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指考”历史卷简介

2009-03-11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台湾

陈 畅

编者按: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教学与考试面临很多相似性的问题。台湾也有应试教育,叫升学主义;台湾的中国史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台湾的“高考”对中学也有指挥棒的作用;台湾的“高考复习”也是一个长久不衰的“市场”。近年来,台湾的高校招生考试及其历史命题的改进,有很多亮点,使考试更趋向于公平、合理。本刊曾经收到过关于台湾历史试题的研究文稿,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全面。本文作者因工作关系,与台湾相关专业人士有较多接触,在此基础上形成“台湾指考历史试题研究”的系列文章,本刊从本期开始连续刊登,并辟“他山之石”栏,以突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指考,历史试题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9—0034—04

台湾大学入学考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学科能力测验”,主要检测高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学科能力,用来初步筛选考生,相当于大陆的高中“会考”,属于“学业水平考试”;第二阶段为“指定科目考试”(以下简称“指考”),主要是为大学选才需要而设计的,侧重于考查更高层级的能力,相当于我们的高考。

将台湾指考历史试题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和其他考试相比,它与大陆高考更具相似性,更具参考价值。具体来说:1两岸中学历史课程内容相近,文化背景相同,思维方式相通;2两岸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遇到的问题基本相似,如考试对中学教学强大的指挥作用,各种考试辅导盛行,补习广泛存在,考生负担较重,考生历史学习水平持续低迷,课程改革与考试评量衔接不紧密等;3台湾考试的系统性改革起步较早,一些研究成果取得明显效果,无疑对大陆的高考改革具有借鉴和示范作用,如利用长期积累的数据对能力测量的实证研究,应用教育测量理论对试题进行命题分析及评价,题库的持续建设,命题技术的改进和提高。

研究台湾指考历史试题可增进两岸学科命题的技术交流。汲取台湾指考命题的精华,也可以为新课程高考命题改革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笔者的研究仅限于命题技术领域,不涉及试题的政治导向问题,更无意于品评这方面的内容。

一、指考背景简述

指考可以说是台湾大学多元入学方式的产物。1954至2001年台湾采取大学联考制度,全省一张试卷,类似于大陆的全国统一命题考试。20世纪80年代初,多元智能理论对台湾教育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元教学、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多元化、多元评价对过去的大学联考制度产生了极大冲击。1989年,台湾成立了“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以下简称“大考中心”)。当时大考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改进大学入学制度及考试方法与技术。受日本两段式的考试模式影响,大考中心本着渐进、包容、兼顾的原则,于1994年推出了“学业能力测验”,2002年推出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同时配套推出了指考。

指考科目包括: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高校可依据其特色及所需,指定上述某些科目,以其成绩选才。考生则以个人兴趣及能力,就其报考院校指定的考试科目参加考试。“校系指定,考生选考”是其设计精髓,故而称之为指定科目考试,即指考。

从2002年开始,指考每年7月1日至3日如期举行。大约有75%的考生通过该考试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在此之前,一些有专业特长及技能的考生还可以通过每年1、4月份的“学业能力测验”及大学甄选入学,这些考生大致占到全体考生的25%。一般文史、经济类专业指定历史科目考查。历年参考报名人数如表1所示。

二、指考历史卷简介

(一)测验目标

指考测验目标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载体,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与分析等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能力性质区分为四项指标。

1基础知识

1-1能明了重要的历史名词、事件、人物、制度与学说等

1-2能明了某一时代在政治、社会、经济、思想等方面的重要特色

1-3能指出历史事实中的因果、延续、变迁及趋势等重要概念

2史料分析

2-1能理解史料的性质与含义

2-2能分析史料的主要概念

2-3能评估史料是否足为佐证

3研究方法

3-1能明了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3-2能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的不同

3-3能对历史辅助学科有基本认识

4历史解释

4-1能明了历史解释者的观点或立场

4-2能比较不同立场所形成的不同历史解释

4-3能分辨何种历史解释较为合理

可以看出,这四项目标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循序渐进的。与大陆的高考考核目标相比,台湾指考对“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要求更明确而具体,而对“历史解释”的要求不是很高,但似乎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从表2分值统计角度可以看出,指考的重点是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二)测验范围

指考以中学课程标准为依据,2002至2008年指考以1995年10月颁布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为准(俗称“八四课纲”)。范围包括高一《历史》②、高二《世界文化历史篇》、高三《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从2009年开始,指考将以2006年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为准(俗称“九五课纲”)。范围包括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

台湾历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各版本内容繁简不一,对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历史知识与能力缺乏共识,故由大考中心另行制定测验范围。该测验范围是在课程标准的框架下,整合各册各版教科书,并吸纳高中教师、专家学者之意见修订而成。

(三)题型

就作答方式而言,指考分为选择题、非选择题两类。选择题又分为单选题(约36个题,分值占72%左右)和多选题(约4个题,分值占8%左右)两类。非选择题一般为材料题(3组材料,约10个小题,分值占20%左右)。

具有特色的是,指考亦按照试题表述方式分类。具体分为:简述题、情境题、史料题、图表题、地图题等形式。此种分类着重于试题呈现外形的区别。

所谓简述题是指,试题题干直接提出问题,或单纯对问题作叙述,但不提供其他可资判断的材料或信息作为解题线索。考生则以单纯记忆或综合分析的方式解题。一般而言,此类题干叙述较简短,考查考生是否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所谓情景题是指,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虚拟一些不违背史实之相关情境、人物与事物等,以达到测试的目的。此类测试的焦点集中在“可能性”上,考生必须根据其历史知识,判断某时期、某地区的人“可能”做到什么事,而不问他们事实上做到什么事,藉此达到测试考生能否活用其历史知识的目的。

史料题相当于大陆高考的材料题。史料多以白话或经翻译、注解之史料作为素材,用以考查对重要历史知识及其概念的理解水平。

图表题主要测验考生能否依据所学概念分析图表资料中的信息。地图题主要是透过地图咨询,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时空概念的掌握能力。表3大致反映了历年指考题型的分布。

三、指考历史卷评分规则

指考评分有两个特点:一是选择题的“倒扣计分”策略,二是非选择题的“错别字扣分”规定。

1倒扣计分

单选题的说明表述为:“第1至36题为单一选择题,每题选出一个最适当的选项,标示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每题答对得2分,答错倒扣2/3分,倒扣到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整题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

多选题的说明表述为:“第37至40题,每题各有5个选项,其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选出正确选项,标示在答案卡之[选择题答案区]。各选项独立计分,每答对一个选项,可得0.4分,完全答对得2分,每答错一个倒扣0.4分;整题未作答者,不给分亦不扣分。若在备答选项以外之区域划记,一律倒扣0.4分。倒扣到本大题之实得分数为零为止。”

倒扣计分方式源于台湾“大学联考”,用意在于避免助长考生因猜题而侥幸得分。其概率论基础在于使猜题得分之期望值接近于0,旨在维护测验分数的纯洁性,使考生整体平均成绩更接近于考生实际的平均水平。答错题倒扣分的“惩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择题的猜测因素。从历年考试数据分析得知,倒扣分策略的确收到了预期效果。以2007年为例,36个单项选择题每道题平均有7.63%的考生选择放弃,没有填涂选项。有的试题使多达20%左右的考生选择放弃。

2错别字扣分

指考非选择题的评分标准中规定:“错别字是错一字扣一分,扣至该子题为零分为止。简体与俗体字不扣分;注音符号则视同错字。”

执行严格的错别字标准意在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这与国文科考试的规定是一致的。几年来,指考的这一规定被广大师生高度认可,对促进母语教育的规范化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台湾
台湾都市诗的阶段性发展与蜕变(1930—2015)
“一带一路”战略下台湾产业转型初探
从实施成效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捍卫“台湾”?美学者炒作旧书有蹊跷
台湾家庭责任医师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台湾地区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福建食品农产品出口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