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疫病的综合防治

2009-03-12刘志明等

现代农业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耕作霉菌病斑

刘志明等

大豆疫病又名大豆疫霉根腐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分布广泛,尤其以东北黑龙江省发病最为严重。

大豆疫病田间发病率一般为3%~5%,严重地块达乎5%,甚至绝产,在感病品种上损失可达25%~50%,个别高感品种损失可达100%,发病植株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

1症状大豆疫霉菌可在大豆的任何生育阶段造成危害,引起根腐、茎腐、植株矮化、枯萎、死亡等症状。田间播种后引起种子腐烂或大豆幼苗主根出现病斑,病斑为浅褐色至熏褐色。大豆幼苗生长缓慢,钩头期猝倒死亡。幼苗期,在子叶和真叶基部发病形成褐色病斑,2~3天后褐色斑中间呈灰白色,后期病斑边缘呈褐红色水渍状,幼苗猝倒死亡。花荚期,病斑出现在基部至12节间,有的分枝也发病。鼓粒期,病部有明显的不规则黑褐色小斑,有些豆荚也感病,最初在豆荚基部呈水渍状,逐渐往端部扩展,致使整个豆荚变褐于枯,豆荚表皮失去光泽呈淡褐色。

2病原大豆疫病的病原是大豆疫霉菌。该菌在LBA~V8汁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不发达,生长缓慢,菌落平坦,边缘不整齐,在胡萝卜培养基上气生菌丝较发达,呈致密的絮状。

幼龄菌丝无隔、多核,宽3~9微米,菌丝大多呈直角分枝,分枝基部有缢缩,菌丝老化时产生隔膜,并形成结节状或不规则的菌丝膨大体,膨大体呈球形、椭圆形,大小不等。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4"C~28~C,最高35"C,最低8℃。

3侵染循环种子带菌成为初侵染源,种子带菌也可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土壤是大豆疫霉菌在田l司传播的重要途径。疫霉菌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是田间传播的重要菌态。大豆植株感病后,在根内形成大量的卵孢子,卵孢于随着病残体落入土壤中,此卵孢子抗逆性强,可以在土壤里和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春季当温湿度条件适宜时,卵孢子打破休眠而萌发,长出芽管,发育成菌丝和孢子囊,孢子囊在土中不断形成、积累,当土壤积水时,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从孢子囊中释放出来,通过土壤中的流水传播。游动孢子被吸引到发芽的种子及根的渗出液周围,并聚集在根组织上休止,然后萌发产生压力胞穿透寄主表皮,并在寄主细胞间通过吸器从寄主组织中吸收营养而生长。疫霉菌侵入寄主根部,根系受侵后,病菌向上扩展至茎部租工部侧枝。

4发病条件大豆疫病的发生与降雨、土壤类型、耕作制度、肥料和栽培品种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土壤因素最为重要,而土壤因素中又以土壤湿度为影响此病害发生的关键。土壤湿度可以影响病原菌活性。干旱也使大豆疫病发生严重。土壤温度也是影响此病害的重要因素,温度高于35~C时,植株很少出现症状。此外,土壤类型与发病关系密切,此病通常发生在难以耕作的粘重土,冰碛土发病率也高。

耕作制度也会影响大豆疫病的发生,土壤免耕或减少耕作次数会加重病害,轮作可以减轻大豆疫病的发生,在降雨量大的年份和低湿地实行垄作可减轻大豆疫病的危害。耕作、栽培方式、茬口、地势等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大豆疫病的发生。

5防治措施

5.1加强检疫工作大豆疫霉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A1类危险性有害生物,也是内检对象。此外,由于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发生此病害,还要加强国内检疫,特别要严格防制商品大豆中夹带土块,防止病害向新区发展。

5.2培育抗、耐病品种由于此病的病原菌和大豆品种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尽管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很多,国内也鉴定出一批品种和抗源材料,如绥农15、绥农8、吉林5号等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5.3加强栽培管理早播,少耕,窄行,使用除草剂等都能使病害加重,降低土壤渗水性、通透性的措施都将加重大豆疫病的发生;减少土壤水分,增加土壤通透性,降低病菌来源的耕作栽培措施,都可以减轻大豆疫病的发生程度。所以栽培大豆应避免种植在低洼、排水不良或粘重土壤中,并要加强耕作作业,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可减轻发病。避免连作,在发病田用不感病作物轮作4年以上,可能减轻发病。

土壤湿度是影响大豆疫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土壤的松密度也与病害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所以减少土壤水分、增加土壤通透性、降低病菌来源的耕作栽培措施,如采用平地垄作或顺坡开垄种植,田间耕作采用小型农机,雨后田间排水通畅等都对防治大豆疫病有利。

5.4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是控制大豆疫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大豆疫霉菌具有较高的变异性,因此,品种的抗性不可能持续;杀菌剂如甲霜灵效果较好,但其不对所有的小种都有效,而且甲霜灵很容易产生抗性,目前一般采用甲霜灵加代森锰锌或乙磷铝等方法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生物防治虽然比其他措施好,但其研究进展缓慢,而且大田试验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必须进行综合防治,如利用高耐病品种加种衣剂处理,以防病害的发生、发展。另外,还可用瑞毒锰锌、杀毒矾和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闷种,用药量为大豆种子重量的0.4%0.5%按种子重量的2%拌种,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耕作霉菌病斑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青霉菌柚苷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2种杨树烂皮病害早春症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