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站在奥运光环下
2009-03-02张炜
张 炜
2008年12月5日是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这一天距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残奥会结束有3个月了。而正是在这一天,在浩瀚的星空中一颗编号为18639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奥运志愿者号”。这一事件的发生,足以证明奥运志愿者被所有人认知了,也肯定了其所存在的意义。
长期以来,奥运会志愿者都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是指所有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劳动、技术和时间的人。现代奥运会的历史同样是一部奥运会志愿服务的发展史,而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将这次志愿服务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同时这场盛会让更多中国人了解了志愿者。
2008年8月8日晚8时的时候,全世界人民通过卫星收看了北京鸟巢内那场盛大的演出,同时也看到了那些热情服务的志愿者。但是这只是数百万志愿者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志愿者身在场外。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刘剑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称:奥运会、残奥会期间,有10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名城市志愿者、100万名社会志愿者、20万名拉拉队志愿者共约170万名志愿者,在赛场内外参与志愿服务。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闭幕式上致辞。他说,这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16个光辉的日子将在我们心中永远珍藏。罗格的一句“无与伦比”的赞誉,给北京奥运会画 上一个圆圆的句号。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财富很多,除了物质层面上的“水立方”、“鸟巢”等,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奥运会中众多的志愿者及他们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正是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使得北京奥运会的种种光辉留在了世界人们的记忆之中;也正是由于他们出色的表现,在闭幕式上,他们也获得了无上的荣耀。
奥运会期间,媒体报道称: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志愿者随处可见。只要你遇到困难,只要你提出,有时哪怕不用你提出,他们就会脸带微笑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他们会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也许他们个人解决不了,可他们有强大的后盾力量。当所有的志愿者汇集起来时,恐怕还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令人感动的志愿者精神也同时发挥了作用,如同酿酒一样,这种芳香的味道感染了其他人。一个由200多辆私家车组成的车队,在奥运会开幕以来,每晚都活跃在场馆周边,专门负责送奥运志愿者回家。这一事件足以证明:奥运会志愿者是联系社会和奥运会的桥梁,增加了和谐社会的亲和度与凝聚力。志愿者行动促进了社会和谐与进步。青年志愿者行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缓解由于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对于补救或预防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和恶化,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志愿者行动不仅直接提供社会服务,也是国家、政府与民众相互沟通的桥梁。
2008年9月18日上午,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志愿者广场上迎来了一次意义深刻的活动,志愿者广场主题雕塑揭幕仪式在此举行,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刘淇,为仪式揭幕。
这次看似平常的活动,其实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因为这次仪式标志着北京奥运会的志愿工作转入成果保留转化阶段。团北京市委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奥运志愿者工作的成果保留转化工作时表示,将从三个方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促进首都和谐社会建设,力争在三年内使全市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员达到总人口的30%,努力使广大志愿者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和20万拉拉队志愿者在各类服务领域累计服务超过2亿小时,为服务对象提供了高水平的志愿服务,确保了奥运会赛事和城市的正常运行,形成和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和实践成果。
当我们回顾奥运盛会的时候,不难发现,志愿者行动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通过志愿活动,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能为社会做贡献。可以说,志愿者的行动构筑了社会信任,有效地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安定、和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志愿者组织、机制是一个和谐社会组织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内在缺陷的重要补充。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通过奥运全面发展和健全志愿者组织和行动,大力建设非政府组织活动和非营利社会团体机制,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教育的优秀成果,建立与世界各国接轨的志愿者组织与行动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根本的长远的意义。
无论是主题雕塑还是行星命名,都说明官方对于志愿者及志愿行为的认可,志愿者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得到了有效提升。相信,当2008年与我们挥别的时候,奥运会留给我们的,除了欢乐的记忆以外,就是人人可志愿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成为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将激励更多人投身到公益慈善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