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唯美主义视野之下的文学创作

2009-03-06张彩艳

山花 2009年4期
关键词:王尔德约翰人物形象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代表,对他而言,美是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莎乐美》是王尔德的一部戏剧力作,它在艺术形式上的优美与精粹不仅鲜明的体现了王尔德的创作个性也传达出他一生都孜孜以求的唯美主义哲学。徐京安在《唯美主义》一书中将他的艺术观归纳为三点:“艺术应该游离人生;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艺术先于生活。”按照“唯美主义”之“唯”的内在性规定,其艺术必然会带有“单纯整一”的美感特性。《莎乐美》这部戏剧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艺术元素的都在诉说着“唯美”两个字的含义,作为作品核心要素的人物形象更是渗透着唯美主义所要求的“单纯”之美。

首先,《莎乐美》中的主要人物都带有一种非理性的偏执狂色彩。人物“偏执”的性格趋向成为推动戏剧情节发展的力量。年轻的叙利亚少年沉醉于对莎乐美的爱恋之中。纵然他的朋友警告他月色中有不详之兆,劝告他不要如此沉迷下去。“你不要望着她,你望的太厉害了。”但他依然无法把目光从莎乐美身上移开。虽然上有国王的禁令,但只因莎乐美许诺次日送他一朵绿色的小花及面纱下的微笑,他便沉醉于其中,为莎乐美打开了囚禁约翰的牢笼。随后当他的爱情梦破碎时,他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来维护自己执着的爱情。莎乐美更是偏执欲的集中体现,她在听到了约翰的声音后便萌发了要见他的念头。她利用叙利亚少年对自己的痴情,将约翰从牢狱中放出来。接着,她似乎在没有任何来由与预兆的情况下,便陷入对约翰狂热的渴求中。但约翰对她却并无好感,甚至出语辱骂。可这并不能让她的欲望止步,她以七层面纱之舞换取约翰沾满鲜血的头颅来满足自己狂热的渴望,而她同时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作为先知形象出现的约翰也带有某种偏执的色彩。他全心全意的信仰着上帝,恪守着教义的规则。即使被囚禁在水牢里,他也从不停止对希律王、希罗底的谴责,抓住一切时机向人们宣讲上帝的教义。即使面对万人瞩目的公主莎乐美的示爱,他也丝毫不改本色,用他的教谕着莎乐美的爱情。正如田汉所说:“叙利亚少年,莎乐美,约翰,这三个人,虽然一个爱莎乐美,一个爱约翰,一个爱上帝,但他们的精神是一样的,就是目无旁视,耳无旁听,以全生命求其爱,殉其所爱。”

偏执的人对其目标对象保持着始终如一的信仰,叙利亚少年和莎乐美偏执的目标对象都是“美”,约翰的偏执是源于宗教的激情。追求过程的专注性和目的的纯洁性使他们获得一种单纯的品格特质而迥然于为名利工于心计的圆滑之辈。虽然人物角色不同,但他们共有的偏执使戏剧世界中的人物类型得到提纯与简化。

人物形象的偏执及其带来的单纯的美感实质上由作家的创作意识决定的.偏执散发出一股唯美主义美学理想的味道。叙利亚少年和莎乐美偏执的起因都是缘于对美的强烈的渴望。在叙利亚少年眼中,莎乐美的美是超凡脱俗的的。“她像双迷途的鸽子,她像风中摇曳的水仙,她像银白美丽的花朵。”而在莎乐美看来,约翰才是美的化身。“您的身体就像园里从未染尘的百合。您的身体就像山中的雪一样洁白,就像犹太山上的雪,从山谷中流到平原。”美是莎乐美和叙利亚少年偏执的基点。在《谎言的衰朽》中王尔德说:“要为一部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辩护的正当理由不是说别的人物如何逼真,而应该说作者就是这个人物。”叙利亚少年和莎乐美实质是作者在戏剧故事中的替身,他们都是唯美主义的忠实信徒。他们死亡的结局暗示出唯美主义者的决绝:美是唯美主义者世界里唯一的上帝,他们唯“美”是从,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其次,偏执也是唯美主义审美理想中的一个元素。“这种人格中最突出、以至发展到极致的东西,即使有违常情常理,他仍认为是最符合人的本性的,也最具有色彩、最浓烈、最具感官刺激也即最美的东西。”剧中莎乐美不顾一切去吻盛在银盘中的约翰的头是其偏执的品格演绎的高潮,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极具视觉上的冲击力,极富唯美主义所钟爱的病态、诡异的感官之美。

其次,在《莎乐美》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缺乏流动变化的特质。剧中出现的人物自一出场便已经定型,并没有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性格上的变异。如叙利亚少年一出场便显示出痴情与单恋倾向。而以后无论是他反复不停的重复着“莎乐美公主今晚好美丽啊”,还是他为莎乐美打开囚禁约翰的牢笼,直至最后因不能忍受爱情的残酷而自杀,这一系列的行为全都是彰显他对于莎乐美美貌的向往。而莎乐美从千方百计的要见约翰到捧着他的头亲吻,这一过程的任何细节都是体现她对约翰之美的狂热欲求。当然,约翰的性格从出场到最后的死亡也都是给人同样的感觉。

人物的类型化特征也是与作家的艺术理念密不可分的。王尔德是不会去塑造性格流动变化的圆形人物的,圆形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背后往往是深刻的社会历史现实的揭示。而历史现实则属于王尔德的唯美主义要弃绝的成分。“只要一件事情对我们有用或者必要,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使我们痛苦或快乐,或者强烈地引起我们的同情,或者组成了我们生活环境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它就在真正的艺术之外。”对王尔德来说,艺术的任务不是道德和展现社会而是艺术本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过是也只能是表现其艺术观念的符号。人物类型化特点也就决定人物形象的恒定与静止化特点。但同时这类人物形象也更为鲜明清晰,获得了一种如古希腊雕塑般的纯美之感。

另外,在《莎乐美》中人物之间的关联也是基于同一种纽带,即爱与美的情欲。每个人物都处在对另外一个人不可抑制的渴望之中。他们相互之间构成了三角型的追逐关系。“全剧以莎乐美为中心人物,构成莎乐美、叙利亚少年、约翰之间的一组三角关系。希律王、莎乐美、希罗底之间构成第二组三角关系。希律王、莎乐美、约翰之间构成第三组三角关系。”这三组三角关系间的冲突起因不仅相同即对美的追求、情欲的渴望,而且冲突的结果也极为相似。他们之中的每个人都是“爱而不可得”,但他们又都丝毫不肯放弃对爱的追逐,最终在爱的激情中毁灭。叙利亚少年因莎乐美的残忍而自杀,莎乐美因约翰的冷漠鄙视而发狂甚至面临死亡还浑然不觉。约翰虽然并无男女情爱的苦恼,但他因为对爱的漠视,而最终被对方炽热的情欲所吞没。

而这一个“单数”的美感特征是怎么造成的呢?在王尔德的艺术世界里,只有美的事物才是唯一有资格存在的,现实、道德乃至自然都是应该被剔除掉的。“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允许任何粗糙或恼人的东西,任何引起痛苦、引起争论及被人争论的东西进入可靠而神圣的美德殿堂的。”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关系被他的唯美主义简化了,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美与美的追求者的关系。当然世界在被简化的同时也就变得更为纯净起来。这也是他之所以认为艺术高于生活的原因。

最后,由于上述几个人物类型方面的特点又形成了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他们的主要性格特征都是“偏执”。“偏执”的动因都是对心中之“美”的渴求。这种渴求不仅是构架人物关系的纽带,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他们的这种情欲又给他们带来同样的后果。他们都为这场追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各个人物类型相似的气质、情趣、经历,环环相扣使得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重复和呼应。而这同时带来的是主题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提纯。人物类型的单纯明晰性特征至此便转化为了主题的突出性与确定性。犹如我国《诗经》中类似《采薇》的一类诗歌采用重章叠沓的形式在反复渲染取得一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所以《莎乐美》在创造出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时,也同时表达了唯美主义的主题。对于“美”的纯度的要求。这就是艺术只以其本身为终极价值和意义所在,艺术无关乎道德和理性。王尔德认为音乐是最完整地体现了艺术理想的艺术,是其它艺术所力求达到的艺术境界。因为“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总是统一的”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莎乐美》人物的结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走向了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尔德.莎乐美.田汉译[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王尔德.奥斯卡.王尔德自传.孙宜学编译[M].团结出版社,2005.

[3]张介明.唯美叙事:王尔德新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4]赵澧,徐京安.唯美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张建渝.《莎乐美》艺术琐谈[J].名作欣赏,1989.02.

作者简介:

张彩艳,女,河南省平顶山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专业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王尔德约翰人物形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史蒂文森的唯美主义:从王尔德的三种美学谈起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约翰·科林斯
为自己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为自己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
新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