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朵浪花和它美丽的涟漪

2009-03-03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朱永新李老师理想

成 成

一朵浪花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满族小学六年级(三)班是一个活跃的班级。特别是当他们步入了读名著阶段,读《三国演义》、《水浒》,读着读着,就把自己的日常生活跟故事中的人物“接轨”了,多出了点江湖意气,男同学有“结拜”的,暗地里称兄道弟。连瘦瘦的女生刘畅,都开始在自己的笔下描摹“云低天阔”的江边,王府的明枪暗箭,有趣的是,她把自己的同学都拉进了角色,这样也招来了很多麻烦,大家天天等着“下集”,而在下集里,谁谁不幸“遇难”,没有了故事,那个不甘心哪,给刘畅送“糖衣炮弹”,央求着“能不能让咱上马战一回啊?”整个班级里,像一朵浪花过后,荡漾着生动的涟漪。

之所以有这么好的氛围,在于他们的读书开始得比较早。二年级,李欣老师就为孩子们带来了冰心的著作《繁星》,在早读的时间里,那些冰清玉洁的文字,温暖深情的语调,如春雨般飘洒进孩子的心田。李老师说,我有一些教龄了,赶上他们这一届,心里对教学、课改有想法,也有方法了。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啊,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怎么能学得不枯燥?学得开阔视野,激发热情?在于为他们打开大门,领进真正的殿堂,书籍真的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当打开泰戈尔的散文,孩子们轻轻地柔柔地读起来,美的芽儿就在那颤颤的被感动的语调中孕育了。孩子们在惊奇、赞叹之后,就是审美,有了这个过程,就渐渐地进入了自我学习的状态、自主探究的领域。

当我们整个社会的读书率不断下降,引起忧虑的时候,李老师让家长们充分地关注和参与到孩子的读书中来。一个家庭有了书香,一个家庭有了聚拢在一起读书、谈论的氛围,对孩子的教育而言多么重要,对于家庭的生活质量指数也是个提升。当家庭把对孩子的期望变成“土壤”,一切才能够水到渠成。这个,李老师通过家长的表述和孩子的变化看到了。

当德育变得难以把握,孩子们得到了好多的爱,也得到很多禁锢的时候,难题显得太多了。这个时候,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的思考再次进入李老师的视野。爱因斯坦的名言震撼心灵:他说,当一个人把老师教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素质。孩子离开学校的时候,一张张的考卷、一页页的教材后面沉淀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果实吗?太少了,太得不偿失了。那只是真正的文明较少的一个部分,不完整而且不够丰盈,对于人格的奠基与建设似乎也远远不够。李老师想,只能是“打开阅读,进入殿堂”。

当孩子们在校园读书节时,高声而真情地喊道:书声朗朗,健康成长:书声朗朗,快乐向上!李老师感到很欣慰,很快乐!

而这读书的浪花所激起的涟漪,深入得很远……

家庭,洋溢着书香

新教育实验者朱永新认为,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因为人的智慧、思想没有办法从父母那里通过基因来拷贝、遗传。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朱永新认为,人类能够超越其他动物的地方,就是因为人类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的世界是离不开阅读的。朱永新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建设离不开阅读。“如果没有共同的神话和历史,没有共同的英雄和传说,没有共同的精灵与天使,没有共同的图画和音乐,没有共同的诗歌和小说,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标准和对于未来的共同愿景,也就没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基础,我们的社会就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朱永新认为,新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阅读;不但要鼓励学生、教师、家长阅读,还要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这样,教师、家长才能走进孩子的世界,与孩子更好地交流。朱永新还呼吁孩子们远离电视和网络,坚持以“晨诵、午读、暮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

那么,家长是如何看待读名著的呢?

一个家长这样写道:

读经典名著,打精神底子

对于我国的四大名著,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西游记》是我们民族的童年,富于幻想,海阔天空,有嬉戏,有历险,有叛逆;《水浒传》是青年,行走江湖,称兄道弟,侠肝义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三国演义》是苍凉辽阔的中年,其哲学归宿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功城略地,天下文章,尽显忠奸善恶。《红楼梦》是老年,色空,人生之定数。这些名著,还有《诗经》、《史记》等等,是中华民族血液和灵魂中特有的基因,而我们和孩子都生活在这条文化长河的下游。

所以我们非常高兴李老师指导孩子们走进名著,走向民族璀璨的文化长河。我甚至想找到当年听的三国、水浒的评述带子,让孩子先听听,感觉一下语言的节奏、人物的形象,体味一下文言文的语感,将来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魅力。遗憾的是,我的孩子会背的唐诗和宋词太少了,我本人非常喜欢,在今年春节的时候,我还手捧唐诗,为其中那古典的明亮和婉约折服呢!

可喜的是,孩子在复述《西游记》时,精神和心理有了很大的深入,这就是名著的功力,也是浅阅读无法达到的境界。

谢谢老师带着孩子们翻开了这意义深远的篇章。

另一个家长这样描述:

晚饭后,戚琳就用她稚嫩的声音给我们讲《三国演义》里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当她用声音塑造起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时,我们也真实地感受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看到了刀光剑影,听到了战马嘶鸣。当今社会各种信息从各种渠道不断涌入,家庭成员的交流趋于淡化,而读书这种形式,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使家庭充满和谐欢乐……

孩子,开始了思考

美国马萨诸塞州亨廷顿的盖特威区中学,于1978年在全校确定了持续默读时间,每周一和周五早晨,长度是25分钟。在这个期间,整个学校(包括校长、行政人员、老师,当然还有学生)都必须把“工作”放在一边,所有人都得拿起什么读一读,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的读物。“我们制定这个计划,是想让孩子们看看阅读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校长詹姆斯·鲁特介绍说,“现在它变成了学校最受欢迎的活动,每个星期大家都在盼着这个时间的到来。”每个周一和周五上午10点半,在整个盖特威区中学里只会听到一种声音,就是翻书页的声音——是非常渴望的翻书声,而不是原来那种不情愿的翻书声。这很值得我们借鉴。

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学期只有30篇左右的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时候,读书走入孩子的生活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位叫梦格的同学读了《过有理想的生活》后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并非过着有理想的生活。

现在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理想的状态?但是有理想的生活并不难达到,只需要你每天为自己的理想而活,有所追求,不会懈怠。

她的爸爸写道:如果你不能过理想的生活,那么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有所期待,不会苟且,于平常中有一层源于内在的光辉。

写作,成为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讲到:如果一个人没有在童年体验过面对书籍进行深思的激动人心的欢乐,那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教育。而创作活动对于建立一个完善的儿童集体有重要意义。从读书中体验到的情感和认识,很快就能够转化为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认知,内化为他们的表达。当这个愿望有了触发的因子,写作就不再是教学意义上的临摹和架构,而是内在的需要了。

六年级(3)班的学生建立了自己的读书角,每个孩子把自己的书籍捐出一两本,就有了一个大家共享的乐园,没过几天,一个有模有样的借阅制度和登记本就亮相了,书籍的生命在传递中彰显。这样的读书很自然就带动了交流。小刘畅写了武侠,吉利亚就把班级里的故事变成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幼稚版《我们班的那些事儿》,谁创造了班级的“历史记录”,大家都关心,而对同样的“突发事件”,还有人竞争着“自己的写法和看法”登上记录。一时间,小脑袋瓜里有了琢磨的东西,而笔下面的人和事也丰富和热闹起来了。

再返回来学习课文,就真的有了“不过是例子”的认识,这是有了泛读之后的整体意识后,才有的认识;再写课本上要求的作文,大家不再千篇一律,而是有了“源头活水”,各有个性的认识和表达。李老师不时地与初中的同行交流,人家告诉她,小学的阅读最多才占半块版,而到了初一,马上就是两版、三版,大多数孩子很难适应。李老师笑了,如果有了一个厚实的阅读量和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对中学的适应,也不仅会是适应阅读题那么简单,而是更多,更好!

猜你喜欢

朱永新李老师理想
剪掉重复多余的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卖关子,真有趣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话重要,放前面
该得奖的李老师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舍不得您,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