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院集市》的后现代主义研究
2009-03-15牛冀莲王建成
牛冀莲 王建成
一、《贫民院集市》的文艺思路
虽说一位作家的功绩是应由他所有作品的综合评价而确定的,而且当人们一提及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时,首先会想到他的著作“兔子”四部曲,批评家咸认《兔子,快跑》(Rabbit.Run.1960年)一书出版,是厄普代克在文学生涯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实际上,厄普代克的文学成就始于《贫民院集市》。他的创作生涯中的第一篇小说《贫民院义卖会》(The Poorhouse Fair.1959年)虽然写作技巧上不如以后的作品成熟,却是他最高荣誉的体现,奠定了厄普代克以后的文学创作风格。
《贫民院集市》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 色彩斑斓的文笔风格,有意炫耀的艺术语言,对小人物琐碎生活的不吝笔墨,对小镇和乡间生活的怀旧情结,对小镇及城市现代生活的描绘等,勾勒出了美国过着平凡生活的小人物的困境。这部小说的创新之处,或者可以说它的后现代主义特性体现在小说的每个部分:其背景、时间框架、情节结构、人物刻画、无果的结尾以及印象主义的描写风格,处处都展现着故事的不确定性。就像Whitney Balliett赞扬道:《贫民院集市》“有诗之意境,靠着散文的形式或即或离地连着土地。”他认为,小说中对有意义的过去回忆与官僚主义未来形成冲突,但这不会退化到多愁善感的老套路。这是因为,厄普代克在不断地给读者敲响带有恐惧感的警钟。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以“语言”为中心,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 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 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后现代主义作家一方面对传统文学进行戏仿, 在语言游戏中自得其乐;另一方面, 后现代主义作家又抹去了小说及其对象的差别。
三、后现代主义特征在作品中的体现
(一)主题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贫民院集市》是美国特定时期的产物。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正在走向艾森豪威尔时期的“盲从社会”。作为此作卷首语的Luke福音语录说道:“树木尚绿,人们便这样做,待到枝枯叶落,他们又该如何?”Updike是在担心,世俗人本主义的浪潮会把美国引向暗淡的未来。作品中两个主人公Hook和Conner的辩论以及对抗构成了《贫民院集市》的核心,揭示了个人与国家的对立与冲突,预示着世风日下的美国飘忽不定的前景。
(二)时间、地点、背景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贫民院集市》描述的是1978年8月的某个星期三众多人物的活动情况,小说的早期版本把时间背景定为1984年,但后来做了修改,1977年版定为1978年。但是无论是哪个时间,相对作品的创作来说都是不能确定的未来。故事发生的地点安排在某个国立机构:美国的一个老年贫民收容院。一个被社会所遗忘的角落,但是又与社会有若干关系的地点。
(三)语言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贫民院集市》作品中语言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是最为明显的。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中心,即倡导以语言为中心的创作方法, 高度关注语言的游戏和实验。热衷于开发语言的符号和代码功能, 醉心于探索新的语言艺术。
Updike的创作风格体现在复杂的意象和怪异多喻的语言。他的句子凸显自我意识,但自然而优美,体现了所描绘世界的丰富多彩。大量地使用了比喻与比照,并带有明显的依赖于比喻和感官体验的印象主义的描绘风格。
书中厄普代克对日常琐事细节的过度关注,体现了厄普代克很重视那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墙、树、石头、天空。平心静气地打量和研究某个地域的日常生活,然后去不厌其烦地描述这个地区的人类世俗生活的基本状况,其精细程度可以和最优秀的工笔画家媲美,但是却不直接地表达任何武断的意见。故事里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情节里也没有异乎寻常的事件, 却通俗易读。如:Animals haunt the landscape, and inanimate objects——a sandstone wall, a row of horse-chestnut trees, a pile of pebbles-strain wordlessly toward the humans, who act out their quarrels of tradition versus progress, benevolence versus pride, on a ground riddled with omens and overborne by a massive, variable sky.
即使是非语言能力的动物在厄普代克的笔下也如同人物般的逼真,所有无生命的事物都能传递细致的感情,细腻的描述却不乏通俗易读,加以特殊的修辞方法,语言越发地令人深思,凸现了语言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在书中作者还透过错综复杂的修辞系统,包括隐喻、典故以及意象等,呈现主角精神不稳定的状态。例如:a quiet but tireless goodness that things at rest, like a brick wall or a small stone, seem to affirm. A wordless reassurance these things are pressing to give. An hallucination? To transcribe middleness with all its grits, bumps, and anonymities, in its fullness of satisfaction and mystery: is it possible or in view of the suffering…….
(四)人物、剧情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小说没有中心人物,因而像戏剧画面那样一个一个地介绍不同人物的生活状况和言谈笑貌。厄普代克认为《贫民院集市》里的真理并不存在于哪个人物身上,也不存在于哪种理念或叙事姿态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物、理念与叙事之间的碰撞之中。似乎小说也没有传统小说的“升势剧情—降势剧情—结局”的结构模式,只有几对片段矛盾的描写。
Peter Salmon曾称《贫民院集市》为一组素描的集合体:“这些素描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小说那样连结为整体。”
(五)结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在集合了这些老人的对话片段,包括度假、房屋修缮、裸奔、寻欢作乐等之后。小说借助黑夜的来临落下了帷幕。然而小说直到结尾,也没人发生大的变化。这只是一个一年一度的仪式,本身并无多大戏剧性。作品的恍惚不定的结尾,显示出故事情节的开放性和无序性。在Updike的较早手稿中,结尾的地方是这样的:“老人们早早安歇,好明儿早点起床,去守卫那个被遗弃的王国的大门。”
这种开放式的结尾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到底那个被遗弃的王国的大门能不能守得住呢?代表着美国传统的宗教道义,甚至是老一代的智慧有多少能够保留呢?
小说结尾的这种意象和所收罗的对话碎片暗示着这些传统老人们,最终会被年轻的一代所更替。预示着一个新世界的来临,象征着贫民院居民的黑暗日子的最终到来。
其最后的部分虽没有为二人的辩论给出清晰明确的结论,也没有讲明基督教义才是对的,但是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地观察世界,以寻找隐藏在存在背后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Whitney Balliett.“Writer's Writer,”New Yorker, 7 February 1959:138-140.
[2] 杜隽.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思想与创作手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4).
[3]John Updike.Judie Newman[M].London: Macmillan, 1988.
[4John Updike.The Poor House Fair[J].The burlington magazine, 1991.
[5]Peter Salmon.“A Slice of Life” [J].New Republic, 1959,(1):20.
[6]John Updike.“One Big Interview”in Picked-Up pieces[M].New York: Knopf, 1975. 495
[7]Judith Serebnick.New Creative Writers 1[J].1959,(2):499.
(作者简介:牛冀莲,河北农业大学讲师;王建成,河北保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