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保罗:说教的传声筒

2009-03-15禹秀玲杨一铎

飞天 2009年18期
关键词:劳伦斯木马寓言

禹秀玲 杨一铎

DoHo劳伦斯(1885—1930),二十世纪英国最独特和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一生中创作了四十余部小说、诗歌、游记等作品,曾对家庭、婚姻和性进行过深入探索,对20世纪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虽然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长篇小说,他的一些短篇小说也颇引人注意。《木马赛冠军》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劳伦斯的遗作,短篇小说《木马赛冠军》(以下简称《木马》)自1933年面世起就广受评论家及读者的关注和争议,直到今天仍有人对其做出新的诠释。然而,虽然诠释的视角不同,但有一点大家普遍认同,即短篇小说《木马》说教意味过浓,以至它不像是小说而纯粹是一篇扩充了的寓言。正如有人以《〈木马赛冠军〉:一则现代寓言》为题撰文分析的那样:劳伦斯在《木马》中“传承了被他同时代许多作家摒弃的寓言模式,并加入了很多现代因素,创造了一则富有预言性的现代寓言。”对于这种做法,马克·柯里颇不以为然,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一书中他曾说:作者从来就不应该说教。即使是在有明显道德或哲理目的的故事中,也永远不应露骨地说教。就是布道文也认可这一点。按常规他要先给听众来一段叙事性的故事让听众判断,把它作为明显的道德教训的前奏。比如在《伊索寓言》中,叙述说教者一定要确认读者已经准确地把握了故事的道德判断后才揭示出叙事的道德目的。忽视了这一原则的作者——如DoHo劳伦斯——经常因为拿叙述者或人物作为说教的传声筒而颇受读者指责。

对于柯里所讲“作者从来就不应该说教”是否偏颇姑且不论,但他批评劳伦斯“拿叙述者或人物作为说教的传声筒”却一语中的。在《木马》中,孩子保罗就是肩负说教这一使命的人物。那么他是怎样被变成说教的传声筒的呢?

从形式看,寓言式结构为保罗及其故事提供存在的合理依据。小说的寓言结构主要体现在其叙事的语言及情节的安排上。

小说前四段典型地体现了寓言的叙事语言风格。作者似有意模仿寓言的笔调,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以“曾经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天生丽质、不同凡响,但却命运不济”这样的方式在前两段开始介绍人物。而这些人物和寓言中的人物一样指涉模糊,无名无姓,仅仅是“一个女人”、“一个男孩”;当对他们进行叙事时,句子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比如“她结婚是为了得到爱情,但爱情却化为泡影。她的孩子漂亮健康,但她总觉得孩子是她被迫接受的,她对他们就是爱不起来。”以及“家里有一个男孩、两个女孩。他们居住的屋子舒适宜人,还带有花园。他们家里雇用的几个仆人也谨慎小心。他们自视甚高,觉得自己家优越于任何邻里。”于是,这种叙述语言给人一种寓言式的强烈印象。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寓言的情节进一步凸现,好端端的屋子开始说话。

因此,一句从未有人说起过的话如鬼魂在屋里回荡: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一定要有更多的钱!即使没有人发出声,孩子们也可以听到这句话。在圣诞夜,当昂贵精致的玩具挂满他们房间的时候,他们听到了。在铮亮摩登的木摇马后面,在有漂亮玩具的房间后面,一个声音开始小声对他们说: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一定要有更多的钱!这时,孩子们会停下来,静静听一会儿。他们彼此看着对方的眼睛,看看其他人的反应。每个人都从另外两个的眼中看出,他们也听到了。“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一定要有更多的钱!”

这声音还从不断摇晃的木摇马的弹簧中传出来,就连那低着头咬着嚼子的木头脑袋的木摇马也听见了。坐在新婴儿车里脸蛋粉红、在傻笑的大洋娃娃也清楚地听到了,好像还因为听到这句话,笑得更不好意思起来。那只取代泰迪熊的傻乎乎的小狗也是这样,看上去还变得格外傻了一些,就是那句神秘的轻轻的在整个屋子里回荡的话:“一定要有更多的钱!一定要有更多的钱!”

所有东西都在说话,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在故事结尾,当孩子死去,在整个事件中都是既得利益者的孩子的舅舅竟然能超然局外,平静地总结:在他死后躺在那里时,他的母亲听到他弟弟的声音:“天啊!赫斯特,你很幸运,你有了八万英镑;但你也很不幸,你失去了那可怜的孩子。要是他总是这样骑着一匹木摇马去寻找一匹头马,那他还不如了结了这一生的好。”

这一切情节安排都想证明小说是一个寓言。既然是寓言,从一方面讲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作为主角,于是让一个孩子来作为主人公也就有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既然是寓言,其故事多近乎神话或传说,则其真实性、逻辑性不在考虑之列。于是孩子保罗一切反常、不合理的行为就有了可能的基础。所以一个连“臭钱”与“中彩”(filthy lucker & filthy lucre)都分不清的小孩子却可以热衷于赌马,并通过跨骑木摇马的方式来预测赛马的胜者。

那么,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用意何在?

从内容上看,小说《木马》想要表现的是金钱社会人们欲壑难填,即使孩子也饱受其害这样一个主题。小说在第三段就迫不及待地暗示,金钱社会人们总是无法满足对金钱的私欲的主题。

虽然他们生活奢华,但总在这房子里感到焦虑。因为钱从来没有够用过。母亲有一小笔收入,父亲也有一小笔收入,可对他们不得不保持的社会地位来说这些钱根本不够。父亲在市政府工作,似乎前程似锦,但他的前程似乎又永远不会到来。虽然他们的生活保持着一贯的风格,可缺钱的感觉从来没有停止过折磨他们。

紧接着在第五段,作者就突兀地搬出孩子们的角色,让他们也似乎早熟地感受到家里金钱不足的恐慌。

一定要有更多的钱!即使没有人发出声,孩子们也可以听到这句话。在圣诞夜,当昂贵精致的玩具挂满他们房间的时候,他们听到了。

这时,作者要借孩子来表现主题的用意已初露端倪、呼之欲出。随后,孩子保罗的出场似乎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自然而然,有关孩子保罗一切反常、不合情理的寓言式情节也就展示出了小说的主题。又因为劳伦斯写《木马》的目的是批判、是说教,因此,孩子保罗也自然在小说中承担了这一批判、说教的任务。

也就是说,在《木马》中,劳伦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先通过寓言的结构给予孩子保罗以存在的依据,再通过先行的主题给予孩子保罗的离奇故事以批判意义。于是,孩子保罗最终被变成为作者写作目的服务的说教的传声筒。

然而,拿孩子说事多少是让人不太舒服的做法,就像时下媒体里的广告,除过女明星就是小孩子,拿小孩子来吸引人的眼球,其功利性让人侧目。在《木马》中,为表现“物欲”的主题而硬扯进一个并不合适的孩子,其适得其反的效果便如当下的广告。

当然,孩子也并非不能入题,这主要是看孩子角色的取舍是否对题。像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同样是短篇小说,也提到孩子,但作者却并未把孩子当作主角,因此他的说教即化于无形,这也才是大师的手笔。至于劳伦斯,其作品似乎大都很少能摆脱结构松散、情节生硬的缺点,这也常为人所诟病。他的这篇《木马》也不例外,于是,本应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但在劳伦斯的笔下,为着他批判的主题,竟在他斧凿的寓言式结构框架中,人为地被变成了一个说教的传声筒,这多少让人遗憾它是劳伦斯一处不小的败笔。

【参考文献】

[1]陆锦林.劳伦斯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2]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欧荣.《木马赛冠军》:一则现代寓言[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3).

[4]邱红光.当代寓言体小说的人物及情节结构模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2).

(作者简介:禹秀玲,陕西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杨一铎,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劳伦斯木马寓言
骑木马
你做得到吗
校有校规
时装寓言
消灭木马等
还好他用的不是镰刀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小木马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