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潜蝇的防治对策
2009-03-12于利海
于利海
大豆根潜蝇主要分布于大豆主产区,在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山东等地。其中以黑龙江、吉林最为突出。大豆根潜蝇主要在大豆苗期进行为害,食性单一,只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虫在大豆苗根部皮层和木质部钻蛀为害,并排出粪便,造成根皮层腐烂,形成条状伤痕。受害根变粗、变褐、皮层开裂或畸形增生,幼虫的粪便和取食刺激韧皮组织木栓化,形成肿瘤,导致大豆根系受损伤而不能正常生长和吸收土壤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成虫刺破和舐食大豆幼苗的子叶和真叶,取食处形成小白点以至透明的小孔或呈枯斑状。
1形态特征
1.1成虫体长约3毫米,翅展1.5毫米,亮黑色,体形较粗。复眼大,暗红色。触角鞭节扁而短。末端钝圆。翅为浅紫色,有金属光泽。足黑褐色。
1.2卵长约O.4毫米,橄榄形,白色透明。
1.3幼虫体长约4毫米,为圆筒形、乳白色小蛆,进而全体呈现浅黄色,半透明;头缩人前腔,口钩为黑色,呈直角弯曲,其尖端稍向内弯。前气门1对,后气门1对,较大,从尾端伸出,与尾轴垂直,互相平行,气门开口处如菜花状。表面有28~41个气,飞孔。
1.4蛹长2.5~3毫米,长椭圆形,黑色,前后气门明显突出,靴形,尾端有两个针状须。
2生活史及发生规律
2.1生活史大豆根潜蝇1年发生l代,以蛹在大豆根部(大豆根瘤内)或被害根部附近的土内越冬,蛹期长达10~11个月之久。越冬蛹于翌年4月下旬地温逐渐升高、10厘米深地温达8℃以上,土壤湿度35%左右时开始发育,5月末至6月初羽化为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中旬。蛹在土层中深度越深,羽化率就越低。5月份气温高时,成虫出现要早5~6天,为害较严重。成虫羽化后2~3天即可交尾,当日就能产卵。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产卵,产卵盛期为6月中旬。卵发育3~4天后开始孵化,孵化盛期为6月中下旬。孵化的幼虫沿茎下移。潜入根部钻蛀为害。幼虫期约20天,老熟幼虫于6月下旬开始化蛹越冬。6月末至7月初为化蛹盛期,蛹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达10个月之久。
2.2发生规律大豆根潜蝇的发生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其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终霜期晚、气温较高、土壤干旱时发生轻于气温低,土壤湿度大的年份。肥沃地块比瘠薄地块为害严重。岗地比洼地为害严重,坡地重于平肥地,砂质土壤重于棕壤土,靠近草荒地和连作的地为害严重。茬口不同,大豆根潜蝇发生程度也不同。重茬地越冬虫源数量较多,发生为害重;迎茬、正茬地发生较轻。秋季深翻或秋耢茬地块发生轻。秋季深翻20厘米以上,能把蛹深埋土中,降低羽化率,秋耢能把当年豆茬地地表下越冬蛹带到地表,经冬季长期低温和干燥的影响,死亡率增加。
3预测预报方法
3.1大发生指标每平方米越冬蛹量在20头以上,羽化出蝇率在70%以上;成虫盛发期5网捕蝇量在50头以上,植株被害率超过76%以上,达到此项发生量,损失可达20%以上。
3.2中发生指标每平方米越冬蛹量在10-20头,羽化出蝇率在60%~70%:成虫盛发期5网捕蝇量在20~50头,植株被害率达50%-75%,产量损失在10%~20%。
3.3轻发生指标每平方米越冬蛹量在10头以下,羽化出蝇率在60%以下;成虫盛发期5网捕蝇量在20头以下,植株被害率在50%以下,损失在10%以下。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法实行3年以上轮作,降低虫源密度;采用秋深翻,以降低翌年羽化率;适时播种,当土壤温度稳定超过8℃时播种,决不超过5月20日。播后镇压,播种深为3~4厘米。另外适当增施磷、钾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皮木质化,可增强大豆植株抗害能力。
4.2药物防治法
4.2.1土壤处理用3%呋喃丹颗粒剂处理土壤,每公顷用量15~100千克,拌细潮土撒施入播种穴或沟内,然后再播大豆种子。
4.2.2使用种衣剂用含有呋喃(克百威)的种衣剂包衣,1千克种衣剂拌种90~100千克;可用8%甲多种衣剂或35%多克福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重量1,2%-2%进行种子包衣。
4.2.3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加多福合剂进行拌种,用水量为种子重量的1%,加辛硫磷0.15%-0.2%,加多福合剂0.3%,在室内地板上用喷雾器边喷边搅拌种子,拌均匀为止。但要避开阳光直射,以防止辛硫磷光解,阴干后播种。
4.2.4用农药防治幼虫80%敌敌畏乳剂800~1000倍液,或用90%晶体敌百虫700~1000倍液喷雾或灌根。灌根时一定要将药液渗透到根部。
4.2.5喷药防治成虫在成虫盛发期,即大豆长出第一片复叶前,子叶表面出现黄斑,目测田间出现成虫时,可用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也可用90%敌百虫700倍液喷洒,每公顷用药液750升左右。
4.2.6成虫生育期用80%敌敌畏缓释卡熏蒸防治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