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海迪:残缺的完美传奇

2009-03-10吴志菲

中华儿女 2009年1期
关键词:张海迪残疾人

吴志菲

张海迪,英模辈出的20世纪80年代的一面旗。张海迪,“身残志坚”的代名词,曾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成为让整个中国曾为之感动的“青年偶像”,她的事迹曾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的确,她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励志传奇。

初次见到现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的人一般会大吃一惊,这位和高位截瘫抗争40多个年头的女性竟然没有让岁月在脸上留下什么印痕,她面容美丽,双目清澈,神态自信。这些年来,记者经常在一些会议上见到她,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生命就是每天在克服困难中行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力战胜病痛,争取让我不但活着,也让生命不断充盈意义。”

英雄张海迪:挑战残酷的命运

1955年9月,张海迪出生在山东省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幼儿园里,她最爱跳爱闹爱笑爱叫的小丫头。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这便是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发生在这位5岁姑娘身上的事。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两腿没了,“像飞走了似的”。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张海迪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终于一天,张海迪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榜样张海迪:当典型的日子很光荣也很无奈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1月,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出席在北京召开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空隙自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处听到张海迪的事迹,十分感人,于是向团中央书记处作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

这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显著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2月24日,张海迪乘列车抵达北京,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

2月28日下午,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会上,张海迪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青年学习的榜样”。

当时,張海迪靠着双肘支撑在轮椅上,漂亮的西装里套着件天蓝色的毛衣,瀑布般的秀发泻在肩上,透过深色宽边眼镜,一双眼露出坚毅聪慧的光芒,白净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面对几十位记者,张海迪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语调、手势,诉说着她对人生的理解和28年的旅程。

魏久明记得,张海迪讲了一个小时,她的感人的经历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博得记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报告会结束时,就有不少记者们就涌上前去,有的要求约定时间进行采访,有的提出问题要张海迪回答,有的要她签名留念。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郭梅尼、徐家良写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长篇通讯,感人至深,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社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8万多封。连日来,首都各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连篇累版地宣传报道张海迪的事迹、活动消息和读者反映。

3月5日,张海迪作为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都各界纪念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习仲勋、王震、杨尚昆等的接见。

3月11日,张海迪报告会在人民大会举行。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向全国实况转播了张海迪报告会的全部录像。当晚收视的观众,达两亿多少人次。

4月下旬,邓小平、叶剑英、邓颖超等8位中央领导分别为学习张海迪题词,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一时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的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不过,今天每有人提及她是“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就表示“抗议”:“我从来提当不起这个称号,我不是保尔,我是中国的海迪,我有我自己成长的道路。”

张海迪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她的印象很深,后来给她印象更深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写的《永恒的爱》。从那里,她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痛折磨,患上精神分裂症4年后才写了那本传世之作。“健康人无论怎样想像都代替不了残疾人自身的体验,所以我非常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我只是不能走,而他是不能走、不能看,比我更需要毅力去战胜困难,那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不屈精神的代表。”至今,张海迪仍珍藏着一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访华时签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照片,那是一个不相识的四川医生寄给张海迪的。半个多世纪了,照片也发黄了,时常带给她浓浓的怀旧情绪和无尽的力量。

说到当年被邀请到北京作报告,她坦言,当时是以一种拒绝的心态相待。“当时跟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当时来接我的同志,我表示不愿意去,不愿意破坏自己的生活,我愿意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读书、工作、学习、思考,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在更大的场合下愿意去去讲述,当时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但是当时想得挺简单,我到北京去开会,一定去的话,那我很快就回来。想到了三两天就回来了,结果到了北京以后,铺天盖地的。”

去北京之前,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有人提过建议能不能把长头发剪掉,对此张海迪同样表示拒绝。“在临去北京的时候,就有同志跟我讲,你能不能这样,扎个小辫子,咱剪成齐刷刷的小刷子,找个军装穿着。今天看好像是笑话,但是在那个年代过去就是那样,认为被宣传人,像女性一定是扎个小辫子,穿着一身军装,好像是飒爽英姿的,尽管你坐在轮椅上,也是这样。我当时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但是我不能无原则地接受这种改造。”张海迪说,我的原则是我自己的审美是我自己选定的,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知道什么样的是美、什么样的是丑。

当年,热火朝天地被宣传的时候,一切身不由己。“包括那时候发表我的一些日记和书信,我当时也很痛苦,不愿意自己的日记叫别人断章取义地那样去发表。但是我理解,我不能埋怨更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时刻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牺牲的,当你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当你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你的隐私被暴露的时候,那也是一种牺牲,但是真的回想起那时候来我觉得无怨无悔。”

生活张海迪:追问生命的真谛

“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前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一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无数的来访者到我的家里来,有个人身份的,有单位的领导,有许许多多的团委、妇联、学校组织的。那个时候一点没有办法,每天都有人,而且多是成批成批的人,說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的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张海迪说,当年,每一天都会接到让她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开始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我要抓紧学习啊。”

张海迪说,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才20多岁,十分单纯,忽然间,从自我闭塞到成为公众人物,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视野也得到开阔。一个残疾少女的生活从此打开了窗口。有媒体把这一切称为神话,但我从来不在乎这个,而当时面对这一切我也很淡定,现在依然。其实,我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中依然保持本色。”她说,不能因为祖国赋予的荣誉而张扬自己,去谋取私利。

接近张海迪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对他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丈夫。张海迪一直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了她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父母说,海迪没有平常人家女儿的健康,但是我们要给她平常人家的女儿都有的温暖和爱。

对于张海迪来说,王佐良是丈夫,是兄长,更是她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张海迪的大多数书都是王佐良给她买的。有时为了买一本书,王佐良常常要跑许多路。他还把那些张海迪没说要买的书的目录抄下来,带回家让张海迪选择。

命运给了她巨大的病痛,同时给了她一个温馨的家庭。“先生知书达理,很体贴人。他什么爱好也没有,除了做学问、打字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干净,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结婚这些年来,虽说我是个残疾人,但我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说残疾人也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他在家里非常重要,他是我的一个依靠,我也是他的依靠。”肝胆相照,相濡以沫。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时间老人在无声地验证着他们爱情的纯洁和高贵。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张海迪也不例外,她始终保持漂亮、整洁。“这是自尊,自尊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她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的色彩,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在身上比过来,比过去。她要把美好的形象留给别人。在公众场合,她总是微笑,给人乐观开朗的印象

时至今日,张海迪在轮椅上已坐了有40余个年头了,多少次,她用信念支撑生命,她用对知识和最美好目标的追求作为生命的支柱。她说:“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美好的梦没有实现,只要我还有一分钟能够学习和工作,就绝不会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

如果你能站起来的话,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张海迪不加思索地回答:“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就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谈起死亡时,张海迪却一脸轻松。她说:“即便是有一天我真的要离开了,我也会带着笑容。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痛苦,我身患疾病这么多年,可以说,我体验了很多平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希望在自己结束生命的时候,能够给那些关心过我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记得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主持人鲁豫曾问她如果自己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会写些什么,张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事业张海迪: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

1983年,张海迪开始文学创作,曾创作了《生命的追问》、《向天空敞开的窗口》、《鸿雁快快飞》等400多万字的小说和散文作品,并翻译出版了《莫多克》、《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等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生命的追问》出版后已经重印多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时,我母亲让我读过一本长篇小说叫《老共青团员》,那是我第一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共青团员。我知道,他们也像共产党员一样当人民需要的时候奉献自己一切的人。”2007年5月,出席中国青年群英会的张海迪在发言中说: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精神成长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正是由于这种影响,我创作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这部小说我写了5年,我是在努力向人们展示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那一代少年纯真的梦想和对理想的追求。那5年的写作是艰苦的,我写了一摞一摞的稿纸,不知修改了多少遍,这部长篇小说1991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后来在日本、韩国出版。直到今天这部书还在发行。”

没有人想到的是,前几年张海迪又以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给中国的文坛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惊喜。

几十年来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她从小的愿望就是登山,“被禁锢的生命总是向往更高处。”铸就生命高度的《绝顶》无论对于张海迪的人生而言还是小说本身,都有巨大的艺术突破。张海迪力求通过这本书,体现我们民族经过百年苦难之后走向振兴的攀登精神。小说的多条主线反映了作者的多个精神层面,事实上小说的精神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文学的意义。

多年来,张海迪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鼓舞著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次张海迪总是认真参加会议,“做小组发言,还做大会发言,我每年都写提案,比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残疾孤儿设立医疗保险等。有一次开会,香港一名委员问我——你开会坐这么长时间累吗?我说为了更多的残疾人和兄弟姐妹与他们亲人的希望我要坚持。我希望人们看到健康人能做的事情,残疾人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以我的名义积极探索残疾人参预更广泛生活的可能性”。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消息传出,引起舆论关注。许多网友在博客“太阳仔梦轩”所贴的有关文章上留言。留言中,“感动”、“激励”、“偶像”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

张海迪在当选中残联主席后表示,绝不会辜负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不断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对于张海迪本人来说,则意味着其“个人奋斗”的色彩将要逐渐淡出,其对于社会的主要作用也将从“精神激励”向寻求一个群体的“制度保护”逐渐转型。

“多年来,我曾拒绝担任一些职务,我曾对组织说,去选更合适的同志吧,这一次也曾拒绝,因为我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她深情地说,这次“我还是要离开作家协会了,也许今后我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身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能暂时弱化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开拓属于自己的另一番事业,广受社会好评。有人说,这既是对现在所从事的残疾人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过去作家工作的尊重。

任何个人的传奇都是无法复制和传承的,即使是精神遗产,也会有时代的需要而起起伏伏,最永恒、最宝贵、最持久的,是制度遗产。为此,期待张海迪拿出过去个人奋斗时的顽强精神,在未来的中国残疾人保护事业中有所建树。这个过程,显然比过去单纯的个人奋斗更复杂、更不易。

文字编辑:余玮

猜你喜欢

张海迪残疾人
张海迪的读书故事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张海迪:在婚姻里诗意漫步33年
我骄傲
老爷爷,我来帮您
十二则
共青团中央宣传关于深入学习张海迪,开展“当代青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讨论的通知
书讯
向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