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投资研究综述

2009-03-08李树仁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9期
关键词:撤资外商跨国公司

李树仁

摘要:作为外商投资的对立面,跨国公司撤资问题是国际经济往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我国产业升级、宏观经济环境巨变的背景下,研究跨国公司撤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当前国内外有关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也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撤资;跨国公司;外商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11002

1跨国公司撤资概念界定及分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商直接投资现象开始出现。1945年后,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兴起,也伴随着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的产生。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跨国公司撤资,是指外国投资者(包括外国公司、企业等经济组织)撤出资本,全部或部分地终止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活动,如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按公司章程规定终止经营并清算、股权分立、出售子公司、抽资和破产等。

跨国公司撤资可分为自愿撤资和非自愿撤资。自愿撤资(也称主动撤资)是指跨国公司根据国外子公司的经营状况或母公司发展的需要,自行决定的撤资行为。非自愿撤资是指无论跨国公司意愿如何,被迫退出在东道国或地区的生产经营,也称被迫撤资。非自愿撤资主要包括东道国政府接管,如国有化、征用或没收,以及被债权人申请破产还债等情形。

2国外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回顾

国外对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从案例分析到形成系统理论的过程。吉尔默、托尼登、杜海姆和格兰特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大部分的研究停留在案例分析上,而能形成较系统的理论的并不多。其中,博迪温(1983)、哈密尔顿(1993)等人对跨国公司撤资成因的分析较为深入,尤其是博迪温的撤资理论影响最大。另外,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退出壁垒,并把它扩展运用到跨国企业从东道国的退出问题上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撤资障碍说。

(1)博迪温的撤资条件说。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须具备三个先决条件: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技术和经济优势(也称竞争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博迪温则将邓宁的三个前提逆转过来,提出跨国公司从国外撤资的三个条件:第一,企业不再拥有比其他国家企业更强的优势;第二,企业还拥有竞争性优势,但该企业认为与其通过对外投资运用这些优势,不如将其出售或租赁给国外企业,也就是说,将优势内部化使企业不再有利可图;第三,在企业看来,凭借其内部化的竞争性优势在国外进行生产已不再有利可图,也即通过出口比对外直接投资更为有利。“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要求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能促成对外投资。而在博迪温看来,从国外撤资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中的一个就够了。博迪温的国际撤资理论是邓宁“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的逆转,他的理论对以后跨国公司撤资的研究影响很大。

(2)哈密尔顿和乔的撤资决定因素说。

哈密尔顿和乔经研究发现,导致公司作出撤资决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外部环境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欠佳,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成长速度下降等;②公司组织出现资本短缺或高度多元比等特征;③公司财务状况不良,如子公司投资回报低、收入增长慢,母公司价格收益比率较低。他们认为,在所有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被撤资单位所获得的投资回报低,其次是其成长前景差。哈密尔顿和乔的理论创新性体现在其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成长状况对撤资的影响,撤资除了子公司自身经营不善或母公司整体战略需要这些主观因素外,也有可能是东道国宏观经济环境造成的。

(3)跨国公司撤资的障碍。

波特对跨国公司撤资的障碍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得出,跨国公司撤资面临多个方面的壁垒,包括企业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成本、战略性退出壁垒、信息壁垒、管理和情感壁垒、政府和社会壁垒等,并分别对各种壁垒进行了界定。

跨国公司撤资存在重重壁垒。波特认为,在采取其他防御性竞争战略仍然无法奏效时,企业还是应当考虑撤资。撤资的条件是:①退出壁垒低,或随着产业的发展,退出壁垒降低;②创造壁垒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的机会很少;③潜在的或现有的竞争对手拥有优越的资源;④竞争对手投资收益率目标低或有恶意竞争的特征。实行撤资战略的企业,应在该产业衰退的早期出售业务才能使净投资的回收最大化。因为出售得越早,资产的其他市场未饱和的可能性越大。有些情况下,在衰退前或在成熟期内从该业务中撤出资本更为可取。一旦衰退明显,产业内外的资产购买者将占据很强的讨价还价地位,不利于企业的撤出。

3国内跨国公司撤资研究现状

当前,我国学界对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研究较少,更缺乏系统研究,多数研究只是针对某些特定案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缺乏代表性。

毛蕴诗、将敦福(2002)、王建华、朱昀(2006)等学者对现有的跨国公司撤资理论进行评述。吕波、王水娟(2007),分析在华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关联度的基础上,基于产业链传导机制,研究跨国公司撤资对东道国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其在另一篇文章中,从产业演变的角度,研究了产业集中度、产业生命周期及产业成长率对跨国公司撤资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宋敏、王水娟(2008)运用“刺激——动机”机理对跨国公司撤资产生动因进行分析,指出,国际资本撤资是有条件的,既有内在壁垒,又有社会壁垒。宋敏、丁浩(2008)构建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政府关于撤资问题的动态博弈模型,选取影响双方得益的主要因素以确定双方的支付函数,通过对跨国公司的撤资威胁进行识别,讨论了不同情况下双方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桑百川、王拾(2007)分析了外商撤资的原因与演变趋势。陈乐君、苏慧(2008)分析了外商直接撤资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毛蕴诗、何欢(2008)采用比较案例研究方法对法国标致、美国惠而浦和丹麦嘉士伯三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撤资和再投资的历程进行分析,探索性得出跨国公司在华撤资后再投资的动因、模式。李增芬(2007)在其硕士论文中探讨了跨国公司撤资的动因、方式及影响。白燕(2007)在分析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动因、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跨国公司撤资的对策建议。刘畅(2008)认为跨国公司撤资已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跨国公司撤资行为并非是其竞争力减弱的表现。自东放、徐艳梅(2006)指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将成为诱发外商撤资的原因;投资于制造业的外资出现撤资的可能性较大等跨国公司撤资趋势。

4评价

总体上来看,当前对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撤资动因及影响两大块。虽然许多学者做了创造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但国内外研究跨国公司撤资现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尚不成熟。撤资问题涉及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声誉问题,导致研究上的困难;国际生产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也决定了建立分析框架的复杂性。综合运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今后跨国公司撤资问题研究的方向。在关注自愿撤资的同时,分析非自愿撤资的规避方法、东道国与跨国公司在撤资过程中的博弈,联系文化差异来认识撤资问题也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跨国公司撤资问题将引起学界更广泛的关注,更多的智力资源将进入这一领域。

参考文献

[1]@李优树.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撤资问题探讨 [J] .当代财经,2003,(12).

[2]@毛蕴诗,蒋教福.当代跨国公司撤资理论及其新发展[J].四川大学学报,2002,(2).

[3]@马全军,马勇.国际直接撤资问题浅析[J].国家贸易问题,1997,(4).

猜你喜欢

撤资外商跨国公司
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在众议院的尝试撤资中保留下来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聚焦《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谁是冒牌外商
China uses US$420 bn of FDI in 5 years
Transnational com panies encouraged to set up R&D centers i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