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绪,有时也需控制
2009-03-03
环球时报 2009-03-03
海 纳
佳士得拍卖兽首让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感到愤慨。回顾整个过程,显然,某些法国人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获取经济收益,更有着很强的政治企图。正如一位善良的法国人对笔者说,这是“报复”,针对的是去年底中国人民对萨科齐见达赖表示的愤慨,还有因火炬传递引发的反法情绪。
这一招很“阴”,抓住了中国人的爱国热情、对历史的悲情以及不断复苏的大国自信,反“将”一“军”。不过也好,一桩文物事件让我们看穿了某些西方人的伎俩,也足以让我们今后变得更冷静一些。在这次短兵相接的“国际博弈”中,我们虽然未能阻止拍卖,但赢得了世人对过去历史的关注,更赢得了未来无数次博弈的宝贵经验。
这笔经验就在于,在表达对外合理诉求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理智”,即“理性+智慧”,需要精心“计算”。事实上,兽首并不贵,贵就贵在13亿人的情结。如果我们对之真的冷眼视之,或许法国人的吆喝声就不会抬得那么高,文物价值并不出众的兽首拍卖可能也就不一定会惹人关注。这绝不是否认我们振臂抗议的合理性,而是在为未来不再暴露中国人的软肋而痛定思痛。要知道,现在那些对中国不友好的西方人,已经知道中国人的“软肋”了。在他们看来,中国人越在乎的,他们就越要惹事,就越要拿捏中国人。一年前,某些政客号召“抵制奥运会开幕式”,就是出于这样的逻辑。
更重要的是,如果13亿人对某事表达的爱国心太急切就是一件新闻大事件。某些西方人就可以拿此大做文章。一些政客屡次对华大放厥词,就是想惹怒中国,以此换取关注度。
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摩擦还会增多,表达中国的情绪,当然是必须的。但是,要让这样的表达既传达出中国人的关切,又不至于被人利用,却是一门大学问。▲(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