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化奇迹:水书
2009-03-02余未人
余未人
水族人口只有40万,它却是全国17个有文字的民族之一。水书是供祭祀用的古老的、包含了许多象形文字的活态文字。水书只有800多个字符,它只在本民族的很少数男性中传承,并未在日常生活中通用。现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还有500多名懂得水书的水书先生。水书与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两种活着的象形文字。水书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文化奇迹。
水族自称为“虽”(音)。水族先民是从河南濉水(古地名)一带因战乱而迁徙到南方来的。最有力的证据,是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陶器上24个符号,经荔波县几十位水书先生辨认,有13个符号与水书相同。这足以说明水族在夏商时期是与汉民族共存于中原大地、有共同文化根脉的民族。水族语言有些与古汉语发音相似语音,比如筷子的水语发音是“箸”;古称新年首月为端月,端月首日为端日,水语至今把过水族新年称为过“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岑家梧先生在《水书与水家来源》中道:“水家古文字创制之时代极为古远,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并与甲骨文、金文有渊源关系。”
2004年金秋,我行走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拉旦村1组。古树掩映下,拉旦河从寨子跟前徐徐流过,石板小路被人踩马踏而磨得光滑圆润,水家木楼被岁月浸染成一片灰褐,让人感受到这并非寻常村落,而是一处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浓郁文化情怀的地方。
村主任石国张是一位懂得水书的水族中年汉子,他在而立之年才开始学习水书。“为什么要等到30岁,而不是20岁、10岁或更小的年岁就学水书?”他说:“年轻的时候不想学,成家以后才学它。现在我们村最年轻的水书传人,也是学校毕业了才开始学的。我们这一代人,寨上有三四个会水书;比我年轻的,只有两个人会。”
村主任说出了拉旦村成年人才学水书的现象,但对我的问题有些答非所问。村主任的师父、76岁的老人石映德为我解惑:“我40多岁那年,我们寨上7天死了两个男人,要为丧家测算办事的日子,我就跟石明清大伯开始学水书了。当年我只教了村主任一个徒弟。”
问题的答案渐渐明晰。因为水书如今是用在婚丧、建房这样的大事上,孩子就算学会了,也全无用武之地;人要活到一定的年岁才能取得社会公信力,才能在礼仪场合“办事”。
水书的传承困难重重,让人不无忧心。首先是现在年轻人出外打工谋生,没空学、不愿学,从小学习水书的很少。其二,水书是一种积淀深厚的相当难学的文化。水书不仅是800个象形文字,它包括丧葬、嫁娶、营造等卷种,内容涵盖天象、历法、天干、地支、八卦、时令节气等。水书没有统一的刻版,是靠手写体传习。不同的手写本有不同的字体,古体、今体、异体皆有。好些老人当年学水书,是把它写在手上,犁田的时候边看边记;不是有心人,很难坚持学好。其三,水书是由水书先生进行传授,情况不容乐观。据专家考察评估,水书抄本上记载的水族文化只占30-40%,其余均为口传文化。水准高的水书先生,每人都是一座活态博物馆。他们大多年事已高,一位水书先生离世,就是一个重大损失。水书先生去世后,如家族内无继承人,家人会将水书抄本焚烧或陪葬。其四,水书自身的传承机制也对传承水书有诸多限制。教授水书基本上是无偿的。拉旦村拜师是一次性的送36元钱和几升米,师父就要甘于奉献长年教授徒弟。石国张说:“在我们这里,水书既不能传给外人,又不能传给自己的崽而是在家族当中传承。我传给叔叔20多岁的崽,我的崽25岁了,是跟我的师父学,才学了一年。我们一家人只能有个把人学,要是一家个个都学,怕家里以后的子孙不发达哩!”
2006年水书民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在水书的抢救和保护上,陆续传来佳讯:一项重大成果面世——《中国水书》已正式出版,该书对三都、荔波等地的水书进行了全方位的抢救和整理,收入了1453册水书;该书参考手抄本成书年代、抄本尺寸、色彩品相等编目,让原件重现,解决了水书研究者阅读原件的问题。《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文化保护条例》已于2008年10月1日生效。水书已经进入了水族地区许多学校的课堂,又开始呈现复苏之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