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而不同

2009-03-04陆卓宁

南方文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华文文学研究

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与广西民族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10月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和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的诗人、作家、学者近两百名代表出席了这一盛会。

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日渐形成、影响日渐广泛深入的新兴学科,海外华文文学愈发表现出其所具有的世界性、多元性、包容性以及跨文化性的突出特点;同样的,面对全球化话语在当今世界的快速趋向,作为“中华文化形态”重要构成的世界华文文学,“和而不同”既是它的原生态势,更是这一新兴学科的学术活力所在及其诗学体系建构的价值目标。因此,本次会议提出的议题,即总主题: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前沿。分议题:1?郾 东南亚华文文学新进展;2?郾 国际新移民文学的新思考;3?郾 华文文学中的女性书写;4?郾 两岸四地文学整体研究。既涵盖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特别是突显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前沿意识,也蕴藉着全球语境中华文文学诗学体系建构的学术维度。

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文(华人)文学,但是,譬如,虽然同样涵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品质和“中国经验”,却因为分属于东南亚文化板块和欧美文化板块或其他文化板块,彼此的“跨文化性”必然会反映出与所在地区或曰文化板块的文化交织及其文化向度的特点。而同样是移民文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中国台湾的一大批留学生作家为主体,移民海外、北美后,因其写尽了以“个体生命”背负民族罹难、家国分裂、精神失重、文化冲突这一历史的、民族的巨大伤痛,从而构成了这一波海外华文文学的审美高度和价值指向;那么,“崛起”于21世纪,以中国大陆的海外华文军团为主体的又一波国际新移民文学,显然已经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征象。面对愈显广阔、深入和复杂的全球化态势,如何在种族冲突、应对文化霸权中实现精神突围并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理性?如何在离散与寻根的生命本源的叩问中,既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而又包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性通达,最终顿悟人性的真谛?这对于移民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精神传统的承续无疑是一种特别的承担。进而言之,如何在本土/域外、东方/西方、主流/边缘等多元文化的大冲撞、大融合的大势中,建构起具有前瞻意识与人类终极姿态的全球文化视野?会议提出“两岸四地文学整体研究”,便有着引发和期待学界从某一方面入手对华文文学进行“打通”与整体检视的思考和研究的试图;进入20世纪中叶,西方女性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精神面貌,在世界各地的现代化进程中,女性和文化都被用来指称现代化的程度,甚至,女性被看成是民族健康和力量的晴雨表,那么,与异文化碰撞最为活跃的海外华文文学,其女性书写的发生和发展必然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最直接最深刻的冲击和影响,由此也体现出了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一个时期内,华文文学中的女性书写在某种意义上的独特性。对这一现象能够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宏观把握,也将积极影响其他相关课题研究的开掘。如此等等,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最具世界性的文化文学现象,它所能给出的关涉世界历史文化及其终级思考的命题显然是无限广阔和丰繁的。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近一百二十篇。应该说,与会代表向大会提交的论文,大多在不同的意义层面上对大会议题给予了广泛的回应。饶芃子教授一如既往的广博、深刻和前瞻,在《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一文中,敏锐地提出了如何因应国际文化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求和谐的愿望,努力建构一种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新的全球文化景观的深刻命题;笔者以往比较喜欢阅读杨匡汉教授的文字,他总能在那些充沛而灵动的文字中蕴涵着理论的坚韧,比如他在《灵根自植》这一如此俊逸的标题之下,展开的则是“全球目光,华文视野,问题意识,打通断裂”的深刻的理论之思。黄万华教授的《“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视野中的香港文学》、沈庆利教授的《“世界华文文学”论争之反思》等文,则是从“个案”或者“宏观”等不同的思维向度,以“打通和分界”、“命名”的纷争等为话语的入口,直逼华文文学“和而不同”这一核心问题,表现出了华文文学诗学体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华文文学如何承载和描述在两种或多种文化并存下的精神模式及其追求本真生活的“想象”,固然关系着“想象”主体、文体形式和叙事策略这一类的审美范畴的本体问题,而曾心(泰国)的《再给泰华文学把脉》、潘碧华(马来西亚)的《90年代马来西亚中学马华文学教学研究》、年红(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华文儿童文学的进程》等文则“不约而同”地谈及华教在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也是在某种意义上隐含着文化传承、文化交流形式与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关系问题,这或可应该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个问题向度。张奥列(澳大利亚)的《打造澳华文学的品牌》一文,则以突出的“问题意识”,展开了对澳华文学虽然活跃,也在一定的意义上“逐步改写了世界华文文学版图”,但却未能引起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足够重视的原因的多重思考,由此则带出了国际新移民文学如何在跨域跨文化的新视野中,突破原乡/异乡、离散/怀旧、文化身分/国籍认同的精神缠绕,“在中国/世界,东方/西方的关系中建立一种认同、归化、超越的新的精神归属”的根本问题。吴奕锜和陈涵平的《从自我殖民到后殖民解构》一文,则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将新移民文学——华文文学的女性书写提示为一种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话语形态来给予观照,认为移徙异域的女性因其性别的“宿命”而更加边缘、更加敏感、更加易碎的特殊情境,“更渴望获得并展示自身的话语权力,由此留下更多的为抗争多重压迫所作的挣扎和努力的踪迹”。根本上说,这未尝不是在文化错置或重置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的特殊品格,在某种意义上也隐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大会所收到的论文,虽然对问题的思考各有深浅,但整体上看,还是表现出了研究视野的丰富、方法论意识的自觉、文本细读、重读的活跃、史料开掘和运用的深入等等这些方面的特点。另外,根据会前编辑出版论文集的惯例,我们在编排论文集时,大体上是根据这些论文论述的重点而分别编入不同的议题。所谓大体划分或论述重点,比如,同是讨论严歌苓,周萍的《吟唱过客的圣歌——论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江少川的《传奇恋情下的蕴涵深度——〈扶桑〉与〈洛丽塔〉的比较研究》,重点不在女性书写的分析批评,而是突出其作为现实写作的“社会性”文本的解读,所以编入“国际新移民文学的新思考”议题;而收入“华文文学中的女性书写”议题中其他讨论严歌苓的论文,或者突出了女性书写的分析批评,或者直接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进行“解读”。又比如,有些论文就其论列之域而言,属于“两岸四地文学整体研究”,但在批评方法上则突出了女性主义理论的分析,因而则将其归入“华文文学中的女性书写”议题。当然,在文学研究领域跨学科活跃、批评方法交叉多元的当下,所谓“专题”划分某种意义上也只是一种研究“策略”。因此,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会共举行了三场大会报告和十二场分会报告和讨论,两天的大会开得紧张、热烈和丰富,乃至晚上还要辟出时间,特别分别增设了一场“学会及各专委会负责人与境外与会代表交流”的恳谈会和一场“华文文学研究的新思维”自由学术论坛。大会通过对问题的研讨、对话乃至争鸣,很好地推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度开掘,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品质和境界。■

(陆卓宁,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华文文学研究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文学小说
杭州特产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