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金融海啸第二波
2009-03-09
赵可金
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第二次冲击波正在来临,并正在对美国经济形成更强烈的冲击。对于第二波金融海啸破坏力的严重性,目前美国学界还缺乏必要的认知,不少人仍然寄希望于以奥巴马新政府为代表的全球救市努力和经济刺激计划。
从金融体系自身的规律来看,第二波金融海啸来临更具破坏性,它不再是表现为投资银行破产或者改制,而是表现为大规模的企业倒闭,消费市场低迷,失业急剧上升,全球性裁员已经不可避免。与此相伴随,全球还将会迎来一个金融欺诈案件大曝光的阶段,众多在前期投资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会在金融海啸冲击下浮出水面,金融欺诈大案发案率将会急剧上升,对各国政府体系的信用也将是一个严峻挑战。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巨额资金流动性僵化的危机,要想重新盘活巨大的资金板块,恐非一日之功。同时,由于巨额资金集结于房地产、能源等领域,这些领域连带着几十个相关行业,一旦陷入危机,必将在连带作用下全部入套。因为当前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美国金融信用体系的危机,要想重建金融信用,难度极大。即便是政府救市,投资者还是不知道哪个行业值得投资,投资观望情绪依然萦绕不散,从纳税人那里拿来的钱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会考虑进行新的投资冒险。
可见,金融海啸引发的不仅仅是金融系统内部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导致投资信心的萎靡不振,人们对金融体系信用的严重担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往往不再选择长线投资,更注重眼前利益。在人人自危的紧急关头,美国政府的救市努力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奥巴马新政府要想实现经济活力恢复,只能期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投资回报率高的领域大规模注资,以经济增长拉动金融体系信用的慢慢恢复,方可令金融危机化险为夷。
此次金融危机,从本质上只有通过政府产业发展政策调整才可以化解。除非政府能够找到新的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和产业,并不惜血本进行大规模投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否则金融海啸的风险是无法短期内化解的。从奥巴马经济刺激计划来看,主要的投资流向是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后两者仅仅是为了应付失业上升的政治压力,安抚奥巴马的基础选民,绝非大规模经济增长的治本之策。开发新能源虽然听上去豪情万千,但美国是否有足够把握,还令人十分担忧。更何况目前能源价格低迷,新能源开发的机会成本和现实成本都非常高,投资者能否追随奥巴马一起同舟共济,还是一个疑问。因此,西方国家救治金融海啸的努力,充其量是一个保护谁和牺牲谁的政治博弈,而不大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次冲击波的显现表明,金融海啸的风险很可能就像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综合症,此种症状会慢慢延伸,从金融领域到经济领域,从经济领域蔓延到社会领域,甚至有可能影响和平与稳定的世界局势。如果金融危机对一些能源依赖大国和金融风险系数较高的国家形成巨大打击,将不排除带来大国战略调整的新动向,大国关系会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内部会出现社会动荡,原有的国际格局会因此被打乱。未来世界政治可能将面临一次新的洗牌。▲(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