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
2009-03-06吴文虎
吴文虎
1955年,我幸运地踏进了清华园,在这个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开始了我的人生新旅途。光阴荏苒,53年过去了。回首学生生活和毕业后任教40多年的难忘岁月,我深感选择进清华园,做“清华人”是我一生的幸事。
身在清华园,耳濡目染,特别是前辈师长们的身教言传,使我明白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深刻内涵。第一流的大学,要有第一流的大师;第一流的工作,要有第一流的精神来支撑。我信奉 “是金子到哪儿都会闪光” 的说法,清华园应该是培育和锤炼英才的摇篮,教书育人是我们老师肩上的责任。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上课、带研究生,还是参加计算机的普及活动,我都给自己定了标准:要育人成材,成金。
怎样育人?我认为要不断学习教育理念和更新教学指导思想。多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搞好教学,就需要对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规律、学习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作深入研究,我坚持向专家和有关杂志学习教育心理学,下功夫研究教学法,努力探索学科的内涵及其规律。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知识的传承,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课堂教学起着很大作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每个人的智力表现形式是不同的,人的多元智能包括逻辑——数理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7个方面,要承认和正视个体的差异,才能搞好教学。
在教学中,我认为要以人为本,把学生的潜能发掘出来,让人人都能“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给大一上课的时候我就讲,我们每个人都有潜能,每个人都应该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新世纪,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世界;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其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什么是能力?从理工科的角度来看,能力是技能化知识的综合体现。培养能力,要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作为重要内容。能力作为个性的个别心理特点,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各种社会实践的产物,只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要改进教学,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统一在教学环节的每一个地方。能力须以丰富的知识作支撑,实践是能力赖以生长的土壤。
下面我来具体谈谈上“程序设计基础”课的体会。
七年前,在专家的肯定和鼓励下,我开始给清华本科生上“程序设计基础”课。我提出要把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上。有人提出一门课就提这么高的目标有些过了,而我觉得学生在校短短几年不过30多门课,每门课都不提,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备课阶段,我调查了本校和一些外校的教法及教材,反复在想,我应该怎样上课?这门课在我之前的教法是以高级语言本身为脉络展开的,过于注重语句语法,没有突出基本概念、思路和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将计算机学科的最根本的两个特征“构造性”和“能行性”反映到教学中来,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我提出要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大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力度,提出以强化实践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特别是对于新生,在他们踏进信息科学大门的时候,我们教什么?怎么教?将基础打在哪儿?这件事尤为重要。我认为“干粮和猎枪”的比喻既形象又深刻。课程再多如果不具内涵,充其量不过是大袋干粮。过去的说法“有多大的基础盖多高的楼”,这是建筑学的概念。我想人非砖石,其基础不宜取建筑学的概念,应取生物学的概念。一颗孕育着生命的种子,从发芽到生长,在雨露、阳光、营养物质的滋养下,根系、枝干和树叶作为有机的整体在发展,长成为参天大树,决非堆砌而成。我想,就个人发展的情况看,学知识学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的同时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是最最重要的基础。在我们上具体课程的时候,通过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去体验和感悟做人和做学问的真谛才是最重要的。我的体会有三点:
1.借助程序设计的知识载体,学习和掌握基本问题的求解过程和基本思路;
2.建立算法意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3.从学科方法论上打基础,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
要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科教育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课程中应该强调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纸上谈兵”是绝对不成的。我的经验是以强化实践为突破口,引导理性思维和理性实践。比如在上第一堂课时,我给学生讲“清零”。这是针对绝大多数同学以当地最高分考入清华的现状,并结合我在清华50多年学习和工作的经验,给他们讲为什么进清华先要摘掉光环,从“零”开始的道理。继而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怎样才能学得主动的经验。针对计算机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告诉学生“你不是听会的,也不是看会的,而是动脑动手自己上机练会的”。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训练学生观察、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认真备课,知己知彼;每一节课都要做到心中有底,心里有底才能讲得理直气壮,头头是道;底是什么?所教的内容自己研究过,重要的公式自己推导过,讲课中或练习中的程序自己编过、调过、运行过,讲稿和PPT也是自己写的和做的;功夫要下够和下足,功夫出效果。
教师要进行换位思考,前几年,考进清华计算机系却从来没有摸过计算机的学生,大有人在,学习对他们来讲真的很难。对这些学生,我们找专人帮助他们。课堂上讲思路、讲方法要顾及学生水平和接受能力,要考虑自己的讲法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不能难倒学生,更不能吓倒学生。因此,我在上课前先要作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基础,从实际出发调整内容、教法、节奏与进度,有时还要加“铺垫”和搭“台阶”。激发兴趣很重要,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学生感兴趣了,课就成功了一大半。教学情境的设计很重要,我在课堂中不时地构思一些引人入胜的情境,用来引发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里我想引用《计算机教育》杂志所刊载的文章中有关于情境设计的四条原则:
1.目标导向:情境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要有助于非常自然地引出问题,带着问题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让学生和你一起思考,让学生站起来讨论。为了改变中国学生不敢发言,不愿提问题的现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和提问题,我说:“你站起来发言,如果打分,先打99分,那1分仅只是对或错,完善或不完善的问题”。谁站起来发言,我就让大家给他鼓掌;
2.参与互动:情境带出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参与讨论,调动积极性;
3.喜闻乐见:所构思的情境能够招人喜欢,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4.贴近生活:看似平常却有学问。
教学要突出重点。程序设计课重点是讲思路讲方法,结合实例,以点带面,概念要讲透,思路要明晰,要把计算思维的思路讲清楚。特别是要在讲课过程中融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学生的基础。一定要把握“抱西瓜,不捡芝麻”的策略,过细的语法语句不需在堂上讲,学生上机动手自学即可学会。
强化实践,精讲多练,精心策划与安排每一个实验,平时的练习和期末的考试都安排上机解题。实践表明,课程的难点往往不在理论上,而在程序编不出来或者编出来却调不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信心和毅力去调,同时教师要进行辅导和帮助。因此必须强化实践,让“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本领”深入人心。
在学习方法上要给学生以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自学、如何听课、如何动手实践、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告诉学生学习不是堆时间,而是学习别人良好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遵循“成功教育”的思想,平时作业、练习等都以鼓励表扬为主,“记成功不记失败”,引导学生总结经验,始终充满信心。要多听学生的反馈意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想哪些方面还需要充实提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48年匆匆过去了,尽管岁月流逝,感悟却留在心间:教书育人是天职,是责任,是专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好的作风和好的品质是习得的。行胜于言,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内化为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
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站在讲台上,我感觉自己俨然是位艺术家;让学生听明白了,对我来说是莫大的享受。
“精心育桃李,切望青胜蓝”。让学生比我们老师做得更好,一代更比一代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