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众生之道》的主题研究

2009-03-15郭冬女

飞天 2009年18期
关键词:基督巴特勒维多利亚

《众生之道》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重要作家塞缪尔巴特勒的代表作。塞缪尔巴特勒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家里几代人都是牧师。中学毕业后,巴特勒进入了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念书,父亲一直盼望他将来也成为一名牧师,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巴特勒渐渐对自己的家庭,所受的教育以及接触到的宗教产生了反感,最终远离家乡以示反抗。《众生之道》是巴特勒历经了13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巴特勒以最严厉的口吻批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教育及宗教制度。在写作《众生之道》之前,巴特勒接触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对达尔文的理论从拥护到背离的过程中,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从而为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腐朽思想和道德进行抨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的谴责

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充满了欺骗、懦弱、残酷、欺诈和冷漠,庞德福的家庭也不例外。恩斯特继承了姑姑的遗产后返回家乡看望生病的母亲,而他父亲对此一无所知,寄了一张支票让他置办些衣服和买一张二等火车票。可是当穿戴奢华的恩斯特“向他父亲伸出了手,笑着说‘对了,这些我都付过钱了——恐怕您还不知道吧,奥夫顿先生已经把阿丽亚姑妈留下的钱转交给我了。”西奥博的脸一下涨得通红,心里愤愤不平,因为他正在期望他儿子“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哀求他那世上最善良,受苦最多的父亲给他宽恕。”他觉得恩斯特“趁机敲诈他,难道还有比恩斯特更卑鄙的人吗?好吗,他答应的可是八九个英镑,多一个他恩斯特也休想得到,幸好他给恩斯特定了个限额。”巴特勒认为家庭是传递获得习惯的中介,我们应该改变习惯来适应孩子成长的需要。孩子的任务不仅仅是接受父母传给他们的习惯,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父母总是要把孩子限制在一个旧的框框里,而孩子却想摆脱束缚,寻求自己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任务便是反抗父母的命令,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和父母决裂,因为他们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爱护。西奥博和恩斯特都是维多利亚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的关系一开始就很糟。恩斯特只记得父亲脾气暴躁,性格吝啬懦弱,并不断地对他进行体罚。母亲对父亲唯命是从,因此恩斯特也没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应有的关爱。他们每次残酷地对待恩斯特后,总能找到一些理由为自己开脱,并虚伪地称是为了恩斯特他们才那样做的。巴特勒认为,只要能够保持家庭的稳定,父母就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们发展,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一点的话,孩子就可以不顾父母来争取自由。

二、对维多利亚时代教育体制的不满

在教育方面,巴特勒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非常不满。他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长身体,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缺乏某种知识的时候再去学是完全来得及的,但是当你认识到自己需要增强体力方面再去注意锻炼时就为时已晚了。在小说中,巴特勒也表达了这一观点,阿丽亚姑姑让恩斯特自己制作风琴来强健体格。而巴特勒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他50多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对位法,55岁时又重新学习希腊文,并为写《尤利西斯》读了《奥德赛》。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体制是把学生培养成年轻的基督徒,他们惯用的教育方式便是“死记硬背”“上课点名”“罚站”等。学校的权威和虚伪阻止了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学生没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他们只能被动地学习学校为他们安排的课程。恩斯特每天都要参加他不喜欢的祷告,而他所喜欢的绘画和音乐却难以接触到。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控制,具有叛逆精神的恩斯特从来不能达到要求和标准,但他却为此感到难过。他因为自己的调皮淘气感到难过,并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因为他不知道感谢父母,他感到自己厌烦任何好的东西,他的品位不高,愚蠢,懒惰,无知,自以为是,身体虚弱。维多利亚时代的教育体制颠倒是非,并给孩子带来极为负面的影响,并且甚至可能毁掉他们。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获得的教育越多,就越不能保持独立的自我和清醒的头脑,变得越愚蠢。长大后的恩斯特庆幸自己没有从学校接受到很多的教育,否则,他将成为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傻瓜。

三、对宗教的嘲讽

在巴特勒的时代,人们要么信奉基督教,要么信奉达尔文。而巴特勒却两者都不信,他只是用自己的进化论理论来抨击基督教。在小说中,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个整天忙于教区事务的牧师,母亲是一个十足的基督徒,做任何事情都都忘不了她的上帝。恩斯特在这种强烈的宗教氛围中成长,但是,孩童的恩斯特却对宗教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恩斯特的悲惨生活根源于宗教与家庭的结合,他为了父母而信仰基督,所以他对宗教的反抗与他对父母的反抗是紧密相连的。每当恩斯特变得自信,不惧怕父母的时候,他便会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宗教问题,并且反抗得更加坚决,但是每次都由于不幸的发生而不得不停止。在剑桥,他为了父母的开心而信奉基督,并且为了基督而放弃了一切,甚至放弃了他喜欢的烟草。恩斯特的父亲西奥博从来没有怀疑过基督复活和升天的故事,因为向人们传教是他的职责,他非常理所当然地接受圣经中讲述的一切。在中学和大学,恩斯特也从未怀疑过圣经的真实性,因为学校与教会有着利益攸关的联系,他们不愿任何人动摇他们的基础。补锅匠肖先生让恩斯特讲述基督复活的故事,而他把四种有关的说法给胡乱搅和在一起了,后来,他又查阅了一些书籍,便开始怀疑基督复活的真实性。巴特勒引用《圣经》中的比喻来展示他对基督的看法,他曾把庞德福家的早祷和晚祷比喻为一只从窗户飞进来的蜜蜂,徒劳地在壁纸上的玫瑰花上采蜜一样,“从来没意识到,这样做尽管会带来大量的联想,但那关键的最终目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而且永无希望。”不管他们多么的虔诚和坚持,他们也永远不可能得到圣经的真谛,虽然他近在手边,因为圣经所讲述的一切都是根本就不存在的。因此“如果基督死而复活的传奇故事不是事实,那么,建立在这些历史事实基础之上的整个宗教建筑也就会坍塌毁灭。”恩斯特认为大主教和吉普赛的算命者一样不可信,他们把吉普赛算命人关进监狱,就因为这些人向那些自认为有超能力的糊涂虫哄骗钱财吗?牧师谎称能为人们免除罪恶,或者把圣餐变成两千年前就已经死去的那个人的血和肉,为什么不把牧师也关进监狱呢?最终恩斯特看透了基督教的把戏,同时也看清了父母的真面目,父母是基督教的牺牲品,被它所利用。起初,他也许恨他的父母,但是随着他对事实知道得越来越多,他开始同情他们,只是他们陷得太深而无法自拔,最终恩斯特只能与他的父母断绝关系而拯救自己,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扫清障碍。

四、结 语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追求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给人们了解自己内心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宗教受到质疑,“个人”这个全新的概念出现在人们面前。巴特勒是他那个时代的“开拓者”,他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教导人们独立思考,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反抗权威,反抗当时腐朽的家庭、教育和宗教制度。他的精神直到现在仍然鼓舞着我们。

注:该文属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编号:OW080294)

【参考文献】

[1]塞谬尔·巴特勒.众生之道[M].贾文浩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郭冬女,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基督巴特勒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风
伦敦塔桥:维多利亚女王和男侍卫的“证婚人"
“二货”拍照欢乐多
特别的外宿
罗斯拯救记
简析咆哮营的幸运儿及其对教学的启迪
论三种变形中的巨龙
吉米?巴特勒:从不抱怨的明星
吉米·巴特勒:被母亲赶出家门的“丑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