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新音乐先驱

2009-03-13

琴童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学李叔同话剧

“国学”与“新学”的学识积淀

李叔同出生于浙江平湖一个富裕的大户人家,父亲是清朝进士,后来弃官从商。父亲在李叔同5岁的时候病逝,从此培养小叔同的教育重担全落在母亲身上。

父亲病逝后,家境日渐衰落,母亲对他的要求却更加严格。李叔同5岁起就开始习诵名诗格言;6、7岁时,他的哥哥就教他《百孝图》、《返性篇》等启蒙读本:8、9岁时,学《孝经》;10岁读《孟子》……从这样一份学习经历可以看出,李叔同从小涉猎广泛,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不仅如此,他也曾学过算术和外语等“新学”内容,在“国学”和“新学”的熏陶下,李叔同具备了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为他日后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求知若渴的留学时期

李叔同2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病逝,这让从小就陪伴在母亲身边的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单和伤痛。于是李叔同决定去日本留学。

在日本,李叔同是进入上野美术专业学校学习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异国,李叔同十分珍惜难得的求学机遇,他除了在上野美术学校专攻绘画外,还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当时李叔同的老师说他手指拉距太短,不适合弹琴,而他为了能更好地学习钢琴,掌握技能,毅然去医院动了手术,将手蹼剖开来扩大拉距,以适应钢琴演奏技法的需要。

在求学时期,李叔同还大胆地创立了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在首演的《茶花女》中亲自反串饰演茶花女的角色,并深受大家好评。因此“春柳社”成为中国话剧的开端,李叔同也成为开辟中国话剧的先河者之一。

归国撒播艺术的种子

1910年,李叔同回国后出版了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并先后在天津、上海与江浙等地从事音乐和绘画的教育工作,培养出了一大批如丰子恺、潘天寿等大师级人物。特别是他在杭州执教期间,教学认真,对勤奋学习的贫苦学生尤其用心培养。

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他的学生刘质平在写好一支曲子后去向李叔同请教.、李叔同认真看过后,长时间一言不发。忽然说:“今晚8点35分,请你到音乐教室,我有话说,现在先回去吧!”刘质平心中忐忑不安。晚上风雪更大,刘质平提前十多分钟来到教室前,发现走廊上竟然有足迹,而教室的门却紧闭,悄然无声。刘质平心存疑虑地站在走廊上,等候他的老师。十多分钟后,教室内的电灯忽然大亮,随后门开了,李叔同:拿着手表走出来说:“时间无误,你已经饱尝了风雪味,经受了考验。”这时,刘质平感觉到,原来老师是在考验他的品格,要成才必先成人。此后李叔同经常对他额外辅导,用心培养,师生情谊也越加深厚。

1918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但出家后他仍然致力于美术、书法、艺术教育等活动。当国家遭受侵略,百姓遭受劫难时,他不仅问起世事来,而且还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民”等爱国爱民口号,这在中华佛教史上,实属少见。

李叔同一生的生活道路曲折坎坷,在他曲折的人生中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足迹和丰硕的果实,他对艺术的开拓与执著,以及他的优良品德在中国音乐近现代史上写下了生动的一页。

猜你喜欢

新学李叔同话剧
话剧《坦先生》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话剧《二月》海报
唐诗新学
唐诗新学
影像中的灿烂人生
——《李叔同——弘一大师影像》简评
听李叔同送别(外一首)
唐诗新学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