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追求说起
2009-03-09胡玉玲
胡玉玲
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台重要的节目类型,深刻地影响着观众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3月6日开播《实话实说》开辟了人际交流的新空间,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谈话类节目。在《实话实说》的影响和带动下,各省市电视台纷纷开办谈话类节目。一时间大江南北,“家事国事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然而谈话节目由于本身独特的節目形态,决定了谈话节目的制作是一次性完成的,之后就只能做减法,或删减或放弃,所以谈话节目比任何节目都依赖于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表现。
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要追求以嘉宾和观众为主体,学会倾听他们的话语。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既然是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就应该能说会道。然而,研究表明,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不是主持人“说”出来的,而是“听”出来的。因为谈话类节目是由主持人和被访谈者及现场观众共同营造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主持人的知识、智慧和能量是有限的,而嘉宾、观众的资源则是无限精彩且取之不尽的。北京电视台的名主持田歌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就毫不客气地说:“我有一个朋友是电视台谈话类节目的导演,他每次都要给主持人写厚厚的台词,主持人靠死记硬背才能录节目。不管嘉宾回答的内容如何,主持人还是按照台词的顺序照背不误。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与嘉宾谈话不能仅仅停留在一问一答,而应该是精神和心灵的交流”。对于这类诟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文学系主任苗棣也曾将它们总结为主持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三个“听不”:听不见、听不进、听不懂。问完第一个问题想着问第二个问题,嘉宾说什么并不重要,把问题问完就好;有的则是听见了,但嘉宾的意见却充耳不闻,听不进,因为与自己的想法有异,一心想拉大家到既定的结论圈里;至于听不懂,则与主持人的学识和倾听能力有关,即主持人抓不住嘉宾所说内容的主旨。因此谈话节目主持人在面对观众与嘉宾时所做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他们必须利用各种手段、方法来有效地激发和利用嘉宾、观众的潜能,这一切无疑是以倾听为前提的。学会倾听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说到,有一次看美国著名的电视脱口秀主持人温芙莉的节目,著名影星妮可基德曼在节目中谈到她跟汤姆克鲁斯离婚之后想要自杀的时候,她突然握住了温芙莉的手。那瞬间,柴静忽然明白了作为一名谈话类主持人的最高职业荣誉应该是什么。她说:“当人们在电视镜头前,需要勇气来说出内心深处想要说的话的时候,他们来握住我的手,我觉得那就是信赖。”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好的谈话节目离不开嘉宾和观众的主体作用,把镜头对准他们,把精彩留给他们,让嘉宾和观众成为自己节目的主角,他们才会还给我们一个精彩的世界。
要力争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着深刻关怀的主持人。如今,“以人为本”“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种传播理念和价值取向,被广泛地应用于电视节目的定位。作为媒体形象的主持人,在节目中体会这一定位,并潜移默化地将人文关怀渗透到节目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电视人在观念上的升级。《实话实说》之所以受到观众的追捧,原因就在于四个字——实话实说。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谈话节目杀进荧屏,观众不像当初那样给面子了。任你挖空心思请出有头有脸的角儿们、腕儿们出来说话,观众照样坐不住。对此,许多人把原因归结为观众的审美疲劳,却忽略了真正的原因:谈话类节目最本真的特质——真情实露正在渐渐远去。实话实说,就是要说真事、动真情。但看当前荧屏,谈话节目说的“事”,基本是为了烘托嘉宾的“德艺双馨”、人格的“高大全”;动的“情”,也只是在煽动嘉宾的情绪,却忘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最怕的就是矫情与虚假。如此一来,谈话节目为谈而谈,为好听的话而谈,变成了一场名人秀。于是,很多节目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寻找弱势群体中的隐私和情感纠葛,将他们的故事搬上荧屏来众说纷纭。一时间此类情感类的访谈节目遍地开花,夺人眼球。在一次专家的讲课中,当时的《真情驿站》制片人向专家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节目路子越走越窄,一方面弱势群体中特别感人的故事找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这种节目操作得特别吃力,看节目也觉得特别累,特别牵强——甚至觉得做作,怎么办?”这位学者说:“你们是不是把弱势群体仅仅理解成身体残疾、家庭困难的了?我觉得有钱人也可能是‘弱势群体,主要看他是否遇到了人生的重大挫折,大老板也会有重大挫折啊,每个人都可能有重大挫折啊!”一语惊醒梦中人。其实,在各类人群中都会有“真情”故事发生,不能只认为对于草根阶层生活状态的悲悯才是优秀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价值支点。
谈话类节目的全部问题有二,一是“说什么”,二是“如何说”。优秀的谈话类节目是如何解决这样两个问题的?首先它植根于社会生活的主流,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它的社会品质不应是主持人卡拉OK式的一厢情愿、自言自语,而应该做紧紧把握着时代脉动的社会生活的守望者,它的价值品质不应是隔靴搔痒式的泛泛而谈,而应善于击中生活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比如田歌主持的《荧屏》的选题始终是“平凡”的,而请来的嘉宾大都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农民、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空巢老人、居委会的大婶、当保姆的小妹以及志愿者、修脚工,甚至艾滋病患者等等,虽然也有名流、学者和政要出场,但和他们讨论的仍然是如何解决社会底层出现的问题。这种一以贯之的谈话方式,除了主持人的文化功底、新闻素养等因素,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她的“关怀”,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如果说智慧和学识来自天赋和学习积累,而“情怀”则要从心灵深处打造。柴静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次她看戴安娜王妃的一个纪念片,说的是戴安娜如何从红发褐颊的乡村少女变成楚楚动人的优雅女人。片子里说,戴安娜非常害羞,她每次面对公众的时候,都有一个小时自己在哭泣,她不知道怎样面对人群。但是,她去看望一个12岁的身患绝症的少女,那女孩子已经很自闭了,从不跟外界沟通。戴安娜握着她的手说:“你一定很愤怒。”看到这里,柴静感叹:“我如果不能从这个女人身上学到什么叫感同身受的同情,那么沟通的技巧对我又有什么用?”因此谈话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作为一种能力,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生活发现的敏锐和探寻真相和真理的执著。作为一种境界则表现为对于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现实“问题单”的自觉把握。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永远是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问题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造就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绝不仅仅是漂亮的技巧、眩目的名人和明星,最重要的是主持人一种俯仰天地的境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智慧。当这种境界、情怀和智慧面对社会发展进程的现实“问题单”时,一个优秀的谈话类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
(作者单位:黄山电视台)
栏目责编: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