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模式探讨

2009-03-08蔡文新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9期
关键词:学分制

蔡文新

摘要:当前中职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学分制课程构架中存在的认识与理解的误区,要从中职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出发,根据学分制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程序、课程设置的结构特点、学分认定的特殊要求,对财经类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关键词:学分制;中职类专业;专业课程模式ブ型挤掷嗪牛篏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20902

所谓课程就是学校教学的科目体系。对课程设置的研究应当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个是课程的设立,进而是某一专业下一组课程甚至是全部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另一个是整个课程体系在围绕培养目标实施中的进程问题。1当前中职学校课程模式构建的因素分析1.1政策因素シ务宗旨体现了政府对中职教育在宏观意义上的使命诉求,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中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环,政府对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所提出的国民素质培养层面上的普遍要求,同样也是对中职生国民素质层面上的普遍要求,具体表现为对本年龄段国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政治素养、法律观念、道德观念和劳动观念的基本培养要求。二是作为未来社会某一领域从业的潜在劳动者,政府对该领域从业人员所提出的基本执业规范、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准入制度等方面的政策要求。这些内容是中职教育教学必须贯彻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要求,表现在课程体系上,其教学内容、课程时数、实施进程均具有刚性要求。1.2企业因素テ笠狄蛩囟灾兄翱纬棠J焦菇ǖ挠跋毂硐治两个方面:一是泛化的企业要求,二是具体的企业要求。泛化的企业要求往往是与一般企业对某一大类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士所提出的职业观念、职业知识、职业能力与技能要求相联系的。具体的企业要求则具有明确的企业个体指向,包括企业的文化、生产常识、管理制度,以及具体的从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等等。1.3学校因素パ校因素对中职课程模式构架的影响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包括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条件对政府、企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满足程度,这些条件制约着课程体系实施的可行性、完整性和充分性。二是学校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的人才培养特色追求。学校在达成社会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时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机械的实施,而是在不断满足社会要求的过程中,努力凸现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理念和特色标记。1.4学生因素ブ械戎耙笛校学生的整体化特点往往表现在智能特征更倾向于形象思维型,家庭背景呈现出相对弱势化倾向,学习能力与信心处于低效和压抑状态等等,这些必然决定了传统各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重课堂、重数字关系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难以被学生普遍接受。与此同时,积极探讨并努力实施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中职学校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不可回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1.5课程模式因素パ≡袷实钡慕萄Ч芾碇贫饶J剑则是对课程模式的外化过程,不同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对课程模式外化过程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是不同的。对学生个性发展类课程,学时制下可能难以界定,而在学分制下则可以借助于选修课予以正名。学时制下的课程进程组织往往是线性方式,而学分制下却可以是网状结构与间断组合的形式。2当前社会对中职人才能的要求(1)基层对中职专业技术、服务人员需求旺盛。中职毕业生传统的管理岗位倾向已被现实中一线营销、文员、柜面服务等基层岗位所取代,这反映了社会对中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变化。与之相适应,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2)通识性职业技能和知识要求增加。许多工作岗位与财会、金融、商业服务、营销等专业都大致形成对应关系,使得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同化度越来越高,专业倾向越来越不明显。现实也是如此,许多学校对毕业学生,往往是哪里需要往哪里送,就业面非常广,专业概念模糊,打通就业渠道,确保百分百就业是学校着力解决的问题。(3)强调与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融合。以营销人员为例,社会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营销专业所注重的营销策略与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营销活动往往与一定的企业、特定的产品紧密联系,这就要求营销人员不仅要具备固有的营销技巧,还应当掌握特定行业和产品的生产原理和基本性能特征。3当前中职课程模式的基本框架3.1中职课程体系结构サ鼻爸兄叭瞬拍芘嘌的课程模式应当采取“学分制下,职业通识课程模块构架,岗位技能课程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也就是将全部课程划分为国民素质课程、职业通识课程、岗位技能课程、特色发展课程四部分,对专业课程领域的职业通识类课程采取模块式建构,岗位技能课程采取行动导向下的课程模式。3.2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时间分布ピ谥兄敖逃的整个培养周期内,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前半段应侧重于国民素质课程和职业通识课程,后半段应侧重于岗位技能课程。当前中职学校迫于就业等各方面的因素,学时普遍比较短,基本为两年至两年半之间,从课程目标上看,中职学校应当在前一年半到两年实施大专业、宽职业基础的培养,第四学期到第六学期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和学生志向实行分流,选定不同的专门化发展方向,前半段在校内开展岗位技能培养,后半段下到企业实习。对于学生顶岗实习之前的课程规划,应当将企业生产与业务常识、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等内容作为培训内容。3.3中职课程模式与学分制课程类型的对应关系パХ种葡拢全部课程应划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中职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的地位已退居次要位置。与此对应,中职教育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内容,学生在校学习的第四到六学期按岗位定向分流培养,其所占全部学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1/3。分析各类课程的属性,在前述四大类课程体系中,国民素质课程、职业通识课程应属于必修课范畴,而岗位实践知识和技能是一种建立在学生(或学校)选择基础上的指定方向性课程,由此可见,岗位技能课应属于限选课范畴,特色发展课程一般可列作任选课范畴。4学分制背景下中职类学校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程序ピ谘习初期,由于这时的岗位需求还不太明确,为了兼顾更为广泛的岗位群需要,须建立相对宽泛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构建应围绕职业通识类课程展开。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原先粗放的市场信息将逐步明晰,此时教学目标从初期面向一般意义上的需求转向相对具体的岗位需求,通过认真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和业务流程规范,根据学生意愿对其进行分流,从而逐步建立起基于职业通识类课程构架的岗位技能课程体系。即使这种一般意义上的需求最终仍然不能明晰化,学校也应基于对人才市场的理解,在一般层面的职业划分基础上设计出若干具体岗位面向,逐步进入到岗位技能课程层面。这种情况下,考虑到学时限制,职业通识课程既可以单独设立,也可以与岗位技能课程融于一体。参考文献[1]@蒋乃平.课程模式是职教课程论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版),2001,(6).[2]@王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兼谈当前学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5,(9).[3]@王艳玲.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职课程改革特点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5,(16).[4]@陈竞芬,麦汉光.兼容 通用 直接——面向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特征[J].职教论坛,1999,(7).

猜你喜欢

学分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学分制条件下产品设计专业指导教师制教学模式实践与分析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高校实践育人学分制模式构建研究
学分制下的校院教学运行管理思考与实践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