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创作中的五个常见问题

2009-03-09隋安民

声屏世界 2009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语言过程

隋安民

一、在纪录片拍摄中编导痕迹过重,不尊重客观真实。

客观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独特魅力所在,这也是这么多年观众忠实它的原因。但很多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往往主观先行,以至导演痕迹太重,违背纪录片真实本质,让观众怀疑其真实性。《舟舟的世界》里有很多场景就是如此,主创人员甚至花钱请国外交响乐团来演出,让舟舟做指挥,这不能不说是纪录片的遗憾。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纪录片是活动的,而且时时处于发展之中,在跟踪拍摄过程中有很多突发的事件。因此,编导不能主观安排被拍摄者的行为,否则就违背了客观原则。编导在做案头准备时不能太具体,事前也不要详细地和被拍摄者沟通采访内容,这样很可能失去第一次的新鲜感,感染力会大打折扣。大连电视台在拍摄《画家》的时候,有一个情节,画家在画室搬动画架的时候,无意识碰到了一个风铃,发出了清脆悦耳的声音。此时,摄像顺势把镜头摇向风铃。这个镜头起到了关键的转场效果。这绝对是先期采访所无法预料的,体现了摄像师随机抓拍的丰富经验。

二、在纪录片拍摄中过于注重细节而弱化了主题。

纪录片首先要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记录,因此它呈现出的第一属性应该是“史料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纪录片确实有必要让作者强化主题;从现实的角度看,纪录片的“现实属性”是为后人留下影像的历史资料,因此,必须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叙述流畅,为观众带来思考,这样才会满足观众的要求。我们常看到一些业余作者拍摄的作品,他们很详细的记录事件过程,故事很热闹,画面也很讲究,但有时候往往忽略了要表达的东西,没有反映出要表达的思想,让人不知所云。

三、在纪录片拍摄中过多的描写过程,不注重故事性。

纪录片要讲故事,这句话已经说了多年了。可是什么是纪录片中的故事,有些创作人员不甚了解。比如一部《生命因爱而美丽》的纪录片,叙述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收养残疾儿童或关爱老人的故事。这些片子的主题和立意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片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普通的好人好事,即献爱心的人发现了一个残疾孩子领回家,又在缺衣少米的情况下,救助了这个孩子,并使他上了学校……严格地讲,这种记录只是叙述了好人好事的来龙去脉,而观众想看的则是来龙去脉中的更具情节的故事。

纪录片《母亲》讲述的是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女婴,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丧夫后一直没有再婚,养女和她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最后为了财产而对簿公堂,老人为此极度愤怒。但随着事态的发展,养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经过很多努力最终和养母和睦相处的故事。如果纪录片记录的是上面的情节,无疑是具有戲剧化冲突的故事,可是如果只是记录了拣孩子、养孩子这样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好人好事,就不足以称为故事。现在的纪录片已经由叙述化发展到故事化再到“戏剧化”了,如果我们在把日常经常可以见到的好人好事作为故事记录,恐怕收视点和可视性都会大大降低。

有人认为,纪录片就是原生态的记录。于是有事必录,剪辑出来的片子,如同一本流水账。有的拍摄者津津乐道地强调自己的片子拍摄了五年、十年,但一看就是很苍白的简单记录,没有故事,没有冲突,没有艺术。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理论上有一个误区没有解决,即把“原生态的记录过程”和“原生态的记录故事”当作同一概念。假如简单的记录就是纪录片的话,岂不是在我们的周围安装上监控录像机就是拍摄纪录片了,所以仅仅简单记录是不够的。纪录片要用画面语言讲故事,但摄像机记录的过程并不等于都是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记录的过程编成纪录片,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节目的节奏。纪录片要看到故事,看到故事首先要拍到故事。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在记录人或事件过程时,注意记录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千万不要把过程和流程当作故事。

四、多用影视语言,让画面说明问题。

有一部纪录片,整个片子几乎是解说词加同期采访,而且“头接头”(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讲),所有被采访人说出来的故事,又都没有相应的画面。这样的纪录片如果用“话筒采访出来的故事”定位,一点都不为过。纪录片《幼儿园》通篇没有解说词,采访也极少,观众通过细腻的画面语言,看懂了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纪录片《纸殇》讲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过程。作者每年都用摄像机去记录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这个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我们曾试着把这部纪录片不加翻译送给外国人看,结果他们完全看懂了。

强调画面语言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当事人出来讲话。当事人出来讲话,有时在片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所有的故事都由人去讲,而应该是能用画面说明的,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一部纪录片如果没有画面故事和画面细节,即使故事再精彩,细节描绘地再细腻,观众也看不到。今天已经进入到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实的时代,但我们决不能停留在这个中间地段,更不能认为使用了同期声(讲话),就是纪实了,就是纪录片了。实际上,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既然叫“电视片”,就必须认清“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灵魂,它的故事,它的情节,都应该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

五、纪录片是可以用艺术的手法来表现的。

艺术加工是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给人视觉上的美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些作品选材好,故事也好,但就是镜头不稳。前些年一些纪录片作者为了增强节目追踪拍摄的纪实性,总在晃动拍摄,实际上这样的拍摄手法不符合电视模拟人眼睛的生理习惯,这是创作手法上的误区。电视节目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在看节目的时候,要是觉得画面总是在来回抖动,就会不舒服。做电视节目最浅显的道理就是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看下去……如果为了纪实而晃动镜头,只能影响节目质量,同时影响收视效果。

山西电视台编导胡志远拍摄《井底村三姐妹》,连续4年扛着三角架来到大山深处的井底村。可以这样说,这部纪录片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用架子拍的,在用光上也十分讲究,创作者把工整的画面和流畅的蒙太奇剪辑,呈现在观众面前。就纪录片拍摄是否该用三脚架的问题,笔者曾经和日本的纪录片编导进行过专题讨论,日本电视人一直很严格地使用三脚架,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但他们也很遗憾地告诉笔者,在收获画面质量的同时,丢了太多“突发事件”镜头。该用三脚架的时候必须要用,不该用的时候一定不用。这样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创作者认同。

其实不论什么题材,什么拍摄手法,都是可以被广大观众接受的。只要你坚守:真实是前提,主题是本质,故事是灵魂,艺术是手段。

(作者单位:大连电视台)

栏目责编:陈道生

猜你喜欢

纪录片语言过程
语言是刀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