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皮尔·卡丹比拿诺奖难
2009-02-27
郭之纯
“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中客车飞机”,几年来这个算式不断被引用,以引证中国经济结构中高科技产业不足、制造业处于低端等诸多问题。每当看到这个算式,就不免有这么一种假想:如果8亿件衬衫都有一个类似皮尔·卡丹的品牌,又将换来多少架飞机?中国所出口的许多日用产品令人痛惜的廉价,大多是因为中国太过缺乏皮尔·卡丹那样的时尚人物,为产品注入当下最为无本万利的附加值———时尚。
时尚是一种风格,一种潮流,但具体到产品本身,它往往是属于某些特定大师、特定公司的符号和标签。在生活品位成为重要追求的年代,时尚元素已经超越实用性或所谓的性价比概念,成为某些日用品最大的附加值和最有效的卖点。可以说,有了时尚的包装,白菜卖到鲍鱼价,一点也不稀奇。由此,善于打造时尚,并利用时尚营销产品的大师,往往成为这个时代的真正明星。
那么,为什么中国出现不了像皮尔·卡丹那样的时尚领军人物,将中国的“白菜”到国际上去卖到鲍鱼价呢?
首先必须说,即便在法国,皮尔·卡丹也算得上一个奇迹。有人说,在近代法兰西文明中有四个名词的知名度最高:埃菲尔铁塔、戴高乐总统、卡丹服装和马克西姆餐厅。作为皮尔·卡丹公司的创始人和马克西姆餐厅的老板,皮尔·卡丹一人便占了两项:服装和餐厅。这源于皮尔·卡丹的艺术天分和商业天才,也源于他对制造和传播“美”的努力。他对时尚业最大的贡献,是“让高雅大众化”。可以说,这句口号已经和正在改变越来越多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
但即便如此,法国出现皮尔·卡丹却并非完全是运气使然;而中国难以出现类似人物,也确乎有着非常客观的因素。其一是传统和普遍生活观念的影响。皮尔·卡丹能成为时尚大师,既因为二战过后人们的特殊心理,比如对生活要进行补偿,对胜利要进行庆贺,更因为巴黎的文化氛围和浪漫传统。彼时,虽然贵族已没落,然而贵族文化在巴黎、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还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贵族们讲究生活细节、追求仪表风度的习惯,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在这样的时候,皮尔·卡丹应运而生,迅速走红。反观中国人的传统消费观念,很长时期内,俭约朴素和内敛被视为最大的美德,“乘肥马,衣轻裘”被视为浪荡子的表现,“奇装异服”更是被许多人视若丑闻,换言之,即便中国曾经有无数的流行,但那些流行并非时下意义的“时尚”。
其二是受限于消费能力。不难发现,真正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时尚大师及奢侈产品,基本上出自老牌的殖民国家。殖民掠夺和提前进入工业时代的历史,为老牌帝国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财富使其社会形成了一定的消费传统和消费能力。于时尚产业的发展而言,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现实条件,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样的条件显然还很欠缺。
从目前情况看,要想在中国出现皮尔·卡丹那样的时尚领军人物,也许比出现一个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还要难些———毕竟,后者有时只需要一个天才的人物或精英团队即可,然而前者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财丰,四事皆备之后再有创意不断的天才,成就时尚大师方有可能。这就好比中国现在已经可以造出“神七”,但要想出现一个像路易·威登那样能将塑料包卖到天价的企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本文作者为河北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