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及时捕捉即将逝去的群像

2009-03-04刘文尧

南方文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老生巴金散文

新时期以来,我国散文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散文作家与散文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由于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报刊杂志与出版渠道的迅猛增多,各种散文创作日趋活跃,渐成热潮,形成了老生代散文、女性散文、文化散文等多元化的创作格局。其中,所谓“老生代散文”,是指新时期以来涌现的一批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作家(有些人同时又是资深的学者或艺术家)所创作的大量凝聚着独特人生经验与智慧的散文作品。由于人生经历及学养的丰厚,这批老作家如巴金、冰心、孙犁、杨绛等,在散文这一文体上显示出一种先天的优势,他们的散文创作不但成为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而且成为新时期散文的一项重要收获。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老生代散文创作的研究并不充分,主要局限于个体研究,缺乏对老生代散文的整体性考察①。而陈亚丽的《文海晚晴——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一书,大大推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同时填补了其中某些长期存在的空白。

《文海晚晴——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是陈亚丽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我以为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充分显示了她作为一个研究者特有的学术敏感和很好的艺术感悟力。有关老生代散文的研究,以往学术界取得的成果不尽如人意,固然有学术界关注不够的主观原因,但也是有客观原因的:一是老生代散文还在发展中,资料难于全面收集整理,做整体性研究存在诸多困难;二是老生代散文与时代风潮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不像先锋散文、文化散文、女性散文那样容易吸引世人的关注。然而,进入21世纪前后,诸多老生代散文作家如汪曾祺、萧乾、巴金等逐渐离世,他们的著作尤其是全集也陆续出版刊行。这时,研究老生代散文不但在资料搜集上具有了可行性,而且也具有了紧迫性,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如果我们不及时研究这批作家,作为一个整体的他们就有可能逐渐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以巴金为例,他写于新时期的散文集《随想录》最早唤醒了新时期散文的悲剧意识和“说真话”的美学原则,被文艺界评论为是一部“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这是新时期散文的珍贵收获,也是巴金个人创作史上最后吐露异彩的华章。有关《随想录》的研究始终很热,但我们不能忽略:巴金不是一个独立于同辈人的散文家,而是老生代散文作家中的一员,与其他老生代散文作家声息相通。比如,杨绛在新时期的散文创作如《干校六记》(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等,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文革”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作者对那个特殊时代的不满,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乃至对整个社会前途的担忧,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散文在写法上突出了“平静”二字,以纤细入微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显示出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冷静、超然的人生态度,并且在淡远平和中还不乏一种幽默和调侃,充分体现出作者高深的人生修养和坚定的生活信念。这与巴金散文那种以自身的深切体验和独特见解,对“文化大革命”的荒诞历史进行深刻反思,同时也对自己作无情解剖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对照的互补。类似的还有陈白尘、萧乾、黄永玉等人的散文,他们是具有一种整体性的呼应的。如果我们忽视这一点,就会不见森林,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看清巴金新时期散文创作的真实面貌。所以陈亚丽这本著作是一部非常及时也非常敏锐的著作,我以为将来人们要准确了解和把握老生代散文这一群体的创作,还原其历史本真的文化图景,陈亚丽这部著作毫无疑问是必读书之一。

对散文进行群体性研究,和对散文的概念进行界定一样,都是比较难以准确描述的,这是因为散文创作不像诗歌、小说和戏剧,它是无形的。这种“无形”,既体现在题材范围的广泛扩大和内容的任意而谈,也体现在文体形式的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谁都可以尝试。基于以上因素,散文创作历来风格绚烂,派别林立。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就指出:五四时期的散文“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②。郁达夫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这样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③ 在老生代散文中,散文创作的这种特色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巴金散文的沉痛,冰心散文的鲜亮,孙犁散文的质朴,汪曾祺散文的清脆,杨绛散文的纤细……可谓是风格各异,自有千秋。但这样一种“无形”就给散文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历来散文研究总是比较困难,不如诗歌研究和小说研究那样,可以有诸多理论和实践可资借鉴,每个散文研究者都面临着如何自己发掘研究方法,以准确把握研究对象的问题。然而,陈亚丽在《文海晚晴——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中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紧紧抓住老生代散文的内在特征和发展脉络,准确而又令人信服地阐释了老生代散文这一文学流派。在笔者看来,这本著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注重整体分析,秉持历史眼光。这本著作共分为六章,从“文化背景”、“文化人格构架”、“艺术品质”、“艺术才情”、“学者风范”等不同角度切入,对老生代散文做了缜密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作者在归纳老生代散文总体特征的同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往往先是仔细比较和分析他们散文的具体特点之后,才进而归纳他们的总体特点,这样一种从局部向整体推进,从具体向抽象提升的研究方法,使得陈亚丽的立论都比较严密准确,令人信服。而在这些分析的过程中,陈亚丽没有简单停留在文本本身,而是把它们放进历史语境中反复考察,才得出自己的结论,显示出了比较深邃的历史眼光。现代散文当然也和小说、诗歌一样,是横向借鉴与纵向继承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在吸收外来思潮和接受固有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相比之下,现代散文所受的外来影响的因素要少一些,它的根深深扎在丰厚的古代散文土壤中,并从中吸取了充分的养料。所以,尽管中国现代小说和诗歌与过去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现代散文则始终在平稳中向前发展,并且与自己民族的文学传统和血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散文研究比其他文学体裁更要求研究者的历史意识。这点上,陈亚丽做得比较好。她在论述老生代作家特色的时候,首先讲他们的文化背景,指出他们是“生活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一批接受过正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作家”,同时又接受了五四精神的熏陶。作者由此生发到中国文化历史“断层”的问题,指出:“纵观‘老生代的崛起,不是因为外在条件的优越,恰恰是因为外在条件的‘恶劣。具体说是五四文化精神没有得到正常的传递,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所以才尤其凸现出‘老生代的‘伟岸。”这是持平之论,也是尊重历史的态度,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研究中潜藏的犀利的现实针对性。

第二,注重梳理材料,关注细节真实。前面说过,老生代散文作家为数不少,要查找并通读他们的作品及相关资料,并不容易,尤其是这些作家都是从现代到当代的“跨代作家”,要充分了解他们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发展的来龙去脉,还必须埋头去读他们在现代时期和“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创作,其工作量是可想见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付出比其他散文研究更多的精力,并且这是笨工夫,没有捷径可走。然而陈亚丽知难而进,认真潜心研读原著和原始文献,从而准确爬梳出了老生代散文的运行轨迹。在《文海晚晴——20世纪末老生代散文研究》中用的不少注释,罕为他人道,明显是作者从大量文本中仔细爬梳出来的。虽然书中所用的材料密集,但陈亚丽并不是那种“收藏癖”或“搜佚狂”,而是去粗存精,择善而从,书中所用的资料都恰到好处,不显累赘。学术资讯资料的搜集,本来是一种学习研究的基本功,但当今学术界愿意来做这种“吃力”工作的人并不多,所以陈亚丽这种研究精神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第三,立足文学,兼融史哲。陈亚丽的散文研究,具有不同于寻常散文研究的品格。除了前面所说的历史眼光之外,这还特别体现在第五章《散文中的文化蕴涵与学者风范》和第六章《美术艺术生命在散文作品中的延续》里。前一章选取金克木、季羡林、张中行等来讨论学者与老生代散文之间的互动关系,后一章选取吴冠中、黄永玉、黄苗子等来探讨艺术家与老生代散文之间的互动关系,充分显示了作者学术眼光的开阔,这是非常难得的。特别是第六章,虽以探析艺术性为主,但不少地方都论及历史、民俗及思想史,具有立足文学、兼融史哲的品位。比如她指出:“这些画家、雕塑家、书法家们的文笔亦如他们的画笔、刻刀、毛笔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他们的文笔亦如他们的画笔那样自如和洒脱。吴冠中在绘画上的结构主义迁移到散文作品中并有完美体现;黄苗子简洁、通俗而又蕴藉深刻;郁风柔婉、淡雅;黄永玉的狂放不羁等等,都能给读者带来无尽的艺术享受。他们用艺术生命谱写的华彩乐章,一点儿也不逊色于职业作家,有的比职业作家更加光彩照人。”一位有成就的学者,首先必须是精通某一方面的专家,同时也应是熟悉邻近学科的博学之士。陈亚丽的老生代散文研究虽是文学史研究,但同时也渗透了文化、艺术和思想史等门类。这样一种立足文学、兼融史哲的品位,值得称道。

综上所述,陈亚丽在探讨老生代散文创作时,较为富有深度地呈现了老生代散文的特性、构成及其历史价值。可以说,这本著作中处处显现着作者独立的见解和敏锐的思考,不时爆发出学术思考的灵感和火花。作者在研究老生代散文群体这一方面做出了种种相当不错的努力,我们期待她在文学研究领域还有新的学术成果面世。■

【注释】

① 目前,学术界对作为整体的老生代散文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一篇论文和一本书里:楼肇明、止庵的《瀚海冰川仿沧桑:关于老生代散文的对话》(《南方文坛》1997年第2期)和楼肇明等著的《繁华遮蔽下的贫困——九十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此书第二章对老生代散文的发展及特征做了初步梳理及总结)。

② 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载《文学周报》1928年第345期。

③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刘文尧,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老生巴金散文
嘻哈跆拳族
Songs from the Past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一生
巴金的“不在意”
京剧行当——老生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巴金人物轶事——因书得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