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探讨
2009-03-08郭双燕
郭双燕
摘要:在大量阅读和研究瞿秋白经济原著的基础上,对瞿秋白的经济思想进行了总结,论述了瞿秋白早期和后期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并分析了其现实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关键词:瞿秋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外开放;生产力;所有制
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804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一生留下了数万字的著作,其中很多是他关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尤其是经济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探讨和研究瞿秋白的经济思想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他所处的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他的很多经济思想却与今天的很多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想不谋而合,我想,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研究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党史上的很多同志的思想,也许我们可以避免多走弯路,甚至可以更早地找到今天这样一条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这些都是瞿秋白的经济思想给我们的启发。
1经济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重视,或者说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视在瞿秋白的若干文章中都可以见到。他的这种重视,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首先,他认为经济生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首要条件,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他认为:“物质的生产是社会的基础。”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对于以往社会的“社会改造之中心问题在于经济组织之整顿,推翻旧的,创造新的。”无论哪一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经济问题必定是最困难的问题,所以“社会主义革命的意义在于经济改造。”在改造中,“社会主义的生产及交易制度逐渐推广,渐渐扫除资本主义的遗迹,以至于完全变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社会主义的社会。”
他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视,还表现在他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向前发展最根本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的实质,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实质的根性。”
在《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一卷的《共产主义之人间化》这篇文章中,他曾经引用苏俄的前商业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列若乏的话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无工业无社会主义”。他还紧接着在这篇文章中写到:“工业发达非常之困难,……真正离共产主义的前途,远而又远。”“俄国旧日的经营的西伯利亚一直到北满一带,生生开辟出来的荒地,历年以来,随渐渐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化,一方面孕育劳动运动,始终经济生活还是保存落后民族的特性。如此‘非现代的经济生活里,如西伯利亚,如哈尔滨,怎样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可见,他把经济的发达与否看作是达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和衡量标准,他认为经济的现代性、物质文明的先进性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物质的落后与贫乏绝对不是社会主义。
他同时认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是一切为我所用,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一切经济形式,即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只要是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有利的,也可以不必拘泥,一样采用。在《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一卷的《赤都心史(十)》中,他引用列若乏的话说资本家是可以推翻的,资本却不可以毁的,——无产阶级胜利后,那资本就是无产阶级国家的库藏,俄国革命中或者有这一类误点。他甚至对俄国所行的经济政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他又一次具体地提到了他曾经在他的《社会主义之人间化》一文中写到的列若乏的谈话,借以阐述自己的想法。他写到:“列若乏还着重的说:‘没有工业就没有社会主义,况且决不能再隔离状态中实行新村式的共产主义……我们俄国革命史上十九世纪七八十年时代盛行的民粹派主张无工业的农村公社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民粹派的争执的焦点就在于此。你们想必很明白,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决不能行这种俄国式的社会主义。……当然并且必须和暂时没倒的外国资本家相利用,——发展工业培植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基本;……然而,很可以明白:俄国不能成隔离的新村制,而是现实经济改造世界中之一部分。”
他的这些论断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以后,吸取教训以后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管黑猫白貌,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等类似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我们现在确立的种种关于社会主义的理念、原则,即使是邓小平同志的很多经过实践以后产生的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中有一部分在瞿秋白的文字中也可以见到他们的雏形。
2前期经济思想
2.1社会主义经济的属性
(1)高度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
瞿秋白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公有制,一切重要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人与人之间彻底打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这种经济是“真正的民众经济”。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享有一切大生产的资料及机器,而且运输、财政、通商等等亦都归它独占”。“劳农国家建立以后,经济才成真正的民众经济:而生产力之增高才能是大多数劳动者的利益。”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生活、工业、农业完全在国家支配之下,依社会主义理想上的原则行生产及分配”。
(2)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形式。
瞿秋白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采用计划经济的组织形式,这种计划经济“是渐求跳出那‘经济的无政府之第一步。全社会的‘有规划的经济,依生产制度之渐集中,而能日益扩充其范围。”这种所谓有规划的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废止商业,取消市场”,或说是“消灭市场,消灭商业,而行社会主义的共同分配”。“以至于分配上可以完全废止商业,社会主义之有规画的经济,至此方得实现。”“于是劳农国家享有一切大生产的资料及机关,而且运输、财政、通商等等亦都归他独占,再加以政权的运用,则虽有旧社会遗留的小资产经济,……尚未集中的生产也因无产阶级的经济政策而渐集中,……所谓集中便是农工业之纯粹机器化,所以能渐渐解放其他阶级,是他们脱离私产之束缚,其结果要使全体民众都成无产阶级,共同享有生产资料。”
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该采取计划经济的原因是什么?“社会主义经济之属性亦有三:与资本主义恰相反:①自然经济;②社会公有生产资料及工具;③劳动之使用系社会自动的性质,因此,生产及分配皆当以社会之生产力及需要量为标准——生产品成为社会消费品而非私有商品,故社会主义乃有规画的经济。”
瞿秋白还将计划经济分为三个要素:非商业的分配方法、生产资料和工具的公有、自由竞争的消灭。“有规画经济之要素,乃:①非商业的分配方法;②生产资料及工具之真正公有,而并非仅只‘均富(均无贫);③大工业式之经营生产方法。三种要素之中,‘大生产制度乃资本主义发展之必然结果;公有制度亦唯大生产方有可能;二消灭商业中之‘自由竞争,在资本主义之末期(帝国主义——财政资本,托拉斯制度)亦已露端倪。唯有规画的经济里方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
关于计划经济,瞿秋白还论述了它的优点和作用。“只有无产阶级的有规划的经济组织里,私有制度方能渐渐消灭。只有有规划的经济组
织里,才能真正提高技术程度,减少每人的工作时间,享受机器文明,而一切生产工作方不得不由社会公有;人人只须在生产、分配、文化等各机关稍尽劳动之义务便可享受一切‘社会的生产品”。
(3)国家经济的管理方式。
国家经济的管理是有国家职业教育培养之下、人民遴选出来的专门人才担任。从国家经济管理的性质来讲,这种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而不是对人的管理,这是对劳工的解放,也是对人类的解放。
“一切经济事业的管理以及行政、司法等,都是劳动平民遴选的人才担任,又可以用国家的经费广泛的举办职业教育,造就专门人才。不但如此,苏维埃制的国家更有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凡是与经济事业有关系的国务委员会(各部),都应当遵守这统一的计划进行。这又是渐求跳出那‘经济的无政府之第一步。全社会的‘有规划的经济,依生产制度之渐集中,而能日益扩充其范围;同时,全社会的各阶级,亦依生产制度之渐集中,而能日益混一;于是国家管理‘人的世界者日少,而管理‘物的世界者日多;渐渐不成其为治人的机关而是治事的机关。于是国家不但是解放劳工阶级的组织,而且是解放人类的组织。”
2.2对外开放的思想
不能闭关自守,必须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合作,这是瞿秋白的对外开放思想。他主张对外政策中不能有闭关自守的倾向。“自有资本主义以来经济机体已成世界的,难道建筑万里长城闭关自守便是社会主义? ”“通商与外资对于社会主义的国家亦是很重要的。无产阶级政权存在的时候,由通商及外资所得的利益亦是增加这无产阶级新社会的经济力的”。
2.3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资本主义从客观上来讲,是一个在剥削制度之下的生产力发展过程,是一个物质基础积累的过程,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获得了迅猛发展。这种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具有不可逾越性。但是这里应当说明的是瞿秋白的观点不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不可逾越,不是指我们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才能够达到社会主义。既然资本主义是人类的一种不合理的非理想的社会形式,我们是应当而且可以避免的,这里的不可逾越是指资本主义的那种生产力发展过程、物质基础的积累过程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建成社会主义的根本。
2.4消灭私有制问题
在谈到消灭私有制的过程与方法的时候,瞿秋白认为,对于小生产、小商业,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采取自然而然的消灭方法,要顺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蛮干,强行的消灭一切私有财产。对私有制的消灭要经过一个过程,一个无产阶级独裁制的过程,慢慢向公有制过渡。“无产阶级独裁的社会是使私有财产渐死的,是有计划的经济组织。实际上,社会主义只有经过无产阶级独裁制方能实现;只有无产阶级的有规划的经济组织里,私有制度方能渐渐消灭。只有有规划的经济组织里,才能真正提高技术程度,减少每人的工作时间,享受机器文明,而一切生产工作方不得不由社会公有;人人只须在生产、分配、文化等各机关稍尽劳动之义务便可享受一切‘社会的生产品;可是有规划的经济却是资产阶级的根性所不能容的;所以非由无产阶级独裁,决不能实现社会主义。” “资产公有的必要条件,首先便是使暂存的资产阶级俯首听命,服从社会(劳动)的规划,那就是先剥夺他们的政权。其次,资产公有还不仅是管理集中于国家而已;必须机器技术的组织,能使人没有独自享用生产工具的必要时,方有完全共产的可能;那无产阶级的国家之集中管理资产,不过是行向共产主义的第一步。”
瞿秋白早期的这种经济思想是一种“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观”,还完全被束缚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框架之中。
3后期经济思想
3.1对早期思想的发展
这里不能不提到是,对苏俄新经济的亲历,促使瞿秋白在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方面进行了新的开拓性探索,他的很多重要的新的经济观点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这是他的经济观点的一次飞跃。其中很多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重要意义,它们的生命力不可小觑。在这里不能不提出和总结。
他的这些观点是在研究苏俄建国初期在经济政策上战略性转变得到的,是实践对于那个时代的人做出的要求:
(1)对于社会主义来说,虽然它的社会形态有别于以往的任何社会形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于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失去了意义。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来说仍然是一大要务,要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那么经济领域中货币、金融、市场竞争和商品经济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是正常现象。通过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分析,瞿秋白得出这样的结论:“新经济政策的中最大的原则,就是概括的提高“生产力”、“市场贸易中自然的‘竞争,资本的‘积累,一天一天的发展”、“货币的流通遂在为不可免的社会需要。银行的功能已不能否认。于是财政人民委员会建议设立国家银行。因为非此,国家不能实际上统括金融,监督全国的经济生活,而整顿国有企业的资本。”瞿秋白认为,商品经济并非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商品经济,要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就需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在《战壕断语》一文中,他引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得出结论:“可见决不能说:商业便等于资本主义。”
(2)虽然瞿秋白曾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组织的主要手段是计划,但是经过对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他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即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也要有市场。计划作为发挥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的宏观调节手段,其正确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生产无政府状态或无秩序状态,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并能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增加国家管理经济的力量”,是瞿秋白在许多文章中强调的观点。他指出:“无产阶级国家中之商业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度”,而同时瞿秋白又告诫,要防止过分集中产生的官僚主义弊病,“故政策中注意于改革全国集中的计划为地方的计划——即以按各地方的经济状况立适当于地方的全体计划为标准”。
(3)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高度的公有制是瞿秋白前期关于经济的一个重要观点,但是在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中,他逐渐认识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与竞争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针对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后出现国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私人资本主义、小商品经济和宗法式农民经济并存与竞争的局面,瞿秋白既充分肯定了国有经济的基础性地位,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同时对其他经济成分的作用也给予了肯定。他认识到多种所有制并存与竞争不仅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而且也是经济水平落后的社会主义所必需的。
(4)社会主义经济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应积极进行对外贸易,争取外来资本主义、技术、设备等,以加快国内市场的发展。瞿秋白在认真分析了苏俄经济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利用外资的必要性。他说:“现在要实行共产主义,必须发展大企业的工农业,此非利用外资不可。”“要振兴工业……不借外资来发展,始终太慢……何况新发明,新技术,械器,材料都要希望外国供给。”他还驳斥了社会革命党关于利用外资是“向资本家妥协”、“救济资本家”的错误言论,并对苏俄社会主义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大加赞赏,“一方面和资本主义国家订通商契约利用外资为以发展工业,增加生产力,一方面可以得到外国的工业品,拿来和农民交换农产品,就是维持无产阶级的政权,这是一种新式的奋斗。”“保全自己的独立性,虽实行利用外资,而不至于作人家的殖民地,这是苏维埃政府的功绩”。
瞿秋白第一次旅居苏联的时间——1921年初-1922年底,正好是俄国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开始实行的时间。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列宁经过艰难曲折的探索,找到了新经济政策,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经济政策实施一年后,列宁宣布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些看法的要点是:①在一个经济落后,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直接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生产和分配产品是错误的。②容许多种经济成份同时存在,竞争发展。③实行租借制和租让制。国家可将矿区、森林、土地等租给国内外资本家。④发展合作社。列宁这里说的合作社和后来实行的集体化不同,它是在资本主义存在条件下产生的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形式。⑤国营企业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即实行商业原则。列宁认为,私营经济、合作社、租让制、租借制,都是“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即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强调: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
瞿秋白对于列宁的这种论断是完全同意的,他认为,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这种新看法,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对此,他予以了充分地肯定和高度地评价:“共产方法另有途径”,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之第二篇”。
针对一些评论家对新经济政策的笑骂,瞿秋白驳斥道:“布尔什维克有自己的唯实的、历史的唯物论的宇宙观,他们不拘守‘主义的‘抽象词”,“而在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这和邓小平同志后来提出的“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著名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时,这也说明了瞿秋白的社会主义观,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2后期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瞿秋白虽然从一定程度上了解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彻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社会主义,他虽然重视经济的发展,但是仍然没有弄清经济与政治谁更根本。在他看来,经济的发展是为政治服务的。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没有经济基础的政治只能是空中楼阁。瞿秋白显然是颠倒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本质和目的,政治从本质上来说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服务的手段或方式。
“经济的流变能生长社会制度、风俗、艺术、科学,更能变更社会制度、风俗、艺术、科学。”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由一种较低级的社会经济结构陆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从而形成了原始共产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等基本社会形态不断更替、不断向前发展壮大的过程。共产主义也是如此,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是无本之木,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基础作保障的,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共产主义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要想建设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重中之重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事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得以存续的关键。
建国后,我们长期地处在一种阶级斗争决定论中,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忽视了最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只是到了邓小平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论的思想才得以在中国获得较为普遍的理解性传播,并付诸改革开放事业。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结果。邓小平理论是这种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论和生产力决定论,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真正从理论和实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历史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