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 加速推进安徽崛起进程
2009-02-26王三运
王三运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特别强调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系与协作。这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特别是泛长三角这个概念,在总书记的讲话中还是第一次提出,是我们推进东向发展的巨大机遇,也是我们贯彻中部崛起战略的巨大机遇。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把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这个品牌打响,努力在区域发展分工中抢占先机,进一步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进程。
一
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首先必须了解、研究长三角,做好知己知彼的文章。通过对苏沪浙开展考察,收获很大,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一是两省一市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仍然在自我加压,致力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劲头丝毫没有改变。这一点,两省一市都一样,都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着力推进发展的转型升级,保持了非常旺盛的发展欲望和冲动。江苏省提出“两个率先、六个更加”,上海市提出了“四个率先、四个中心”,浙江省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并制定了很多很具体的措施。他们在发展的困难时期,仍然在谋划新的发展思路,谋求新的发展突破,而且很具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这种永不满足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两省一市都共同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都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向外转移艰难而又坚定的抉择。考察中,我们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两省一市都已处在非常高的发展平台,都面对经济的周期性调整和宏观环境的压力,但他们的工作谋划和应对之策又都走在了前面。他们对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产业的升级转型认识到位,目标清晰,行动坚决。江苏提出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上海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打造以物流、金融、电子信息、电子商务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浙江提出了由“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跨越的目标,就产业升级转型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实践证明,经济周期发生变化的过程,往往是产业结构重大变动、体制机制重大变革的过程,两省一市完全有可能在这一轮调整中率先成功转型,重塑竞争优势,取得发展主动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两省一市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工作的着力点和兴奋点都集中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千方百计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如果说以前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靠的是投资拉动,现在我们更多感到的则是人才带动、创新驱动。虽然两省一市发展思路不同,但在自主创新这个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他们的发力方向更多的是集中在人才的培养、引进,特别是人才团队的引进上。自主创新关键要靠人才,两省一市都抓得非常主动,围绕凝聚人才设计相关政策和举措,下的功夫都很大。比如江苏每年用于人才引进的专项经费就达到了5000万元,刚刚出台的8号文件规定增加到2个亿,对一些紧缺高素质人才,除了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外,每人还给100万元安家费。上海对每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从它的种子期到成长期、成熟期、收获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配套化政策扶持,从人才团队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都给予政策支持,全程进行激励。他们的政策都不是泛泛的规定,而是基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来研究,设计精确,用得到位,非常有效。
四是两省一市在发展环境的优化上一直没有停顿和弱化,始终保持了与时俱进的营造状态。在我们看来,两省一市的环境已经非常优了,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政策条件等都非常好,但是他们没有停顿,而是根据情况变化不断地创新,发展环境、服务环境始终营造得很好。像上海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的就是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的整体改革,核心就是完善集聚要素资源的市场体系和发展环境。这种市场化、国际化的经济发展环境,弥补了上海本身资源不足、成本过高的缺陷,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也凝聚了大批国内一流的企业;不仅吸收了国际一流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也凝聚了国内众多的高端人才,对我们确有启示。
总的感觉到,面对当前新的形势,两省一市仍然以一种时不我待、勇往直前的精神,推动发展的战略转型,积极抢占发展新的制高点,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二
我们学习长三角,融入长三角,最终要落脚到自己怎么办。学习别人是为了对照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但是这个对照要对照出信心,既要看到别人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既不能盲目攀比,也不能坐井观天。学习人家就是要学人家的理念、方法、精神和作风,结合安徽实际还是要落脚到当前所做的工作上,特别是结合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经验的积累、实践的积累,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大的魄力和手笔推动现在所做的事情,促进发展的跨越。
一是加速安徽崛起要坚定信心。我省经济总量远不如长三角,人均GDP跟长三角的差距更大。2007年我省人均GDP是12000多元,仅仅相当于江苏、浙江、上海的35.8%、32.4%和18.1%。面对这种差距,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坚定,就是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把做大经济总量放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做大我们的总量。只有这样我省人均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宽裕、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才有进一步的物质基础,否则发展中、改革中、社会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就解决不了。如何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我们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形成共识的决策和举措抓具体、抓深入、抓进度、抓落实。对于长三角的经验我们不能抱一种简单的拿来主义态度,还是要从安徽的实际出发,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进一步提升“861”行动计划,积极构建和谐安徽,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参与分工合作要务求实效。总的要求是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我省与长三角两省一市合作不断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要进一步理清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思路,深入谋划一些大的工作举措,包括构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并推动上升到国家层面,提升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价值。要积极做好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基础性工作,特别是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两省一市产业转移的特点、动态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引进工作,努力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需要强调的是,承接产业转移,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究竟要承接什么样的产业转移,不能太笼统,要变招商引资为挑商选资,当前以下八个方面需要特别重视和注意:一是能够做大做强的成长型产业,不管是其自身能够做大做强,还是跟我们的产业结合以后能够做大做强;二是能够延伸产业链的产业;三是能够弥补和丰富我省主导产业组合条件的产业;四是能够提升、带动现有产业成为品牌的产业;五是能够尽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我们资源的产业;六是能够大量吸纳劳动力的产业;七是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条件的产业,包括资本、人才、管理、现代物流、金融等;八是能够促进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的基础性产业,包括交通、通讯等。当然对于长三角转移的无污染的、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有多少承接多少,但这八个方面需要高度重视。
三是推进自主创新要多出成果。自主创新是当前大家都认准的法宝,长三角两省一市在自主创新方面确实抓得相当好。应当说我们的自主创新既有实践,也有品牌,而且潜力很大,关键要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进一步做好,以我为主,打自己的牌,走自己的路,敢于并善于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这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总书记提出安徽应当在自主创新方面有更大作为的要求后,省委、省政府就一直在谋划,从一开始的合芜试验区到后来的合芜蚌试验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要尽快实施,并取得实质性、突破性进展。加快自主创新必须推动开放式创新。只要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并行不悖,不能自我满足、自给自足,关起门来搞创新。对照江宁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园以及浙江的精工科技和中控科技等企业的实践看,我们还存在眼界不太开阔、谋划不太深入完善等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充分借鉴他们的经验,更加科学有力地加以推进,不仅要出科研的成果,还要出产业的成果;不仅要出体制机制的成果,还要出人才团队的成果,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
四是转变发展方式要加快进度。在长三角加快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我省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分工与合作,必须做强自身,提高自己的发展层次和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也要把转变发展方式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全面提升发展素质,增强对接发展的能力。作为推动发展的两个根本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方式都要转型,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当中,不仅要加快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改造,提升现有产业的层次水平,同时更要培育新兴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选出几个突破口,依托科技创新,培育一批新的增长点和爆发点,打造我们自己发展的杀手锏。我们能够搞自主品牌汽车、语音系统,而且在世界上都叫得响,说明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我们不敢去创新,亦步亦趋,满足于承接别人的产业转移而没有自主创新的产业、产品,那就会永远落后。要鼓励各地各展其长,扬长避短,选准自己的突破口,打造自己发展的支撑点。城镇发展转型方面,要借鉴长三角的经验和教训,更加注重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推进,以工业化夯实城镇化的基础,同时也要加快城镇融资、物流、商务、研发等服务功能的完善,为工业化发展搭建良好的载体和平台。包括在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中,我们也要注重城镇功能的承接对接,更有力地促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五是深化体制改革要大力推进。长三角两省一市积累的巨大财富,主要还是来自于30年的改革开放。我省也是如此,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非常明显,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非常明显。如果说许多方面的优越条件是区位、政策等因素决定的,但是在改革这个问题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专权,主动权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大包干就是如此,就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大包干时期我们有这个勇气和智慧,那么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当中更应当有所作为,所以一定要看到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就当前来说,要继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着力在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争创安徽改革发展的新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总之,我们要重视把学习考察的成果转化到当前正在做的工作上来,更加积极有为地做好自己应当而且能够做好的事情,全面推进与长三角发展分工合作成果的落实,奋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