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打出手”会事与愿违
2009-03-02魏亮
魏 亮
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以色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讲更强大了,但以色列更安全了吗?
2008年12月27日,是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数十年来遭遇的最血腥的一天。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的军事行动,一天之内就导致2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近千人受伤。这是以色列自1967年“六日战争”后对加沙地带发动的最为猛烈的军事打击。
大动干戈所为何来
12月27日这一天是犹太人的“安息日”,是什么让以色列政府在这个传统的“不动烟火、完全休息”的日子对加沙地带大动干戈呢?从直接原因看,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接连不断的火箭弹袭击是引发以色列军事行动的导火索。大约此前一周的12月18日,以色列与哈马斯为期六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随即宣布停火协议完结,不再续订。从12月19日至26日约一周时间里,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向以色列南部地区发射了上百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并造成少量以色列平民伤亡,12月27日上午以色列正是以此为由开始其在加沙地带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在军事行动开始后,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声称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目的有三:其一是要沉重打击哈马斯,其二是要彻底改变加沙地带的局势,其三是要彻底消除来自加沙地带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弹袭击。但从以色列对此次军事行动的充分准备和规模以及选择动手的时机来看,以色列政府显然另有所图,笔者认为有三。
首先,以色列要在加沙地带“清理门户”。哈马斯于2007年6月把法塔赫从加沙地带赶走后完全掌控了加沙。在以色列政府看来,在哈马斯控制加沙的一年多里,加沙地带越来越变成了“火药库”和“兵营”,以色列南部与加沙临近地区面临的威胁越来越严峻。于是有报道说,以色列军方早在半年多前(即以色列与哈马斯停火前后)就已经制订了军事打击加沙地带的计划,而这一计划在停火协议到期当天由现任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巴拉克拍板通过并通知了前进党新任党魁、外交部长利夫尼,具体军事行动只待选择时机进行。而加沙武装分子在停火结束后的火箭袭击正好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口实。军事行动开始后24小时内半数以上的哈马斯基础设施(包括警察站、训练基地、政府部门大楼和弹药储存点等)均遭毁灭性打击,凸显此次行动经过充分准备。而从军事行动的空前规模和闪电式打击给哈马斯造成的巨大损失,也可看出以色列“清理门户”的决心。
其次,与以色列国内局势和即将举行的大选密切相关。目前,以色列正处于一个政治上的非常时期,2009年2月份将提前举行大选。历史的经验表明,每当这个时刻安全问题都是异常敏感的问题,每一个政党领导人都要竭力表现自己强硬的一面。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情形,比较典型的是1996年2月份那次因前总理拉宾突然遇刺身亡而提前举行的大选。政治力量严重分散是以色列政局的显著特征,而“温和不见得有好结果,动武才是双赢”是以色列的政治信条。此次军事行动前,反对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前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民意支持率明显领先于联合执政的前进党领导人利夫尼和工党领导人前总理巴拉克。因此,为争取民心、显示自己保家卫国的能力和强硬立场,在军事上早已有充分准备的背景下,以色列联合政府抓住大选投票前的宝贵时机发动了对加沙的大规模空袭。
再次,与美国政府即将更迭也有关联。2009年1月20日,奥巴马将取代布什入主白宫。在奥巴马即将就职前的20多天,以色列对加沙发动大规模的空袭,显然是要做给这位新的美国总统看的。奥巴马以“变革”口号和形象蠃得大选,其中东政策的调整似不可避免。他公开表示将与伊朗进行直接谈判和“不拿恐怖主义标签到处贴”,早已让以色列不安。而更让以色列“闹心”的是,2008年7月他同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举行会谈时表示,如果他当选总统,他将“分秒必争”解决以、巴问题,并称自己将成为以、巴实现和平过程中的“建设性伙伴”。以色列在美国这位新总统即将就任前的“关键时刻”发动这场军事行动,不仅容易得到美国现任政府的认可,也可对即将上任的奥巴马上一堂“深刻的形势教育课”。
以暴制暴又埋下仇恨的种子
虽然以军的军事行动在一周内迅速取得赫赫战果(包括接连炸死哈马斯高级军事领导人),以色列现任联合政府的支持率显著回升,特别是实际负责谋划和实施这次军事行动的国防部长巴拉克更是出足风头,但没有任何人敢说目前出现的这种短暂局面在2月份大选投票前不会出现逆转。
北京时间1月4日,屯集在加沙边界外的近万名以军精兵和成群的坦克开始“进入”加沙,掀开了地面战的序幕。目前的军事行动还在进行中。以色列的地面战可谓冒险,稍有不慎即可能招致2006年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时“失败”的尴尬结果。以色列政府发动的这场打击行动还让人联想起1996年初以军对黎巴嫩的军事行动。那次军事行动和眼下的情形非常相似。1995年11月4日拉宾遇刺后,现任总统佩雷斯领导的工党政府利用有利局面宣布提前大选,但在第二年2月大选投票前黎巴嫩真主党发动了挑衅,为改变“软弱形象”和确保大选胜利,佩雷斯领导的看守政府立即对黎巴嫩发动了代号为“愤怒的葡萄”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虽在初期也曾赢得“民众好评”,但最终在大选中以0.5%的微弱劣势败给当时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
而且,历史已经一再表明,以暴制暴无异于火上加薪,不仅无助于停止冲突,反而会埋下更多的仇恨种子。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去世以来,巴以间不断上演“报复——反报复”这种恶性循环的悲剧。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以色列的军事力量相对来讲更强大了,但以色列更安全了吗?显然没有。2006年以巴冲突时,黎巴嫩真主党把导弹打到了以色列北部重镇海法,甚至一度威胁特拉维夫,两大城市的居民破天荒地离开居住地躲避。再看眼下,哈马斯历史性地第一次把火箭弹打到了加沙北部外42公里的以色列城市贝尔谢特,靠近加沙地带的以色列居民惶惶不可终日。目前,巴以和平进程又到了一个微妙的时刻,依然在以暴制暴这种“小儿科式”的怪圈中打转儿。
仍要以谈判和妥协收场
1月6日,加沙“前线”传来了以军炮火击中了联合国机构在加沙的学校、导致45名平民和儿童死亡的消息,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深表震惊”的同时,国际社会明显加快了调停的步伐,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也首次表示愿意“尽快停火”。以色列很想推翻哈马斯在加沙的统治,但是做不到,因此结局还是脱不了俗套,即不论战火烧得多旺,最终都仍然要以谈判和妥协来收场。既然是妥协,双方自然要互有所得,哈马斯停止发射火箭和以色列开放加沙边境就成为停火协议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以军的空袭已经越来越没有目标了(该摧毁的几乎都摧毁了),地面部队也已经进去几天了,现在得不到的,再打十天二十天也一样得不到。因此可以预见,用不了多久以色列就该收手停火了。至此,人们是不是应该冷静地思考思考不再重复如此事与愿违的恶性循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