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民生新闻的本质力量
2009-03-09杨雨丹
杨雨丹
目前,在广州各类媒体中,以“民生”為取向的新闻栏目已有二十多个,它们发挥各自的传播特长,多角度、全方位地体现着“民生新闻”与“和谐社会”的联系。
广州媒体民生新闻概况
报纸民生新闻:多元服务与区域整合。广州各家报纸都把突出本地特色的民生新闻作为报道竞争的重头戏。其中《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的民生新闻表现各具特色。
《广州日报》强调的是民生的广泛视角,力图全方位做好“涉及民众生活的新闻”。首先,它树立了“大民生”的报道理念。在一些涉及到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或全国人民利益的重大事件上,表现出“人民利益无小事”的报道理念。例如,在对市政府重大经济建设项目、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出台、房地产市场、股市动向、猪肉涨价等诸多领域的报道中,都密切适时地把握住了民生环节,实践了“党报平民化”。其次,它采用了“小民生”的报道视角,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有突出表现。由于广州外来务工人员众多,城市人口成份复杂,牵涉到各类弱势群体的问题也很多。据近两年来对《广州日报》的统计分析,无论版面还是报道数量,报纸都充分体现了对“小民生”报道力度,关注诸如农民工工资、城市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农民工子女上学、城市边缘人群的生活就业等问题,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第三,它形成了“近民生”的报道风格。《广州日报》以民生取向为标准,要求记者从采访到写作都要贴近民生,涉及民生的报道尽力做到精细,同时也要求编辑在选择稿件时把握“三贴近”原则。它的民生新闻更多的是对地方人民群众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细小、具体的问题展开监督,以反映和解决各种投诉为主。
《南方都市报》在人文精神上彰显了广泛而深远的民生关怀。报纸早些年的“街区版”采用集纳的方式关注广州各类民生问题。2003年4月,报纸推出气象版,将报道服务平台由广州、深圳延伸到全国。2004年,时评版改版,除每天一篇的社论将主题倾向于重视民生题材外,同时设立了推荐、街谈、来论等栏目,搭建起一个公共言论的平台。2005年3月,《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国内推出讣闻版,将新闻选题投向普通百姓的生命价值与生离死别。2006年10月,《南方都市报》再次改版,呈现三大变化:一是增加了新闻版数,加强了对百姓关注的时政新闻及广州民生新闻的报道;二是扩大时评版面,新开“众论”版;三是设专版刊登新闻速览,便利读者对“厚报”的解读。
《羊城晚报》注重民生的包装和与受众多渠道互动。2005年9月,报纸新增4个“广州新闻”版(“城事”“社区”“连线”“服务”),将各类新闻板块化,并在东莞、佛山、深圳等地开辟新闻版。服务领域主要着眼于与本地市民相关的经济、贴近性新闻和资讯等。2007年5月,新一轮改版的重心之一便是着力于民生新闻,力求在这个领域抢占制高点,取得主动权。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羊城晚报》积极提升受众的“参与性”,构建多向互动的新传播形态。除了“报纸进社区”的互动思路和“金羊网”这一强大的网络平台外,其子品牌《财富沙龙》,坚持“财经话题,平民视角,大众参与”,以公益性方式,“现场讨论+新闻报道”,实现与读者互动。2006年以来加快跨地区、跨媒体合作的步伐,如与中国电信广州分公司合作推出免费财经杂志《E财富》,于2006年5月联合广东移动等推出的“金羊掌讯”,8月开通手机报彩信版和WAP版等。这些新媒体形式的采用,为百姓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媒体参与途径,更好地体现了强势媒体在民生层面的服务意识。
电视民生新闻:监督点评与跑腿服务。电视民生新闻是广州民生新闻报道的主力军,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和《城事特搜》、广东电视台的《630新闻》和《今日关注》、广州电视台的《新闻日日睇》《百姓视点》和《都市话题》等一批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都很高。其中,《新闻日日睇》和《今日一线》是最具特色的两档民生新闻节目《新闻日日睇》是“点评”型民生新闻的代表。节目开播于2004年2月,同年10月,节目在原读报内容的基础上增设近半小时的电视新闻杂志,内容以报道广州民生为主。此后,节目不断拓展民生题材的范围,在保持原有的解读评说的基础上不断延伸出新的民生内容,节目时间也不断延长。此外,通过网络论坛等形式,许多观众成了新闻的提供者和评论者,节目因此增加了街头现场采访和手机短信评论。随着收视率的不断提高,主持人陈扬以其独到的主持风格构成了节目的品牌形象。主持人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将新闻事件转化为聊天的话题,以平等的视觉、平民的语言,通过对新闻的评价和分析,与观众一起解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事小事。节目以头条、冲突、交流、正义、灾难、趣闻等作个分类,并适时插播一些配有新闻照片的流行音乐MTV以减少观众的视觉疲劳。这种本土化的新闻内容及服务方式,以其“粤味”十足的平民化视角讲述一个城市发生的故事,表现出对于草根民生的真实关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情怀。
《今日一线》是“跑腿”型民生新闻的代表。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的《今日一线》是目前广东最受欢迎的普通话新闻节目之一。自2003年10月1日开播以来,节目定位于社会民生,追求“本色报道”,以清新活泼的风格迅速打破了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电视新闻收视的原有格局,①跃升至广东普通话新闻收视第一的位置。《今日一线》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基于民间语境的基本价值模式。在栏目设置上,节目推出了《封面故事》《现场》《百姓说话》《记者跑腿》和延伸出的《马后炮》《真实故事》,每个栏目都以普通百姓的生活际遇与生存状态为关注重点,用平等的视角报道、解读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在报道题材和报道方式上,节目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民生视角,本色报道”,对一些硬新闻,尽量采用“软化”手法。在叙述方式上,通过主持人“拉家常”式的引导,配以大量的真实场景画面,内容富有故事性,主持人语言贴近百姓,极具亲和力,主持人在大部分情况下成了百姓观点的表述者和多元话语交流的组织者。通过报料热线,节目追求“鞍前马后,服务到家”,了解百姓的困难与需求。通过“记者跑腿”,媒体帮百姓跑腿维权,体现出真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正如节目制片人王欣所说:“在许多记者拿着长枪短炮在争远处的同一个故事时,《今日一线》的记者更多在关注自己脚下的城市……看了节目,市民明白了,心也安定了。”②
亲和力:民生新闻的核心特征
从广州媒体民生新闻的具体表现和其受欢迎程度我们可以看出,民生新闻在政治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本观,成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新闻报道理念上顺应了新闻“三贴近”的时代要求,全面实现了传播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理念转变;在传播效果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发挥了社会心理调适和社会思想整合的强大作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核心的精神品质,③我们认为这一精神品质可以理解为民生新闻所独有的社会亲和力。
亲和力首先表现为对本地事务的关注。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信息膨胀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迫切需要掌握所处环境的变动,同时需要以一种快捷便利的方式参与到和他人和社区的互动之中。以本地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民生新闻满足了城镇市民的这一重要需求,因而各地的民生新闻往往在接收率和认可度上都比较高。
亲和力其次表现为对传播方式的改进。人情味既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体现为一种亲切、通俗、有趣的表达方式。例如“说新闻”的播报形式、方言主持的兴起、动画及配乐的使用、故事化的事件再现、互动参与的评论与服务热线,这些传播方式的集中使用,使得民生新闻迅速拉近了与百姓的距离,而且民生新闻往往成为民众实现舆论监督、获得生活服务、参与社会互动的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其联系群众的能力自然大大增强。
亲和力最根本的是政治与传播观念的发展与变化。“民本观”是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传统思想也在不断发展与变化。从孔孟的“民为贵”,到梁启超的“平民主义”;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重要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发展赋予“民本观”以新鲜、具体的内容。在传播的观念上,我国新闻传播业已经基本完成了由宣传指导的媒体本位向平等对话的受众本位的重大转型,民生新闻正是服务、互动、对话观念的具体呈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注释:
①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2001年,广州落地的境外频道占有64.3%的市场份额。至2004年,境内外电视占有率基本持平。2005年,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显示,落地境外频道市场额下降为15.7%,境内频道占有率大升,其中仅南方电视台的占有额就上升至14.0%。《今日一线》在广州地区的新闻节目中,受众忠诚度排名第一。
②王 欣:《记者,请把你的镜头对准老百姓》,《南方传媒研究(第一辑)》,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
③根据刘海贵教授2008年4月9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民生新闻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