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新思维
2009-02-26姚延敏
姚延敏
1月11日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国家质检总局局长王勇强调,要把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作为200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抓好落实。
防患未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王勇局长指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的风险监测,加快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是认真总结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质量安全事件和特种设备管理的经验教训,针对滥用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农兽药、违规使用特种设备等多发违法违规行为而提出的。
2008年,我国大事多,急事和难事也不少。2008年8月8日晚8点,当千人击缶而歌的壮观场面拉开北京奥运大幕时,北京市质监局局长赵长山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一半,首都质监系统的奥运服务保障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虽然紧张,但赵长山充满信心,为这一刻的到来,北京质监系统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其中开展风险评估和建立预警机制功不可没。
“就拿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来讲,我们开展了风险评估,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制定出特种设备奥运核心区、外围保障区、社会面3个保障层次,安全保障3个目标、安全检查3个阶段、应急救援3个层面的工作方案。食品安全保障也分为重点和非重点控制地区,并将重点控制区域细分为A、B、C3类,将小作坊划分4类情况,实施分类监管。”赵长山在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分享奥运特种设备安全保障经验时特别强调了建立电梯安全隐患整改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北京市专门制订了《电梯安全隐患预警工作程序》和《电梯安全隐患评价规则》,从而建立了全市电梯的安全技术评价、预警分析长效机制。“奥运服务保障工作给质监系统留下一笔宝贵财富,我们一直在总结经验和成果,希望将好经验、好做法常态化、标准化,形成长效机制。”赵长山说。
“三鹿事件”的发生,让2008年中国质检工作显得格外不寻常、不平凡。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宋振华是此次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的新面孔。由于他就任河北省质监局局长与“三鹿事件”的处置密切相关,这位河北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在各种场合的发言都很低调,但在此次会议的分组讨论中却显得很积极。在担任河北省政府副秘书长期间,他已分管市场监督方面的工作,在三鹿事件发生后,一直参与事件处理。“一个拥有150亿资产的行业龙头企业,一夜之间说倒就倒,的确有许多教训需要汲取。” 宋振华的话像是在抛砖引玉。
就此问题与会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认为,质检工作的确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针对掺杂使假、偷工减料、无标生产、计量欺诈等多发的违法违规行为,质检部门日常抽查监测能够最大程度地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从而大大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督促包括食品类企业在内的广大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严把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检验关,严格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形成企业生产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记录。
对已监测到的质量安全风险和获取的违法违规线索、行业“潜规则”,从总局到基层局都要及时进行风险研判,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以及重大的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提出处置建议。对系统性的质量安全风险,及时发出预警,形成一套卓有成效的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
同时,还需建立质量安全巡视制度、明察暗访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掌握质量安全违法线索和行业“潜规则”,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加快建立统一的风险预警平台。要把建设全系统统一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全面整合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质量安全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提高全系统的风险预警能力。
针对质量安全风险,王勇局长在此次会议上强调,要快速应对,妥善处置。特别是对已发出预警的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要根据风险的程度和范围迅速启动应急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缺陷产品,要坚决召回。全系统要加强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水平。要及时总结风险管理经验,完善监管制度,加快形成环环相扣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对此,广州市质监局局长梁嘉炽认为,质量风险的研判和预警需要与其他系统紧密配合,无缝链接才能真正的落到实处。他举例说,对于饮用掺有化学品三聚氰胺的奶制品会给儿童带来怎样的伤害,这一风险的研判就离不开卫生部门的支持。“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是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同样也离不开其他部门的支持和紧密配合。
强化监管: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把“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落到实处,除了事前的风险管理、事中的监管控制也显得格外重要。王勇局长透露,质检系统将强化对企业的监管,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人民群众放心购物。
2009年,质检系统将围绕国务院部署的“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并对农资、建材等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点产品开始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借家电下乡名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各地质监和检验检疫部门即将开展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是在《食品安全法》即将颁布实施背景下展开的。
对此,王勇局长指出,全系统要以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全力抓好“四查、四建、四落实”:查生产企业,督促建立全过程质量安全制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查重点产品,建立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落实风险防范责任;查重点行业和地区,建立重点区域治理整顿机制,推动地方政府落实领导责任;查自身监管工作,建立协调有序、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落实相应的监管责任。
与会的质检人明白,他们又将面对一场硬仗。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周忠诚坦言,食品分段监管,责任很大,人员不足,投入巨大,每送检一个奶样要走150公里以上,但经过努力监管的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青海省的乳品企业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许多企业的产品销售还实现了100%的增长。在多次的抽检中,青海省的乳品没有发现一例三聚氰胺。尝到甜头的青海省今年将继续推进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认真落实重点产品生产企业分类监管等项制度,监督生产企业落实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
江苏检验检疫局局长王伟更加关注政策研究的问题。他说,过去质监系统或多或少存在只知道怎么检验,不知道怎么监管;只知道怎么管产品,不知道怎么管企业。今年要在产品质量监管上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进一步健全完善监管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必须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进口敏感商品和大宗资源性产品及民用商品的检验监管,增强检验监管工作的有效性。
针对食品安全大检查发现的突出问题,王勇局长要求认真组织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集中整治。依法查处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过期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继续抓好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要针对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行业潜规则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落实对食品小作坊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管理制度。
当然,除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其他与民生相关的重点产品监管也不能放松。黑龙江省质监局局长张超武对其监管自选动作“春雷行动”很是自豪。“上查三代都是农民”是他的口头禅。在找好“监管”和“服务”的平衡点上,张超武颇有心得。两年来全省质监系统查处了一大批坑农害农违法案件;依法捣毁了一批制假售假黑窝点;查处了一批假劣农用物资;打击了一批利用计量器具克扣农民的违法行为;规范了一批经营者的行为。重拳出击不忘割舍利益,护农又惠农。他们落实“十项免费”惠农措施,兑现了五项承诺;广泛开展了农业标准化宣传工作,帮农民办了一批实事好事,两年减免各类检验和技术服务费1430万元。
严惩失信:建立“黑名单”制度
当前一些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唯利是图,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三鹿事件的发生,不是技术、设备和检验能力问题,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与道德诚信出了问题。只有严格执法,加大惩处力度,才能杜绝此类重大质量安全事件的重演。
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将充分利用企业质量信用评价结果,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信用分类管理,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在探索建立组织机构代码实名制的基础上,全面建立质量违法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严厉惩处失信行为。
据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山巍介绍,近年来,企业逃避检验检疫违法违规现象屡有发生。在2007年的产品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中,宁波口岸发生一起出境集装箱爆炸事件。经过深入调查,发现这是一起典型的以“目录”外商品的名义逃避检验检疫监管的严重违法案件。包括爆炸集装箱在内的34个集装箱中,有32个集装箱均不同程度存在伪报、虚报、瞒报、漏报现象。随后的调查显示,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企业比例高达74.6%,加强企业信用监管迫在眉睫。
上海检验检疫局局长徐金记则用反证法,证明建立“黑名单”制度是对守信企业最好的保护。据介绍,上海检验检疫局不断创新检验检疫管理新模式,试点开展出口企业“诚信监管”,对产品安全质量长期稳定、诚实守信、自律良好的企业及其产品作“合格推定”,最大幅度减少强制抽检批次,使诚信企业的产品能够以最快速度出口,有效减少检验环节的时间和成本,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据王勇局长透露,质检部门将加快建设检验检疫和质量诚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立统一的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规范的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发布机制。质量违法违规企业将被列入“黑名单”,受到严厉的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