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师那里该“拿来”什么?

2009-03-03孙志毅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老子名师技巧

孙志毅

名师是从普通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大都历经一番苦难与挣扎,如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扉页所言:“在盐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他们几乎有共同的成长历程:热爱甚至痴迷这份工作,不简单地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每天不是“做事情”而是“做事业”,不做辛苦盲目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做一个智慧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善于观察教育现象,记录积累典型案例,深入思考其中的奥秘机巧,通过读书丰满自己的精神修养,最终把自己提升为教育这个行当里的智者、强者、成功者。

名师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财富,名师理当是所有教师的头羊,是引领者、示范者,是教师的教师。可是通过培训我们该从名师那里“拿来”什么呢?又当怎么“拿来”呢?

古今凡成大事者皆不离“道、法、术”三字。

何为“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学者为此而考辨争论两千年尚无定论,那么,作为普通人确实说不清,也无须说清“道”为何物。

就教育而言,我以为,道者,思想、理念也;法者,方法、途径也;术者,技巧也。“道”从何来?老子说:“道法自然”。即,“道”是从自然规律中产生的、提纯的,教育的“道”是从教育实践中提纯出来的。以任小艾处理学习委员的“早恋”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道、法、术”。首先,她认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产生爱恋是“美好的、纯洁的、正常的,同时也是可引导的。”这就是她的“道”,没有这个“道”就不可能有其后的“法”和“术”。但光有“道”是不够的。她要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诱导这个懵懂少年。于是就采取“以柔克刚、欲擒故纵”的方法,同时辅之以技巧,如装着若无其事,给对方以出其不意,调换座位,将他们距离拉近,让那个男孩找女孩的优点和缺点、冷处理,让时间说话等等。

我们该如何吸收、消化、借鉴名师的思想经验方法和技巧呢?

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许多教师对名师或专家那一套压根儿就有排斥心理,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他们的做法不适合我们学校”“我的生源太差”“我们校长不让那么做”“中国考试制度不改,啥也弄不成”。在一万个理由中,没有一条是反省自己的。自己先有一个坚硬的思想外壳,刀枪不入,水火难进。如禅宗所说的“自己的碗里满满地都是水,别人如何倒得进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所谓的“为道日损”,就是日日反省、检讨,把自己那些不良的习气、不好的想法像洗脸、大扫除一样抛弃掉。

另一种情况是想立竿见影、现蒸热卖,想学些方法、技巧回去如法炮制。殊不知,教育非技术,技术是可以模仿、抄袭的,技术是只要得其工艺,如法炮制就可以得到一个同样的结果的,故有技术保密、知识产权一说。你见过微软公司做报告介绍其核心技术吗?教育更多的情况下是活的艺术,无“技术保密”之说,无论是哪一位大家,都会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所有思考、所有做法,一切的一切。为什么呢?不仅是因为古语所说的“长圣人,短艺人”。更关键处是教育无法机械的模仿,简单的照搬。教育因教育者天赋、修养、气质的不同,因被教育对象的迥异,因天时地利的变数,无法照搬名师已经成功的、奏效的做法。令许多教师不解的是,名师的做法我也诚恳地学了,怎么就没起作用呢?是他那一套不好吧?于是今天学张三,明天学李四,这个“斯基”,那个“洛夫”都学了,一无所获,最后索性放弃。

基于此,我们真该想一想:如何吸收、消化、借鉴名师的思想经验方法和技巧。

我们必须先吸收名师的“道”,根据个人的特长、气质、禀赋,根据被教育对象的千变万化,借鉴名师之“法”,参考名师之“术”,确立自己的套路和打法。否则就会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

猜你喜欢

老子名师技巧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指正要有技巧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