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一片神奇的旅游热土
2009-02-26柴繁隆
柴繁隆
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属中温带寒冷地区,东南与临夏县相连,西与青海循化县接壤,北与青海民和县隔河相望,东北与永靖河为界。海拔1735~4309米,总面积909.97平方公里。
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从此这个县名成为全国最长、字数最多的县名,也是甘肃省惟一的多民族自治县,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多个民族,其中以保安族为主。
积石山县风光秀美,民情淳朴,风俗奇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分丰富。每年5~9月为旅游黄金时间,特别是7、8月份,来到积石山县,正是庄稼生长或成熟期,麦黄谷绿,田园风光美不胜收。阴雨天,云雾缭绕,烟雨蒙蒙,仿佛置身云贵高原,令人流连忘返。县内古迹神话传说众多,历史悠久。著名传说有大禹导河积石、吹麻滩鲁班石、临津古渡等。
大禹导河治水的传说就发生在积石雄关。据史载,夏之前,沧海横流,洪水滔天,尧帝用鲧治水,劳而无功。舜继尧位,诛鲧,使鲧子禹继其父业治水。禹劳身焦思,精心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息了水患。民间还相传,黄河泛滥成灾,是恶龙盘踞,肆意搅水,禹治水到此,开凿峡谷,但受到恶龙阻挡,禹愤而擒斩恶龙,鲜血直喷射到对岸石崖,因此石崖呈赤色,人们称其为“大禹斩蛟崖”。大禹开凿的峡谷就是积石峡,峡内千岩壁立,峭拔高耸,森然巍峨,其色赤红。石壁之上,至今存有大禹开山劈石之痕迹;其间黄河奔腾咆哮,破关而出,飞流东逝。在一个叫肖桐坡的地方,兀立一块高2.7米、宽2.3米、长3.3米的大青石,相传为大禹导河憩息之处,人称“禹王石”,石上有大禹休息的坐痕,当地群众信其为神石,尊奉保护。为纪念大禹治水的动人事迹,后人在积石关外修建了禹王庙,供奉瞻仰,教育后代。
积石山县的县城吹麻滩,已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其以西1公里的积石山麓中部,据考证是一个冰川遗址,现已建成积石民俗村,占地2万多亩,茂密的人工林与满河谷的鹅卵石相映成趣,溪流淙淙,清澈见底,野花遍地,小鸟鸣唱,置身其中,顿觉心旷神怡。这里同样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古冰川里成群结队的白色大石头在遍地绿草的映衬下蔚为壮观,仿佛一滩白羊在觅食青草。相传鲁班为了在黄河天险上建造一座贯通南北的大桥,将积石山石点化为羊,驱赶羊群向黄河边进发,至吹麻滩,被一村姑看到,她大声惊呼:“快来看啊,一滩的石头在跑!”结果满滩羊群又变成块块石头,留至今天……溪水旁矗立着一块巨石,上书红色大字:鲁班石。鲁班石的故事由此流传了一代又一代。
民俗村向西行约10公里,便是又一名景黄草坪,海拔2300~2600米,为高山草甸,广袤而舒缓;再向西南而去,是天然林场盖新坪林场,青山叠翠,绿树掩映,山花遍野,古树名木遍布,珍稀动物出入其间,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离吹麻滩二三十公里的历史古镇大河家则留下了临津古渡的历史辉煌。临津古渡位于大河家镇临津关,黄河在这里将甘、青两省豁然分开,有“锁钥”之称。从汉代开始,这里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可以西进新疆、南入西藏,是丝绸之路的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古渡繁荣于唐宋时期。唐时,汉藏互通友好,唐蕃古道上来往的使者、商贾络绎不绝。北宋熙宁年间,大河家古渡边设有茶马互市的榷场,各族人民和平贸易。明清时期,商贩们从四川、陕西等地运回丝绸、布匹在大河家销售。民国时期,在大河家经营布匹、杂货的商号享誉古道。1949年8月,为解放青海、新疆,王震将军率大军进驻大河家,当地人民配合大军顺利渡河,留下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1988年11月,黄河大桥通车,临津古渡完成了历史使命,仅留下了供后人参观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