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品

2009-03-03杨建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感叹号逗号标点

杨建才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各异、模式繁多。究竟哪一种方法好,哪一个模式适宜,无一定论,完全因人因文而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运用哪种模式,其实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加倍重视“品”这个环节。

何为“品”?品就是咀嚼,含英咀华方能咂嗼出其中的味道,不品不能知其美。

在“品”上应思考以下问题:一是“品什么?”(品你最动情的地方,品你认为写的最好的地方)二是“怎么品?”

1. 品段

思考它有什么作用?删去行不行?如:《孔乙己》的最后一段:“到现在终于没有见他——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我们分明感到作者是先猜测后肯定,明写人暗写社会,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第四段:“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这一段删去行不行?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不行,因为我的病还有母亲的训诫始终在警示着我,不要登高,不能冒险。这就为下文不敢登崖,登上了又不敢下来做好了铺垫。这个“病”已经不仅仅是他身体上的病,也成了他潜意识里的一块“病”。所以,这一段非常重要,暗示了走一步难,再走一步更难。

2.品句

(1)思考它删除、调换可否?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既然“不必说”就不说,为什么还写?删去行不行?于是学生就读删去后剩下的内容: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学生一读就觉得景物不如原来多了,也不如原来美了,还是加上好。通过这一对比描写,就突出了泥墙根一带景物的重点。再让学生仿写就容易多了。如《芦花荡》中写道:“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可否换成:老头子过于自尊和自信?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不行,因为文章先写的是老头子的自信,尔后写自尊。并且他自尊的性格也是他过分自信的性格造成的。老头子说道: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一切保险。正因为他说得这样绝对,所以在后面所做的事中,稍有闪失,老头子就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表现出了他过分的自尊。

(2)品弦外之音

让学生品出句子所蕴含的深意,这能很好的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如《吆喝》中的最后一句:“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作者说这句话包含着哪些意思呢?认真品读我们就会发现此句包含三层意思:这种叫卖艺术没失传;这种叫卖艺术要失传;作者不希望这种叫卖艺术失传。品到此种层次学生也就明白了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了。再如《羚羊木雕》中的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怪我吗?怪;还怪谁?爸爸妈妈。怪他们什么?又怪我什么?就此来解读文本就显得举重若轻了。

(3)品留白之处

留白,是国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中也不乏留白,从而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留白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①补留白之词。

为给读者留有思考空间,作者往往在行笔未止时而止。这时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补足空白。如《背影》中描写父亲买橘子时的动作:“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作者只写到这里,眼泪就流下来了,此时父亲并没有上去,那么父亲接下来的动作又是怎样的呢?可请同学们结合当时的情景来补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将左肘支在月台上,慢慢抬起右膝,轻轻放在月台上,左手扒住月台,并放上左膝,然后弓起身子慢慢站起,轻轻拍拍身上的尘土,向对面走去。作者不写,有其用意。但我们要写,一为理解,二为练笔,三练思维,三者同练,何乐不为?

②展留白之思。

在作品留白处,我们掩卷多思,会深化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如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在写母亲和嫂子生气时这样写道:“这一天天明时,她就不起床,轻轻地哭一场。”这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那么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母亲这一夜是怎么过的?肯定是一夜未眠,思前想后。那母亲这一夜又想了些什么呢?思前:思丈夫撒手而去,那时的生活何其富有,何其快乐。可那样的生活已经一去不返,丈夫走了,只留下自己在人间受苦受累,可悲啊!想后:想怎样才能把这个家维持下去?怎样才能把儿子教育成人?怎样管理大哥这个败家子?怎样和两个嫂子相处?真难啊!想到了这些,母亲这一崇高的形象就立于眼前。

③写留白之文。

于留白处作文,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信客》中的信客最后当了小学校长,根据他的生活经历请学生想一想他更注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品质呢?请学生替信客写一段发言词。学生不难想到信客所追求的就是诚信,诚信是他的做人标准,他也会这样教育学生。有学生写道: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

只有先诚信做人才能诚信做事。

医生有了诚信,他就能治病救人;

农民有了诚信,他就能五谷丰登;

工人有了诚信,他就能业绩显著;

教师有了诚信,他就能桃李满园;

学生有了诚信,他就能成绩斐然。

愿同学们都以诚信为本,

扬我中华美德!

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受到了熏陶,品质得以提升。

3.品词

“品词”即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表现力的词语反复琢磨,品出其中的滋味。以《老王》为例,学生品读了老王给“我”送鸡蛋一节。

(1)品读“我”的问

我看到老王吃惊地说:“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哎呀”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惊讶)作者为什么惊讶?(看到老王的身体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面如死灰,像僵尸。)“镶嵌”是什么意思?如果把“镶嵌”换为“站”好不好?(不好,“站”还有力量而“镶嵌”已没有了生命力,更能表现老王的病重。)

(2)品读老王的答

当我问老王“你好些了吗?”老王“嗯”了一声。这“嗯”声中包含着哪些话?(我好些了)老王为何只“嗯”呢?(回答“好些了”不实际;回答“还没好”让人伤心。老王无法回答,只能用一声“嗯”来掩饰内心的矛盾。)

要求学生读出“嗯”的矛盾心理。

(3)品读“我”的笑

当老王给我鸡蛋时,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强笑”是什么意思?(勉强的笑)为什么勉强的笑?(看到老王病得如此严重,真的笑不出来。不笑又怕他看出我的伤心,再加上他来送东西给我,所以只能强笑。)

学习《吆喝》时,学生品读 “硬面饽饽”

生:“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这个“更”字写出了我喜欢这一吆喝的程度。

师:如果在这句话的前面再加一句话,你认为加哪句话最合适。

生:(略思片刻)“我喜欢老北京的吆喝,在这些吆喝声中,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

师:“更”字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吆喝怎样的感情?

生:喜欢。

学生品读“喝了蜜的大柿子”

生:“喝”写出了自己愿意做。

师: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会表现得怎样?

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做。

师:这里能否用“灌”字?

生:不能,用“灌”就不能表现柿子贪婪、尽情地喝蜜的情态。

师:通过这样的描写,你看到了什么?

生:(思忖片刻)我眼前晃动着一个个圆鼓鼓的大柿子,汁液十分丰满,就好像挣破外皮要喷出来似的。

(教室响起掌声)

师:她用了哪两个词来描写柿子?

生:“挣”和“喷”,写出汁液的丰满

师:这样的柿子谁不愿买呢?这是吆喝的魅力,更是词语的感染力。

4.品标点

标点即语言,品味语言也应品味标点。品味标点会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对文章的理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就几篇课文实例来谈谈品味标点的重要性。

(1)《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了我一次冒险和脱险的经历。在脱险的过程中,父亲的做法很值得赞赏。因此品读父亲也就成了焦点。品读父亲请不要忽略这两处标点。

①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本来这里是叙述性语言,可后面却是感叹号。这就会使我们想到:这是什么样的声音?在课堂上我把学生的思维启发到此,让同学们小组讨论,喊出父亲的声音,但要注意后面的感叹号。结果达到了尺水兴波的效果。

生1:“孩子,你在哪里?快答应啊!”

生2:“亨特,你听见爸爸的喊声了吗?爸爸正在找你呀!”

……

从学生的喊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父亲那浓浓的情感:着急、牵挂更是担心。这不是小小的叹号所折射出来的吗?

②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语气说,“晚饭做好了。”

爸爸找孩子是那样的着急,一旦找到孩子是何等的兴奋啊!恨不得马上让孩子下来。因此,“下来吧”的后面应该是感叹号,可文章却偏偏是逗号,这是为什么呢?我让学生读出逗号的语气,并揣摩父亲此时的心理。从学生平静的朗读语气中让人一下子感觉到了父亲此时的心态:不给孩子施加压力,安慰孩子并鼓励孩子自己走下悬崖。这不正是小小的逗号所折射出来的吗?

(2)《老王》一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我看到老王病得如此厉害,吃惊地说:“哎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①“哎呀”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惊讶)

②既然“哎呀”表达的是惊讶的心情,那后面应该是感叹号而文中为何是逗号?

(感情发生了变化:乍看老王让人感到吃惊,没想到老王会病成这样,于是不由的要喊出:“哎呀!老王,你咋还病成这样了?”但作者喊出“哎呀”之后马上意识到这对老王刺激太大,因此马上改口“老王,你好些了吗?”此时的感情已不是惊讶而是安慰。因此,“哎呀”后面是逗号而不是感叹号。)

(3)《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一词一句,为何?要对学生进行朗读上的指导。每一词的后面都是句号,读时应如何停顿?停顿时你想到了什么?如果换成逗号呢?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意识到因后面是句号,所以阅读的速度就要放慢,读两个字,停顿一下,想像一下画面。在想像画面的过程中会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无限悲哀的氛围。

标点是最凝练的语言,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希望我们在品味语言时也要注意一下标点,它会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魅力。

猜你喜欢

感叹号逗号标点
我是逗号
标点可有可无吗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小小标点真厉害
【完美!】
有趣的标点
找点
感叹号不可随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