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震不断的文化之脉

2009-03-07

百科知识 2009年4期
关键词:北川县北川大禹

舒 科

北川,又名石泉,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北川是此次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县城曲山完全被夷为平地,约3万人左右的县城死亡人数近万人,另有6000余人失踪。这是中华之殇,突发的巨灾考验着华夏子孙的坚韧与自强;这是北川之痛,千年古城需要焕发的新生。

北川,是中国人文始祖大禹的故乡,在遥远的远古时期,他疏九州,沃中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飞跃,光耀神州,千古流芳。40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儿女也将遵循先人的足迹,在残垣与荆棘中,延续那横亘至今的文化之脉。

羌土北川

北川县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结合部,岷山山脉和龙门山脉分列左右,宛如护带绵延伸展,天倾西北,地倾东南,构成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天然屏障,是川北少数民族南入川西坝子的必经之地。

北川最高点插旗山海拔4769米,最低点香水渡海拔540米,相对高差4229米,由西北向东南平均每千米海拔递降46米,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全县有一江(湔江)五河(白革河、青片河、都坝河、苏宝河、平通河)四大沟(小寨子沟、太白沟、后园沟、白坭沟),蜿蜒曲折,贯穿北川。

据中国第一部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夏、商、西周时期,北川属九州中的梁州之域。北川县第一次设置县城是在北周武帝天和元年(公元566年),行政中心在今县西北开坪乡。唐贞观八年(634年),以北川改置石泉县,取当地地名“石纽”和“甘泉”首尾两字为县名,行政中心迁至石泉镇(今治城乡)。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石泉军管辖,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明代北川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抗争最为激烈,于是在北川设置许多官、堡、墩等军事设施。1914年,因与陕西省石泉县同名,又复名为北川县至今。1952年7月,北川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由现北川羌族自治县禹里乡搬至曲山镇。2008年5月25日,因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影响,国务院要求撤销北川羌族自治县,另选址建设新北川县。

长期以来,北川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沃土,包括羌、藏、回、苗、壮、土家、满、黎、维吾尔、基诺、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共有8万余人,占北川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中羌族人口近7700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5%以上。北川古羌,是这片土地上极具神秘色彩的族群。

羊是北川羌人崇拜的图腾,在数千年的畜牧生活中,由于羊具有耐寒、毛密、肉美、皮厚的特点,成为北川羌人生存繁衍必需的经济生活用品。羌人认为羊除能提供日常生活需要外,还具有保护自己部族的灵魂的作用,将羊注入了人类特有的血缘和亲族的观念。“以羊祭山”是古羌人的重大典礼。“羊身人面”是部分羌民供奉的神,在羌人的日常生活中,羌人喜欢养羊、穿羊皮褂、用羊毛织线,祭祀活动中常用羊作祭品。羌族少年成年礼时,羌族巫师用白羊毛线拴在被祝福者的颈项上,以求羊神保佑。乃至人死后,也要杀一头羊为死者引路,俗称引路羊子。羌人认为,羊为人的一半,他们将羊血洒在死者手掌上,意为人骑羊归西。在一些羌族地区,还有用羊骨和羊毛线作占卜的习惯,以预测吉凶。羌族巫师所戴的帽子有两个角,是用羊皮制成的,巫师所持法器,也全是用羊角、羊皮、羊骨制成。

北川羌人还有包括搜山求雨、跳盔甲、化翳子、打油火、踩铧头和羊髀骨卜等民间习俗,这是寄托一个族群祈祷幸福和希冀未来的群体行为,仿若他们那依山而居、垒石为室并雄踞高山之上的古羌石砌碉房,在寂寥的长空中傲立,恪守着对族神的承诺,给这个民族赋予了无穷的神秘臆想。

“禹”生北川

“茫茫禹迹,化为九州”,《尚书·禹贡》、《尔雅·释地》、《淮南子·地形训》等史料对“九州”各有所解,但大禹对于中华民族生衍的贡献却得到历朝的认同。

从夏代开始,对大禹的祭祀活动多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安排专人护守禹陵,民间也与之相应,形成自上而下的朝拜体系。大禹已成为中华民族所共有的精神图腾。

大禹生于北川禹里乡禹穴沟。早在汉代,大禹出生的石纽即被民众视为神圣之地,有“夷人共管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不敢放六畜”之说。唐代以前,石纽山有禹庙,每逢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人们纷纷前往庙前祭祀。南宋建成的禹王庙更为宏大,号称“庙以门计,一十有八,形丽势胜,神明拥会”。如今的沟口,仍立有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生日,周边地区群众有1万人左右到大禹庙前祭拜,时光斑驳着岁月,但消退不了蜀民对这位历史巨人的尊崇与思念。

禹穴沟内至今仍留存有众多与大禹相关的历史遗迹。伟大诗人李白在沟内石崖上题写了“禹穴”二字,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禹穴”也镌刻在2米高的石碑上。沟内的“一线天”绝壁上,还镌刻有虫篆书“禹穴”二字,相传是大禹所写。

在长约3.5千米的峡谷内,分布有禹床、禹母池、禹母灶、洗儿池、血石、刳儿坪、大小禹穴、采药山、望崇山等古迹。其中,“禹床”是禹母休息的洞穴,“禹母池”传为禹母沐浴的地方,而“禹母灶”则是将沟边一块很像灶的巨石传作禹母煮饭的地方。在这里,还有禹母剖腹生禹的地方“刳儿坪”,为大禹洗澡的大有盆“洗儿池”。“母凭子贵”,千百年来,大禹的母亲分享着禹里的族人对大禹的崇拜。

“禹”生北川,从这里开始,他跨越重重山关,疏理九州之水脉,育沃中原之田壤,全面推进华夏农耕文明的进程,为后世谱写出壮美的山川蓝图。从北川开始,禹迹化为九州,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夏王朝,偏安一隅的北川拥有了迈越时空的全国意义。

新生北川

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难以抹去的伤痕,作为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北川在此次地震中损失巨大。然而我们回望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自然灾害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衍,正是在各种灾难之中,我们集聚了更大的智慧和团结,多难兴邦并非仅为面对灾难的口号,而是国人在重压之下所将进发的伟力。

震后的北川,依然是延织西蜀的主要文脉,这方早期孕育人文始祖大禹的土地,作为古蜀文明文化母带的重要组成,依旧会接续长江上游藏羌文化脉动,孕生出新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大德文明。时光流逝,百转千回,我们依然坚守着大禹当年的执着与坚强,大禹文明在这里生生不息。

震后的北川,依然是承接龙门山岳的重要川脉,是百姓安家生活的乐土,尽管县址已经迁徙,但地震更加磨砺出人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在政府灾后重建的强力推动下,全国人民将与北川人民群策群力,共筑一方北川新城,北川也依然会继续对子民生衍的庇佑。

震后的北川,依然会是我们共有的美好家园,中华民族始终坚守血脉相依的民族情怀维系着华夏不断地生衍发展,也将为北川乃至整个受灾区县注入无限的动力。地震可以使山河破损,但是,永远震不断中华民族永恒的文化之脉。血浓于水,举国支援,大禹故里“北川”必将跨过废墟,焕发新颜,写就更加美妙的精彩华章。(文章代码:0429)

[责任编辑]王凯

猜你喜欢

北川县北川大禹
“乡村振兴看郭牛”采风创作活动在北川县擂鼓镇举行
随风入羌山 共唱振兴歌 “贴近自然,走进乡村”文学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在北川县举行
北川县:扎实开展在建工程项目劳动保障执法检查
大禹除去水怪无支祁
“小大禹”来治水
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川的味道(四题)
Da Yu, inventeur des baguettes
羌山下的关爱——访四川省关工委抗震救灾模范、北川县关工委执行主任薛斌如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