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思考
2009-03-08郭挺郑珂
郭 挺 郑 珂
摘要:针对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从政府、银行、中小企业三个角度,分析了造成融资困境背后的经济原因,最后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对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融资问题提出了两点看法。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ブ型挤掷嗪牛篋9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51021非公经济非主体的地位,注定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公平待遇プ魑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他们是政府可控的;而作为非公经济主体的中小企业至少在资本属性上不完全在政府控制下。政府为了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政策导向上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偏向。从而,政府、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很自然地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事实上,很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中国经济时,把这三者一起看成一个经济部门):政府通过银行和国企实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经济的目的;银行在政府的授意下给企业提供贷款;企业又在政府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经济运作;政府又为企业担保,为亏损企业注资,并为银行的坏账买单;另外,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银行、企业的高管都是具有行政级别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流动调任。可以说,国有银行在某种程度上首先是为国企服务的,对国企发放的很多贷款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色彩,优先为国企提供贷款已成为银行业内的一种潜规则。尽管社会日益认识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国家也力求在各个环节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但在优先保障公有经济利益的环境下,中小企业难以真正得到公平待遇。每次危机来临时,中小企业首先陷入困境:不管是各种能源、资源品,还是资金——这些关系企业生存的必需品,首先保证的是国有企业的需要。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公平竞争,然而非公经济非主体的地位,注定了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待遇,从而造就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这种困境至少在短期内难以解决,有待于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过程中进行探索完善。2资本逐利的性质,决定银行不可能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过于热衷 ヒ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贷款业务作为银行资本项目的主业,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处理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高的投资要求的收益率相对高;反之,收益率低的投资要求相对低的风险,对银行来说,也就是考虑贷款利率与坏帐率的关系。我们试将银行对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风险及收益作一番比较:大企业背后多是政府或财团,资产实力强;中小企业最多能申请到担保公司的担保,其本身也没有多少能抵押的资产;大企业一般具有一定知名度,再融资能力强;对中小企业相对就缺乏了解,或考察起来要付出很大成本。显然,就贷款的安全性而言,中小企业无法与大企业竞争,除非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但即便这样,银行就一定会向中小企业大敞开贷款窗口吗?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尽管央行已经放开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上限,但是利率再高也不可能高过法律支持的限度,而对中小企业放贷的风险却可以是无限大的;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不可能把太多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的项目中,否则碰到如今“40%中小企业倒闭”的局面,银行将损失惨重。于是,银行贷款形成两极分化:大型国有企业贷款是买方市场,在国家鼓励下,就算企业没有合适的投资项目,依然获得贷款,大量资金闲置浪费,甚至流入房市、股市,营造虚假繁荣;中小企业贷款是卖方市场,仍然是一幅僧多粥少的景象,一贷难求。针对这样的局面,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面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会议”上,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要求:“所有国有大中型银行,作为一项要求,力争第一季度末,最迟不超过第二季度,都要建立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专营性的机构,不管是事业部还是小企业金融中心,5月份银监会要对这个工作进行专门的调研和专门的总结。” 建立中小企业事业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算是好消息,银行有了专门的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加深了对中小企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独立部门进行核算,有助于银行对这些高风险贷款的控制,而政府在加强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上也有了明确的对象,比如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后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这样的政策能有多大的效果,还有赖于政府的后续动作。3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逆向选择,破坏了融资环境ツ壳埃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经营管理不规范、缺乏长远意识、法治意识;信用不好、道德风险难以防范;生命周期普遍偏短,等等。这些因素增加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从而使其在融资成本上也相应地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最终甚至造成资本市场上“劣企驱逐良企的”局面。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上述问题,贷款人又不可能对借贷企业逐个深入调查,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为获得风险补偿,一般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都要求更高的回报。通过高利息获得贷款的企业,迫于财务压力,被迫投资于高回报的项目,甚至是违法违规的项目,以期获取超额利润,这就意味着巨大的风险。而那些从事正当经营、获取正常利润但收入稳定的企业,本身风险不大,但在贷款市场上却不具备竞争力,要么放弃融资,要么模仿前者,沦为劣企。而这又进一步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加深了贷款人对他们的质疑,从而要求更高的风险回报,这又会吸引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进入市场,从而整体提升了市场利率,最终出价较高的企业获得了贷款,而这些企业又将投资于风险更大的项目,比如进入股市,甚至是赌场,投资失败后又以更高的代价再融资,拆东墙补西墙——良企逐渐被驱逐出了市场,整个融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风险不断膨胀,利率不断提高,最终资金链断裂,泡沫破灭,一损俱损。在现实资本市场上,银行由于受各种政策限制,置身其外,很少贷款给中小企业;众多中小企业为谋生存,求助于利率更高但相对容易获得的私募和民间资本市场,甚至是高利贷。随着民间资本利率水涨船高地不断攀升,中小企业融资不断陷入被动。资本借贷利率总是有自我膨胀的趋势,如果缺乏引导和监管,最后都无一例外出现了危机,带来的不仅是企业倒闭、资金损失,更是融资环境的颠覆、社会的不安定。2004年福安倒会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又据2008年8月20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众多曾求助民间高利贷来解决资金危机的温州中小企业主,由于无法偿还民间高利贷欠下的债务,正处在官司缠身的尴尬境地,甚至频频遭遇暴力索债或非法拘禁。正是因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使得许多成长中的优良企业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而那些“胆大妄为”的企业,却可以呼风唤雨,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上的主流,从而整体地降低了中小企业板块的质量,损害了整个中小企业群体的利益。可见,政府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仅要从贷款源头上加以引导,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规范化管理。3.1靠自身实力ゾ」苡姓庋那样的困难,但中国并不缺乏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从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甚至最终成为行业老大的例子并不少见,而他们是如何解决融资问题的呢?ト谧屎推笠党沙な且桓鱿嗷ネ平的过程,企业的成长经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发展期、成熟蜕变期,相应地在各个阶段有与之相配的融资需求和融资手段,这是一个经济规律。伴随企业的茁壮成长,融资手段也在悄然变化:从创业初期的亲戚朋友借钱,到民间融资,再到风险投资介入、银行贷款,最后到股票上市发行,可选择的融资手段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能够吸引银行甚至风险投资眼球的就是企业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还是从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入手。
3.2重视民间融资ゾ荨痘夏时报》报道,上半年高达7.37万亿的天量信贷,依然没有改变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天量信贷之后,国内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没有增长,依旧保持在过去信贷总量9.3%的比例。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想依靠政府扩张性货币政策获得资金,是不太现实的,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民间融资仍将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民间资本与中小企业可以说是天然同盟军,二者出生的草根性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一方面二者都成长于“基层”,相互间比较了解;另一方面民间融资的灵活性和方便性也正好符合中小企业的需求特性。相对于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具有相当的竞争力。近年来不少银行响应政府号召,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比如邮政储蓄的小额贷款业务就是面向农户和商户(小企业主)推出的贷款产品,贷款人不用抵押,只要简单担保,就可以获得不超过10万元的贷款额。小额贷款业务一经推出十分火爆,甚至需要托熟人找关系才可申请到,仍然是一片卖方市场的景象。然而其贷款利率并不低,甚至高于一般的民间借贷利率。针对这种小额的资金需求,民间融资也提供了较好的借贷方式,比如民间标会。标会是一种民间自发的信用融资行为,具有明显的合作互助特点,兼具储蓄服务和信贷服务。正常情况下,作为储蓄手段,从标会获得的收入要高于银行,而作为融资手段,不仅操作方便且融资成本未必高于银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经历了2004年严重倒会风波的福安市,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标会再次复燃。当下也有很多私募基金看中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据报道,南京、重庆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中小企业互助基金。这种新的融资平台,实际上就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延伸,是在政府政策逐渐松绑下的一种尝试。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企业来说,民间借贷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融资方式,而从现实状况看,中小企业发达的地区,恰恰就是民间借贷活跃的地方,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金融危机还在持续,中小企业的日子不会很快好转。经历危机洗礼过的中小企业应该有所感悟,要经受住任何危机的考验,就必须把企业做大做强,借用唐凯林先生的话,就是要完成三大突破:“其一是企业家自身的思维突破,完成自己的基因突变,以适应发展潮流;其二是企业内部制度的突破,也就是微观企业个体的管理制度突破;其三是民营企业外部生态环境的突破,这包括法律制度的完善、社会心理对企业家的态度等”。参考文献[1]@郑珂.依法治企——为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9).[2]@黎霆.扶持非公经济:需从政策放开走向法制保障[J].学习时报,2008.[3]@黄飞鸣.试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J].商业研究,2005,(7).[4]@曹艳红.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原因及其解决途径[J].广西轻工业,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