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想漳台农业特区

2009-02-27林惠娟黄佳生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9年7期
关键词:台资漳州农业

林惠娟 黄佳生

漳州作为台湾同胞的重要祖籍地,对台农业合作源远流长。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如何先行一步,主动融入两岸大农业的格局,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发挥好“五缘”优势,更要学习借鉴经济特区的做法,先行先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合作之路,为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提供新思路新经验,为打造海峡两岸经济增长极作贡献。

但所有的经济特区都是工业和依托工业出口的加工贸易区类型,还没有一个农业经济特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涉及到台湾方面的高新技术和生物核心工程,政治敏感性强,如何在保证两岸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更好地处理类似的问题和由此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需要我们拓宽视野,将工业经济领域的特区建设经验应用到农业经济领域,以漳州这块对台前沿阵地为“试验田”,进行先行先试,探索机制更灵活、运作更协调、政策更优惠、业者更实惠的“农业特区”模式,为海峡两岸农业协作提供经验。

漳台农业合作特区优势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祖籍地,与台湾有着特殊的“五缘”关系,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全国最早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全国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设区市,在引进台湾先进的农产品良种、加工技术、工艺、管理经验、资金和农产品销售渠道等对台农业合作方面,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漳州正努力打造成台商投资农业的密集区、台湾农业外移基地和台湾农业科技信息示范、辐射“窗口”。

漳台两地农业合作交流源远流长。早在明朝天启年间,被尊为“开台王”的漳州先民颜思齐就率众横跨台湾海峡,对台湾进行最早的大规模有组织的拓垦、农耕和渔猎。清朝时期,“阿里山之神”吴凤也率众移居台湾。他们先后把水稻、茶叶、甘蔗等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带到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开发特别是传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尽管漳州与台湾一水阻隔,但两地民间往来特别是农业的交流却从未间断。

1981年,台商张诏光先生以港资名义在漳州诏安县创办“诏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为全省第一家有注册登记的台资农业企业。到90年代后期,漳台农业合作由种植业、养殖业向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发展。

漳州对台农业合作美名远扬。1997年7月,漳州被国务院台办、农业部和原国家外经贸部联合批准为全国首批2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一。1999年元月由漳州市政府承办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是祖国大陆首次冠以“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经贸活动,现已成功举办十届,并由区域性的花事盛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以花卉为主的经贸活动,成为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2006年4月,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准设立的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是祖国大陆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作为促进两岸交流合作的15项政策措施之一。目前,已有66家台资农业企业和3个台湾农民个体工商户到创业园投资兴业,总投资超1亿美元,逐渐成为台湾农民创业、农业科技孵化、两岸农民感情交流的平台和吸收台湾农业外移、两岸农业合作政策试验基地。这3个平台,含金量高,体现了国家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对漳台两地农业合作的重视和厚爱。

目前,漳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出口强劲。漳台两地农业自然条件的趋同性和资源的互补性,吸引许多台商前来创办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供应链和产业链方面基本形成。如龙海市角美农产品加工合作区,引进一批台资食品加工企业后,又相继引进了统一马口铁、福贞制罐、日茂塑料等与食品加工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合作区内形成食品产业“一小时经济圈”,产生了良好的产业聚集效应。漳州在食品加工工艺已达当今世界先进水平,并被国家检验检疫局确定为出口农产品重点扶持基地。据统计,2007年全市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出口货值达11.18亿美元,罐头、熟肉制品、水产品、果蔬制品、保鲜蔬菜、保鲜水果、花卉苗木、木制家具等8个品种出口量位居全省同类产品首位,仅蘑菇罐头,一年的出口量就15万吨,约占全国的81%。速冻毛豆、美国菠菜等一些品种成为日本市场开盘报价的标准。

漳台农业合作困局

尽管漳州在建设农业经济特区上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宝贵的农业现代化经验,但在当前形势下其中仍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需要加以弥补和解决。

一是引资优势逐渐弱化。一些内陆地区采取超常规的招商方式,以更优惠的政策、更便捷的招商引资服务,加上漳州受经济腹地狭窄及市场辐射能力弱、产业结构特别是高科技行业不配套等因素影响,使台资“北上西进”步伐加快,投资重心开始转向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二是产业对接后劲乏力。实验区建设等载体建设在基础设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等配套还不完善,配套资金筹措比较困难,加上一些项目资金难于一次到位,导致在承接台湾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农业产业方面,显得后劲乏力。三是资源约束日益凸显。漳州人多地少,农业用地地价普遍高于周边地区。一些需要较大面积的台资农业项目,因土地流转难度大和赔青成本高而搁置。近年来又出现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的现象,加上电力部门将依靠现代物质装备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生产企业用电费用纳入工业用电,增加企业的负担,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热情。四是农产品通关政策滞后。企业从台湾良种引进,需上报到农业部审批,存在手续繁琐且审批时间过长等问题。而国家林业部门采用80年代制定的《濒危物种管理条例》既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国际惯例,甚至造成相关企业不敢接单。此外,用于农业企业生产的技术、设备、原料等,也存在进口审批手续繁琐等问题。五是金融支持尚未破题。因台商多采用自带资金来大陆投资,为扩大生产在向金融机构贷款时,按政策规定台资农业企业除办公、仓储所需的固定资产有产权外,其他设施无法作为抵押物办理抵押贷款,导致台资农业企业陷于两难境地,有些企业也因此向外转移。六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受灾救助体系尚不完善,保险公司不愿涉足农业保险项目,企业因受灾而损失惨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整体滞后,一些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台资农业企业,既要自己搞生产,又要自己找销路、打市场,无形中增加了许多成本。七是台湾方面政策限制。尽管目前台湾当局放宽了对农业方面的限制,但农业技术仍限制移往大陆,在这种思维与政策支配下,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受到很大限制。

建立漳台农业合作特区构想

破除合作壁垒,两岸政策的选择是关键。漳州独特的对台优势,是其他地区无可替代的。笔者认为,应在漳州建立国家级“漳台农业合作特区”,探索机制更灵活、运作更协调、政策更优惠、业者更实惠的“特区”运作模式,为两岸农业合作、吸引台湾农民前来大陆投资兴业提供样板作用。

简化良种引进审批手续。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将台湾农业良种引进审批权下放到福建省,或在福建省实行特派员制度,放宽区内实验性和商品性良种引进的审批数量限制,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建议国家林业局重新修订、补充和完善《濒危物种管理条例》,放宽对一些已可人工培植产品的设置权限,如蝴蝶兰、仙人球类等,并在口岸办管理上与国际接轨,提高良种引进效率。

加大实验区建设项目扶持力度。将闽台农业合作五大体系建设项目(良种引进繁育体系、动植物预警报和检疫检测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农业产业合作体系和农业科技与信息网络体系)列入国家发改委、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的农业发展规划,并将“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列为个案给予扶持,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发展基金,在4万亿刺激内需总盘子中给予解决,逐年下达建设项目任务和配套资金。

放宽对台商投资农业的审批权限。将台商投资农业项目审批制改为登记制。放宽台商到漳州兴办农业领域的商业、外贸、旅游、中介服务、合作办学等限制, 允许台湾农民以自然人身份前来大陆投资农业,允许投资农产品仓储、运输以及水利、水电、围恳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由福建省审批,报国家部、委备案。改变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办法,放宽对农业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限制,产品出口配额由划拔制改为竞标制。

放宽土地管理政策。建议国土管理部门等有关部委在漳州开展全国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对涉台投资农业项目的用地与工业用地区分开来,降低农业用地价格,增强对台商投资农业的吸引力;对农业特区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台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和以完善产业链及其配套为目的的台资农业项目,可以考虑适当减免土地租金,吸引产业链中高附加值项目落户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完善与发展。

给予用电优惠政策。建议国家电力主管部门,通过扶持法案,对农业特区内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农业企业,在设施农业、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用电方面,取消工业用电收费,按农业用电标准收费,以鼓励台商高科技农业产业移植的积极性。

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建议中央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设立“闽台现代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特区内台资农业的融资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进出口银行和有关金融机构等扶持台资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资金,优先向台资农业企业倾斜,优先办理融资业务,允许企业以厂房、机器设备、地面的农作物或畜牧、水产养殖物、以及土地承包使用权等作为抵押物,经评估后可以作为抵押办理贷款手续;允许闽台金融机构共同设立“福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建议国家财政部门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补贴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允许台资在漳建立农业保险机构,提供农业保险业务。

实行两岸农产品互认机制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率先在漳州开展两岸检验检疫合作和两岸农产品互认体系,推动食品安全工作全面开展。率先出台《闽台农业种质资源及其知识产权保护条例》,规定两岸良种引进的合理保护期限,保障两岸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权益。

建立海峡两岸农业良种研发中心。在农业特区内规划闽台农业高科技研发中心,建立闽台热带、亚热带农业种质资源研发总部和海峡两岸农业良种中心、引种隔离区,安排专项经费,完善研发、中试、推广为一体的基地建设,缩短新品种引进与本土化进程。

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建议福建省出台比吸引归国人员更为优惠的人才引进条例,吸引台湾精英人才和海内外农业科技精英落户。并充分给予引进人才国民待遇,包括选举权、知情权、医疗服务、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平等待遇,用事业留人、亲情留人、待遇留人,使一大批高素质的台湾农民成为漳州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台资漳州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南康漳州龙
台资企业涌入大陆上市
福建漳州面煎粿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联新:台资的连锁梦
打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