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潮人文学刍论
2009-02-26翁奕波
翁奕波
摘要:语言是文学的工具,海外华文文学就是以其使用工具之文字国别来划分的。海外潮人文学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大家庭的一分子,在文字国别上,选取的也主要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文学”,但它与海外华人文学一样,并不排除用其他国别文字作为表达工具。从文化人类学的事业考察,海外潮人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注重的都是其海外华人这一创作主体,是具有中华文化传统和海外各国各地区文化特色的海外华人。而海外华文文学则不限制创作主体的人类文化种属。海外潮人文学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一部分,与海外华文文学一样,都是大中华文化圈里催生出来的文学。略为区别的是,它是由一种地域范畴的人文现象——潮人文化产生的,是中华大文化圈星的潮人文化催生出来的一种“类族群文学”。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海外潮人文学;潮人文化;
“类族群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09)6-0034-05
潮汕地区,虽然偏居祖国的南海一隅,但在中华文化璀璨的大花园中却有自己独具一格的区域文化。近现代以来,更由于大量移民海外,形成了“海内潮人一千万,海外潮人一千万”的人口现状与文化互动格局,潮汕地区的区域文化扩展为本土一国内一海外互动的潮人文化圈。因此,我们研究潮人文化,就要把这个文化圈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之中,不能仅仅看到本土的潮汕文化一隅。既要研究本土的潮人文化,也要研究散居于国内的潮人文化,更要研究海外的潮人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所研究的潮人文化才有可能是比较客观的,全面的,科学的。而对海外潮人文化的研究,海外潮人文学无疑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因此,研究海外潮人文学,对于潮人文化的研究,乃至于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都是不无意义的。
一、海外潮人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
所谓海外华文文学,赖伯疆先生认为:“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省、港澳地区以外的海外各国的华侨、华人、外国人士,以华文为表达工具,以反映华侨、华人和其他人在居住国的社会生活,或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文学作品。”陈贤茂教授也持基本相同的观点:“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文学作品,都称为海外华文文学。”前者比较具体,后者比较简洁,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我们也基本赞同这一观点。
语言是文学的工具,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海外华文文学就是以其使用工具之文字国别来划分的,是“在中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文学”。这里,有两点是十分明确的:第一、它是“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外”的文学,因而它不属于中国文学的范畴,它属于外国文学的范畴,陈国恩教授就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不能划归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二、它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的文学,只要在“中国以外”“用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海外华文文学,因而它又是国别身份不十分明确的外国文学,陈国恩教授于是又认为:“它悬置了文学的国别身份问题,仅仅强调其文化和文字载体的特点,就像我们讨论英国文学、法国文学时避开了相关的国家主体问题一样,避开了作家作品的国籍身份问题。”可见,海外华文文学“既非通常意义上的外国文学,又非通常意义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种具有独特身份和独特内容的文学。
所谓海外潮人文学,是指生活于“中国(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祖籍为广东潮汕地区的讲潮汕话或曾经会讲潮汕话的所谓潮人,“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但也不排除用其他国别文字作为表达工具而创作的文学。很显然,从其通常使用工具之文字国别来看,它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部分。从其创作主体上看,它也是华人,是海外华人中那一部分来自于祖籍广东潮汕地区的华人。这是海外潮人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共同之处。然而,它们之间也略有差异之处。其差异:一是海外潮人文学不排除用其他国别文字作为表达工具,而海外华文文学则只能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二是海外潮人文学标榜的是它的创作主体,规定了它的华人范畴之下的“潮人”的文化种属,突出的是它的人类文化学的意义,而海外华文文学则不限制创作主体的人类文化种属。
海外华文文学是在中国人向海外大规模移民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中国人向海外的移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中,就有关于秦始皇派方士徐市率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延年益寿药的记载。“据说徐福(按:疑为徐市之误)等人后来到了日本,就在日本住下来了。如果传说属实,那么,徐福率领的数千童男女,就是第一批移居海外的华人了。”是否可信,有待后人考证。而有史料记载的人数比较众多的移民,则始于唐代。“公元875年,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时,广东就有不少人前往苏门答腊谋生。”南宋末年,在元军铁蹄之下,南宋朝廷败亡南粤,“诸文武臣流寓海外,或仕占城,或媚交趾,或别流远国”。明代“万历六年(1578),林道乾(笔者按:广东潮州澄海人)率众由台湾逃至安南北大年,辟地耕种,并号当地为‘道乾港”。一方面是因为战乱频仍,迫使一些军人和老百姓逃亡海外,成为海外的中国移民;另一方面是随着中外通商贸易的发达,一些人出海经商,并由此而旅居或移居海外。大规模的海外移民,则是明清以后,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由于战乱以及天灾人祸等因素,闽粤沿海地区大批农民破产,不得不漂洋过海,出国谋生,也有部分是被殖民主义者诱骗胁迫充当“猪仔”——“契约华工”而漂洋过海、流亡天涯的,因而移居海外的中国人剧增。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960万人之多,而到了20世纪末,则已有三千多万人。移居海外各国的华侨华人,不仅带去了生产技术和经验,而且还带去了各自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同时,在与当地人民的文化交流中还逐渐地创立了各具特色的海外华文文学。
而在这三千多万海外移民中,来自粤东潮汕地区的移民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潮人总数近八百余万,居住在香港澳门的潮汕人也有百余万,两数相加,约千余万,这个数目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除开香港、澳门,至少有八百余万人,但一般都以一千万人为概数。其中泰国“一般以四百万作为近似数,……马来西亚潮人近五十万,占该国全部华人约12%。新加坡潮人也估计在五十万上下,占华人总数25%。在印尼居住的潮人约有七十万,占全印华人14%……”。可见,近千年来,潮汕地区的老百姓向海外移居的人数是相当多的,在海外华人的总数中是占有相当分量的。而潮人的移民,尤以近代为最。“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清朝开放大米贸易,从暹罗进口大米,主要区域为广东,使沿海地区外移人口激增。广东樟林港红头船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成为移民出口口岸一…一直至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8
月,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废除‘华侨海禁,允许自由出入。因此,福建、潮汕沿海地带,尤以潮汕为主的移民,涌现出高潮。”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潮汕地区,历来人文鼎盛,蔚然成风。被迫漂洋过海、移居海外的潮人,虽然大多在商贸领域中大展手脚,但在海外文坛也独领风骚,令人瞩目,尤其是在东南亚各国,更显示出了“海滨邹鲁”的风采。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博士认为:“潮州族群是近代中国人往海外移居的重要一系,他们的移民成为东南亚各国人口构成的重要部分,他们无论在政治上或经济上都有卓越贡献,独树一帜。他们在经贸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他们的文化艺术不但在中国本土是朵奇葩,在国外也都能跟着潮州族群四处绽放异彩。”“据不完全统计,潮人作家约占泰国华文作家的80%,约占马来西亚华文作家的60%,约占新加坡华文作家的40%。世界各地潮人作家合计,超过500人。”《近现代潮汕文学·海外篇》中也有近似结论:“近现代活跃在东南亚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海外潮人作家至少在400人以上,我们在蒐集资料时所统计的海外潮人作家就约有250人之多,其创作出版的文学作品数量也应在1500种以上,而零星散发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学作品更是不可胜数。”不难看出,海外潮人作家及其创作无论是在海外华人作家这个群体里面,还是在海外华文文学之大花园中,都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他们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繁荣与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乃至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二、海外潮人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
何为海外华人文学,陈贤茂教授认为:“华文文学和华人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海外华人用华文以外的文字(例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马来文、泰文等)创作的作品,称为华人文学。”以上的界定颇为清楚,但陈教授的这个“华人文学”的概念,是在界定华文文学的定义时作为参照的概念进行论述的,根据上下文的论述,华人用华文创作的作品,理所当然的应属于华人文学。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凡是海外华人创作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华人文学。
海外潮人文学的概念着重在于“潮人”,海外华人文学的概念着重在于“华人”,都是从“人”,从“人学”的角度来命名的。文学即人学,人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所以,文化学就是研究‘人化的科学”。从文化学的视野考察,海外潮人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学注重的都是其海外华人这一创作主体,是具有中华文化传统和海外各国各地区文化特色的海外华人。“华文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形象和精神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载体的重要元素。世界的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过程,与各种‘异文化接触、交流之后,形成的一个极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一。因此,有的学者就把这种扩大了的华文文学,认为是广义的华文文学。刘以鬯先生就认为:“广义的华文文学,除了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华裔作家与非华裔作家外,还包括用外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华人作家与汉学家。”饶芃子教授也同意这种观点,她认为:“从文化和文学两个方面看,这些文学作品都深受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尽管在一些作品中,这种影响是以它和所在国主体文化的碰撞中表现出来的,但根子是中华文化的根子。所以后者的这一解释,也有一定历史文化的依据,表现出一种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我个人认为,就字面上准确的含义而言,‘华文文学主要当然是指用华语写的文学作品,但文学的土壤是文化,如果我们着眼于华族文化在文学中的表现,我们的研究范围就不只限于狭义的‘华文文学,而应该拓展到‘华人文学,也就是广义的‘华文文学(表现华族文化的文学)。”
从“人”的角度看,海外潮人是海外华人的一部分,海外潮人文学当然也是海外华人文学的一部分,“人”是他们的共同之处。然而,“人”的略微不同,也是他们的相异之处。海外华人文学是泛指所有居住在海外的华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而潮人文学,则仅仅是指海外华人中一部分祖籍属于广东潮汕地区的讲潮汕话的所谓潮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海外潮人文学标榜的是它的创作主体,突出的是它的人类文化学的意义,因此,海外潮人文学又与海外华人文学略有区别,它是由一种地域范畴的人文现象——潮人文化产生的,是华人大文化圈里的潮人文化催生出来的一种“类族群文学”。
三、海外潮人文学与潮人文化
所谓潮人,指的是生活于今中国广东粤东潮汕地区(主要为汕头、潮州、揭阳、汕尾四市),并以讲潮汕话为主的,以及祖籍为潮汕地区的海内外所有人士。所谓文化,“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强调文化即‘人化、‘人类化,既注重‘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文化,又同时注重文化养育了‘人的观点,可以认为,广义的文化,应该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潮人文化就是潮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语言、艺术、文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工商经济、渔农耕作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潮人文化,可以上溯至12000年以上,王治功教授在《关于潮汕史前文化的年代问题》中认为:“在邻里漳州存在距今4-8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今日潮汕地区,既存在距今1.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文化,也存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潮汕历史文化源头当在这里。”黄挺教授也曾为文认定:“在韩江口外的南澳岛后宅镇象山麓,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活动遗址。据考古专家的推断,它的年代距今在8000年以上。”潮人文化,古为潮州文化,后称潮汕文化(按:1997年经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及众多专家学者论定改为潮人文化,潮州学也相应称为潮学),“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是“由讲潮汕话的民系(也就是潮人)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潮人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文化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外传播。同时吸收其他文化因素,不断发展。”可见,潮人文化,它缘于地方,至今仍带着浓重的地方色彩,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尤其是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之中,它已经超越了潮汕这一特定地域,因此,林伦伦教授说:“用‘带有地域性的群体文化来说明潮汕文化的性质,也许更恰当一些。依在下之见,改称‘潮汕文化为‘潮人文化也许更为准确一些。”由于潮汕地区偏居东南一隅、省尾国角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的由原住民为主、移民为辅发展到以移民为主、原住民为辅的民系构成,形成了潮人文化独特、动态、开放的特性,也因此形成了潮人遍布海内外,即“海外一个潮汕,海内一个潮汕”的格局。因此,在文化的视野里,它具有三个大的板块:其一是本土的潮人文化,其二是国内的潮人文化,其三是海外的潮人文化。海外潮人文学便是海外潮人文化催生出来的一朵奇葩,是海外潮人文化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责任编辑: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