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妙的方言

2009-03-13

环球时报 2009-03-13
关键词:腔调团长贡献

穆 风

在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演员们的对白基本都是各地方言,孟烦了一口北京话,迷龙说的是东北腔,不辣随口而出的是湖南话,兽医说的陕西腔,龙文章则秀了十多种方言。或许有人认为,弘扬方言文化就是弘扬中国文化,但事情往往没有这么直接,也没这么简单。

央视春晚的小品,《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等一些情景剧有一个巨大的贡献,那就是相对于那些话剧腔的普通话,方言只要在电视上出现,其效果必定是喜剧的,同时也是草根的。然而,《我的团长我的团》却让方言变得微妙起来。

《我的团长我的团》反映的是一个在前些年还相对敏感的话题———国民党部队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众所周知,杜聿明率领的缅甸远征军历经血战,确保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助的物资通道,对正面战场的抗战,乃至整个中国的抗战来说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一般观众的接受习惯中,总是难以适应国民党部队是完完全全正面人物的形象。

对于国民党部队,我们已经习惯了《战上海》等老电影里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南京广播腔,也听惯了《历史的天空》里高汉英言必称“兄弟”的腐朽的官僚腔,仿佛只有这样的腔调才配得上国民党军人的形象。但《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部悲壮而血性的电视剧,这里的普通士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蒋匪军。因此,无论是让他们说八路军式的普通话,还是国民党式的阴阳怪调,都不合适。导演选择抛弃这两种腔调,以南腔北调替之,这几乎是一个智慧的决定。方言在剧中的大量使用,甚至错位使用(如孟烦了不地道的北京话、范雷蹩脚的广东腔)使观众忽略了人物的“国民党军人”这一身份,从而极大程度地凸显了中国人这个身份。那么,一支国民党部队的抗战就演变成了中国人的抗战。

从《我的团长我的团》可以看出,方言在文化中的地位,复杂而微妙,我们需要用更深入的眼光来审视我们的方言文化。▲

猜你喜欢

腔调团长贡献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捐书之争
代表团团长、预备会议
腔调·愿君日后多争气
“名门范”夫妻的复古优雅腔调
抢亲
5月CPI上涨,烟民有“贡献”
厦门规划局局长
幽默“三十六计”(中)
谁给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