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小报文艺
2009-03-04苏桂宁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后,大量的文艺小报刊在中国土地上盛行,它的发行量甚至超过许多所谓的“纯文学”杂志,使得文学界中人为之侧目并愤愤不平。
它没有正宗的文学名义,很少被纳入批评的视野,所以并不引起批评界的注意。批评界养成了追求主流话语的习惯,或者只营造关于批评的主流话语,例如伤痕、反思、先锋、新状态之类,而对那些真正构成中国文化景观的小报文艺视而不见。这样的结果反而遮盖了大量的文艺文化现象,使那些真正主宰大众艺术趣味的方式被挤出艺术的视野。
小报文艺是其中的一种。小报文艺所占据的地盘如此巨大,就像文化池塘里蔓延的水葫芦,生命力极其强悍,可以把众多的“纯文学”、纯艺术挤到边缘。它难以治理,却满目青绿,成为文化池塘中的占据者。
小报杂志原来主要是一些地市、县级或行业的报纸杂志,其主要功能是培养本地区的文艺人才,表达本地区的文艺状态。“文革”刚刚过去的时候,它们也追逐主流文艺的路子,为社会开放摇旗呐喊,发出一些严肃的议论,但是,到1980年中期以后,这些报刊已经无意于与大报刊争夺“纯文学”的地位,而渐渐地转向通俗文艺领域,与读者的本能感官亲密接触:武打、侦探、暴力、色情、黑幕、“红幕”、隐私,那些充满本能刺激的内容成为其主打产品,也成为最为吸引读者的内容。
与它的需求量成比例,小报的出产量与日俱增,以致形成蔓延全国的小报浪潮。尤其在一些边缘省份的小报生产曾经风靡全国。
小报的传播十分广泛,流动性强,覆盖面广,与那些通过邮局发行的大报刊相比,在地摊报亭、火车轮船上销售的小报似乎更具有吸引力,而且发行渠道更为直接畅通。其真实的发行量也许很难统计,用像蝗虫一样铺天盖地来形容并不过分。小报文艺充塞了每一个文化角落,拥有广大的市场,这一点从它的难以统计的发行量可以感觉得到。凡是有人群的地方,未必出现《人民文学》,但是肯定出现小报。小报占领着人群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国家威权顾及不到的角落。
小报的市场定位相当平民化,它向人性的本能层面发展市场,用迷人的针灸尽情地刺激读者的本能穴位,使读者心痒难熬。这是它获得市场的秘方,因为本能的需求是人的最广泛的需求,本能的渴望需要本能的药方才能医治。小报文艺便是这药方中有效的一种。
小报文艺拥有大量的读者。大量的民众,其中包括具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的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报文艺发生兴趣。大量的市民,尤其是大量进城发展的农民工是这些小报的忠实读者。人们像吃喝拉撒一样地需要小报。小报文艺也成了舒缓读者心理焦虑的灵丹妙药。
小报文艺的出现,使大众拥有了享受本能快感的文化快餐。这对那些并不讲究精细饲料的文化接受者而言,大众美学实在是非常有效的文化食物。它拥有丰富的本能需求的蛋白质,拥有足量的刺激内分泌的元素;它不需要进行太高深的艺术思考,也不用承载教育的责任。
小报阅读不需要付出庄严的阅读成本,可以不担负沉重的道德责任,也没有接受文艺“教育”的直接义务,它的阅读过程可以是漫不经心的,是轻松的,是娱乐的,是令人兴奋的,是本能享受的。这里没有“深刻”的说教,没有太多的思想玄机,读者用不着挖空心思去猜测作者的想法,也不需要太多的精力琢磨那些似是而非的技术手段,更不用去解读诸如先锋、现代之类的玄机。读者只根据大众已经形成的阅读惯性去阅读,他们对那些表现本能的内容感兴趣。
色情内容是小报文艺的主要内容,也是支撑小报生命力的永恒的能量。可以说,没有色情,便没有小报的生存地位。在大报刊中,色情表达受到相当严格的控制,小报文艺却可以绕开政府的严厉管制,打擦边球,甚至直接地对色情进行大肆的渲染:通奸、强奸、卖淫、情杀、第三者、香艳、肉感,种种离奇的男女之间的隐秘事件,是小报文艺最热衷的内容。
色情内容是永远的卖点。如果说,以后的“下半身”写作是某某圈子里的某个作家发端,还不如说是在此之前的小报文艺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示范。当人们为21世纪以后出现以裸体带动写作而感到震惊时,这些渲染欲望的招数在小报文艺中已经被滥用得没有了任何新鲜感。小报文艺是伴随着“下半身”,伴随着裸体,伴随着赤裸裸的性行为的急切表达而诞生发展的。
小报文艺的引人之处,就在于它没有太多的道德的禁忌,读者在这里找到了发泄的窗口,尽情地享受着情欲的文字快餐。这些文字具有非常强大的联想功能,具有直观的煽情作用,文学的阅读效应在这里也获得了最大的发挥。
社会现实的黄色土壤是小报文艺色情画版上的直接颜料,五颜六色,原始而逼真。新鲜感很大,诱惑力极强。这是情欲被压抑之后的一个可以尽情释放的窗口。在此之前的三十年时间里,情欲的窗口被红色的政治水泥严密地封闭着。三十年本能欲望的封冻,在瞬间得到释放,便以极大的爆发力迸发出来,黄色巨流汹涌,冲击力之巨大,让社会受到震动,也让经过数十年经营的道德堤坝险情频生。
黑幕或“红幕“内容是小报的一大卖点。这些内容真假难分,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对大众的窥视癖有极大的满足功能。
中国大众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感,尤其是对政治内幕和娱乐界的花边故事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由于经历过信息的国家垄断时代,大众总是担心失去知道某种信息的机会,所以对社会信息有着十分的敏感,对黑幕政治尤其感兴趣。小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这方面的兴趣。它通过某种亚艺术的方式,在真实的蛛丝马迹中发挥想象,大肆渲染,以一当十,反复地提供并强化了其中的刺激要素。
当代政治内幕一直是文艺表达的禁区,是一个敏感的区域。为王者讳,为尊者讳,在民众的心目中一度被尊为信条。小报为了吸引读者,为了实现最大的赢利,突破了这个传统底线,在“王者“的领域中为所欲为,开发利润。相当数量的小报从许多渠道获得相当丰富的野史内容,使其描述更为逼真,也更具有吸引力。
“文革”刚刚过去,一个时代结束了。一方面是禁锢被逐步打开;另一方面是原有的上层政治部分地成为历史,原来属于隐秘的政治生活部分地浮出水面,例如林彪事件,“四人帮”事件,以及各种各样的隐秘事件,这些都成为小报文艺热衷捕捉挖掘的对象。尤其是领袖人物的私生活,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进行渲染。这些内容大都是那些大报刊不适宜刊登或不敢刊登的内容,而小报文艺却可以躲过这方面的限制,随意发挥。
读者的窥视欲在这里得到扩张,猎奇心在这里获得满足。这是小报得以生存的动力。这种情况在国外也不乏证明。英国王室的事情一直是小报追逐的对象,那些像狗仔一样的小报记者,紧紧地盯着王室成员的一举一动,抓住芝麻,立即将之变成西瓜。狗仔队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血腥和暴力也一直是小报文艺长盛不衰的内容。血淋淋的叙述和逼真的画面对人的感官的刺激十分有效。人类的本能有血腥的恐惧,也有嗜血的愿望,小报文艺适应了这方面的需求,也发挥了强烈的刺激力度。
血腥和暴力可以给人带来死亡的恐惧,是一种直接的恐惧。在不同时代,血腥和暴力的表达可以加入各自的内涵。战争时代的血腥表达具有民族主义及政治权力的色彩,而在诸如武侠、侦探作品中,血腥和暴力则主要是提供本能观赏的美学范例。
小报文艺的表达技术是传统的。它完全是以传统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叙述,这很符合大众的接受胃口。传统的叙述方式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构成了吸引读者的主要亮点。它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它可以利用悬念刺激人们的窥视欲望,可以利用倒叙的方式吊起读者追溯源头的胃口,还可以用赤裸裸的口吻讨论本能的冲动,讨论在所谓的高雅文艺中隐晦的东西。小报的表达是直接的,不用太多的隐喻修辞。它的吸引力建立在对人的本能的直接需求之上。小报文艺瞄准的是人的本能穴位,用诱人的针砭对人的本能穴位反复地刺激,让人心痒难熬。这是一种原生态艺术的特征。文学和艺术的功能,并不排除这种特征,只是人类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用某种道德将这些特征遮盖起来,而小报文艺却将这种遮蔽撕去,让本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在这里值得提出来的是小报刊物的包装,尤其是题头和封面,这是一个展示性欲和血腥的直接的窗口。其封面设计一般由鲜艳的色彩构成,妖艳赤裸的女性身体,血淋淋的尸体,配以暴力和奸淫的醒目文字,加强了本能欲望的渲染。这是小报文艺的主要卖点。封面的设计是吸引读者的重要的门面,它的直观性可以勾起读者购买阅读的欲望。小报销售的成功点也聚焦于此。
小报文艺的复兴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了80年代以来中国文艺的独特现象,尽管批评界对之视而不见,但它却像荒原上的野草毫不留情地蚕食着文艺的“神圣”领地,使得“纯文学”及其批评不得不用专业的铁丝网围起一个个狭小的文学圈子,自说自话地经营自己的文学小菜园,培养自己的文学“纯”品种。
小报文艺是消费扩张的产物,是文艺进入商业消费领域的先锋,它利用市场的催化剂,扩张文学的本能要素,口感多样,营养复杂,是消费时代文艺市场上一度风行的黄色食品。然而,随着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小报文艺的地位逐渐被网络文艺所取代。■
(苏桂宁,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