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税改革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分析
2009-03-08祝照红
祝照红
摘要:根据近期国家拟推出的全面的资源税改革的有关讯息,通过就有关概念和基本思想研究,对比国外资源税状况分析资源税改革可能带给我们的诸多现象和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可能给我国进出口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以及有关建议。
关键词:资源税;资源税改革;税收最优;价值构成重构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1401
资源税是对开发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为征税对象的一种资源占有和使用税,在国际上叫绿色生态税,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矿产、石油、水等国家自然资源征税,加大社会对资源使用的成本,进而用较高的价格压缩资源使用量,促进资源节约合理使用。同时将相应资源税收用于恢复和补偿资源开发和使用可能给环境造成的伤害和损失,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社会对资源高效节约使用的开发和技术投入,从经济性上杜绝我国一贯采取的粗放的、资源浪费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形成以技术为先导的、节约型的经济模式。
从任何角度讲,我国都没有浪费资源的资本。我国是资源稀缺的国家,在石油、铁矿、铜、铀等战略资源方面人均数量和自给率都非常低,同时资源的产出率、综合消耗水平都远逊于国外,我国的单位资源产出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和日本的1/20。同时我国现行的低价资源的价格体系导致资源利益的分配不公和利益输送,需要从体系上重新理顺国家、地方、企业、大众相关利益,较低的资源成本带来掠夺性开采,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开采区域环境破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东部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西部资源省份以自残式经济发展为代价的,不断增加的资源枯竭城市给我们以警示,恢复起来需要国家大量转移支付和再投入,得不偿失。
资源税在我国已经不是个新鲜事,1984年资源税即已经小范围开征,在国外也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关键税种,其中有的国家资源税占到整个政府税收的12%之多。
国家本次资源税改革确定了“扩大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负水平,统筹税费关系”的征管思路。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式,改变部分应税品目的计税依据。可见增加资源税负水平是基本思路。
目前资源税占国家税收的比例非常低,资源税税收收入只占税收总收入2008年仅为0.56%而对比国外的高比例,我们可以预想到随着资源税加大征收范围,加重征收比重,资源税将会对有关原料资源的价格体系带来持久的、有指向性的冲击。
资源税改革是我国主动采取的商品价值构成的重构,我国自产资源成本密集型的产品价格将会有大幅度上涨。这种影响的程度将取决于资源税改革的税率和广度的增幅。资源税的长期上涨无疑会让国内资源类企业首当其冲面临全面的洗牌和整合。开征之后,对于作为课税主体的资源类企业而言,持续的现金流被硬生生拿走,既要将税改成本向下游转移,同时也要做很大的自我消化,但国产产品价格上涨会带动相关产品的加速进口,也大大削弱了成本转移的力度。这是企业间成本利润的相互博弈的结果。更激进一点的快速的、大范围的重税资源税政策将会使资源类上游企业的竞争更加惨烈。
当然,我们可以预期到我国资源税改革税率水平会是渐进式的提高,或者根据我国实际经济状况灵活调整,但长期向高的趋势是确定无疑的,这也是本次资源税改革的主要目的。
同时在资源税扩大征税范围和加重征税税率时,也会可能会削减和理顺其它费用,比如开发费、地方建设费等,但总体上,对资源企业的税负将会加重,部分企业甚至会因此而倒闭、转向或被兼并,面临整合,这些都会对我国自产资源会形成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压力。
当然我们有理由相信,资源税改革会绝对地增强政府部门的税收额度,增加财政收入,并进一步强化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但资源税作为一种税赋,也应该是要符合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税收最优理论的原则,必须做好经济的税收筹划,即要达到引导企业积极节能降耗的目的,同时不能严重挫伤微观经济活力,形成自律的良性经济循环。
国内价格体系的重构将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通胀压力,资源税改革可能带来通胀压力,并影响进出口。大宗资源类原材料上涨的价格压力,会通过成本链条传导给整个经济体系,并进一步推动国内CPI和PPI指数,并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而我国采取的有管理、有范围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不能有效和快速地自发调节,汇率水平并不会因为国内的通货膨胀而贬值,并且有进出口贸易的顺差和大量外汇结余,致使国内外价格机制并不能逼真、快速地相互传递。这样,会从客观上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并进一步打压产品的出口。
由资源税改革引起的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将会引起国内资源的进口替代,并抬高资源类大宗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削弱中国产品的成本优势。国内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无疑会降低其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会引起真实需求的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会引起下游企业对同类进口商品的极大兴趣。最终会使得国内资源企业萎缩,部分抗风险能力差的企业倒闭或被兼并,产量下降。而国际大宗资源类产品更多更大范围地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对国际大宗原料的更大进口将会影响国际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国产原材料的上涨会抑制出口,同时带动原材料的大量进口,并进而影响国际大宗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多年以来,但凡中国稀缺的肯定会是高价,这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上一种奇怪现象。
中国资源要素价格过低曾经是吸引全球产业资本的重大优势,成就了“世界工厂”。要素价格过低在国际贸易中体现为汇率低估,对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包括机电产品、玩具等曾经的出口支柱,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的产品之所以旺销海外,就在于其物美价廉,所谓物美是能够获得产品指定的属性,不是很高,但它便宜。但一旦成本提升,低廉的价格被打破,面对的会是产品的滞销和出口恶化。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会趁机抢夺走这些市场份额。
当然我们也希望不必通过贩卖自己的资源,低廉地获得订单,仅仅维持一家老小的温饱,但我们要权衡,我们现在有没有利用科技含量、技术含量、设计理念来高效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资源税改革从客观上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抑制资源类产品对外的贱卖和更有效地利用全球市场资源。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为资源税改革护航:
(1)资源税改革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作为众多产品价格的成本源头,过于剧烈的调整会引起价格地震,对国民经济会带来极大冲击。
(2)增强我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着力避免通货膨胀对进出口带来的冲击。
(3)建立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一方面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大型资源类企业和国家合资合作,共同开发。充分发挥我国作为资源使用的大市场地位,用市场来换取优惠的价格。
(4)着力避免资源税成本向大众的转移。资源税成本应该在企业间传递和制衡,不应该作为理由向大众转移,否则资源税改革将失去民生的意义。
(5)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资源税改革的契机,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减少资源密集产品。
资源税改革应该是一种趋势,同时世界也会是这种趋势,我们应该去顺应它。但同时应该明确资源税的目的不是收收税而已,而在于通过资源税,让企业能够爱惜资源,并千方百计通过技术进步等各种方式降低资源的使用和浪费,并最终实现绿色资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卿定文.最优税收理论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评论,2006.
[2]@刘林.结构调整回归主角 资源税改呼之欲出[J].世华财讯,2009.
[3]@蔡亮.纠结的资源税改[J].首席财务官,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