社会主义当时是作为一种“最新的科学”为落后民族接受的。追溯现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似乎可以印证这一点。

终其一生,马哈福兹一直试图将“信仰科学、信仰社会主义与信仰安拉结合起来。”他固执地认为,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在感知安拉、探寻真理的道路中所必须遵循和付出的,只不过“一些努力是个人的,如道德、知识和爱;一些是社会的,如社会主义。换句话说,既有多种行为和相互沟通能使人迈向神性的门槛,也有一些社会制度能铺就接近安拉的大道,因为这些都能实现人类公正,保障个人安居乐业,消除苦难、剥削、贪婪等一切腐蚀心灵、阻碍它到达自由境界的东西。”可以看出,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马哈福兹真正追寻的目标是提高个人品质、发展其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实现人类的公正、博爱、和谐,最终达到灵魂的自由。这是一种真正的、高尚的人本主义的目标。

注:该文受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B702;该文受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TS2194;该文受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08114028

(作者简介:陆怡玮,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走进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走进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怪咖
科学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