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朗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09-03-14杨柏秋

新媒体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韵律意蕴美的

杨柏秋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220149-01

审美教育贯穿语文教学整个过程,而朗读教学更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用声音增强课文感染力量的有效手段,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审美活动。朗读可以赋予课文以新的艺术生命,是对课文中美的鉴赏和再创造。朗读中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声情并茂的朗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学生在朗读审美过程中,能够激发自己感情的共鸣,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获得崇高的道德情感。

一、在朗读教学中要学生感受课文中自然美的形态,理解自然美的意蕴

自然美按其状态,面貌和特征可分为崇高优美。大学语文教材中具有上述自然美的形态和丰富的自然美的内容。那里有波涛澎湃的大海,有汩汩如银的月色,有妩媚迷人的西湖。在朗读教学中欣赏文章中自然美的意蕴,是对学生进行自然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最好方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愿望

在朗读教学中审美是对学生激发状态下的抒发,是文章中美的内容同学生感情的融合,是对文章中美的再创造和再现。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积极情感就不能在朗读中审美,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朗读愿望。学生这种强烈的朗读愿望不是轻易产生的,而是与教师精心创设的朗读审美情境分不开的。经过教师精心创设朗读审美情境,学生便置身一个适合他们朗读审美情境,唤起他们感情共鸣,达到在朗读中塑造审美心灵,培养审美情操的目的。

创设朗读审美情境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应课件,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播放关于文章中情境描绘录音、录像;比如张承志的《荒芜英雄录》,可以放有关的图片,教师进行情境激发,“这是一个非英雄化的平民时代吗?在这世俗的商业社会里,还需不需要英雄?有没有英雄出现?如果有,该是什么样的英雄?谁在勇敢地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荒芜英雄路》。张承志的这篇文章由以下几种元素构成:广袤的边疆,雄浑荒凉,少数民族的生活,风情和他们的民族英雄;历史遗迹以及作者的研究及思想等等。同时也具有这些元素发出的激昂慷慨,粗犷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是对每个读者心灵产生了强烈冲击,使读者很快进入情境之中。在朗读中构成审美通感,从多角度感受到劲悍的张力。

(二)传授知识,感受形态

朗读教学的审美教育需要一定的美学知识,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自然美,什么是崇高美,什么是社会美,什么是艺术美,让学生朗读时能够感受这些美德形态,唤起学生的美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在朗读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段文字不仅字面华美,还在于诗人以明月为意象,创造了一个清明澄澈的艺术境界。向远眺望,江水蜿蜒流动在树林繁茂、鲜花盛开的原野上,在春江月下,既无一不全融在月色中,远远看去,仿佛遍地的林木,花卉都变成了晶莹的雪珠一般,壮阔浩瀚的底色上,增添里朦胧的梦幻一般的色彩,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的境界。《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其长在于铺排描写,气脉贯串。张若虚把歌行的这一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朗读中感受到摇曳多姿,美的形态,有体会到深挚婉转的情感。同时有给人憾人魂魄的美感享受,体现自然美的崇高特性。

(三)诱发联想,知名意蕴

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自然美的形态,受到了自然美的陶冶。但是自然美是以它的外在形式取悦于人,缺少内在意蕴,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领会自然美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审美教育。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的是使我们想起人来(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这就指出了自然美不是纯粹的形式美,而是“人化的自然”。朗读教学中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自然美,思想感情会进入更高层次。《春江花月夜》诗人以明月为意象,创造出了美的艺术境界,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宇宙与人生的感慨;以春江花月夜迷人的景象为背景抒发游子思妇的愁苦情怀,表达深沉的人生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作者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出一种自信、豪迈,无穷的人生延展伴随一起,张若虚在诗中为我们购置了一个独特的“时空隧道”,让我们既看到眼前,又能看到远方,既看到今夜,又想到历史。这样使学生在朗读审美教育中和谐地达到理性的认识与审美教育的统一,学生认识到这首诗的意蕴,更深层次地认识生活,热爱生活,更好地为理想不懈的奋斗搏击。

二、在朗读教学中品味课文的韵律美

有韵律美的课文,象、散文朗读把它们由视觉扩大到听觉,由文学领域扩展到音域领域。诗歌音域和谐,语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句式整齐具有“建筑美”;抒情言志,感情强烈,情景交融具有意境美。因此说在朗读教学中是品味韵律美,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诗是韵律美的最高体现者。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诗歌决心受格律的限制,不是受了盲目习惯的引导,是因为它这样做,就得到了运动的快乐。”韵律的产生像一切美在宇宙中产生一样,有韵律的诗句给人以感动人心的力量。我们在诗歌朗读教学中,只要还好地把握诗的节奏,就能品味是的韵律美,音乐美。

比如艾青的《北方》,是自由诗体,没有均齐的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语言朴素舒缓,散文气息很浓,诗的仍然十分鲜明,首先,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般内在旋律,形成一种韵律的美感。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要素的浸润和流贯,这种韵律和节奏作品产生的诗美,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说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理解美、再现美、创造美的过程,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活动。

猜你喜欢

韵律意蕴美的
书的国度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打破平衡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美的校 美的人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名师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