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建立新型农业避险金融体系的思考

2009-02-25王玉霞

金融经济 2009年1期
关键词:期货市场期货订单

王玉霞

一、利用农业保险方式规避农业自然灾害风险

(一)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问题

1.农业保险尚未摆在应有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然依附于商业性保险公司——PICC,保险业务份额小,经营状况不佳,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单一,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特点与实践设计相应的保险办法,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2.现有农业保险范围小。农业风险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及政策风险等方面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却不足30个,我国农业保险仅局限于自然风险的管理,且自然风险管理中又以灾害救济为主,其他几种险种尚未顾及。这种状态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3.农业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脱节。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负责技术问题,而对采用新技术可能发生的追加要素风险、新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与技术效益没有直接挂钩。技术推广者不承担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经营者成为风险的主要承担者,这直接造成农民对新技术持观望态度。

4.市场风险管理效率不高。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尚未走上法制化轨道,保护价缺乏连贯性,波动幅度较大;而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制度由于政府不对厂商实施价格补贴,实际上难以推行,使得市场风险实际上仍由农业生产经营者独自承受。

5.商业性保险费率高、承保范围小。商业性保险由于受财力限制,灾害救济数量有限,保障水平低;且收费费率高,自然灾害救济的效率低。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一方面,保险机构因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欠佳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成为农业风险的最大承受者,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农业投入、新技术应用和走向市场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条件得不到根本性改善,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业机械难以普及,农业小农经营方式难以改变,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金融体系

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应把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在具体制度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农业保险管理活动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市场经济,法制先行。中国应该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用具体、明确的农业保险立法来约束政府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经营和参加农业保险的行为。要科学地制定出一个符合国情的、适合农业生产实际的、有利于调动各方投保积极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包括险种、费率、定损标准等在内的农业保险条款体系。从而建立起以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有机结合的农业保险管理制度。

2.改革现行的农业保险经营体制,建立以政策性的国家农业保险机构经营为主,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为辅的保险体制。一是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开拓政策性农业保险。以防范、躲避、减少风险为目标,也可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政策性保险,政府给予补贴。二是搞活商业性农业保险。允许以单项险种为主要经营范围,打破独家经营局面,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保险费率。三是建立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按合作社原则,采取入股方式筹措保险基金,建立独立核算、自主经营、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辅以政府扶持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互助互济的自我服务性、群众性保险组织。四是建立农业再保险市场。通过再保险,使各保险组织本身也成为被保险的对象。

3.完善灾害救济制度。要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研究制定自然灾害等级的指标体系,作为确认受灾救助的依据;建立与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相适应的救助经费比例分摊机制,加强经费使用监察;提高救济工作的透明度、公正性及效率,依法严惩挪用救灾款物的违法行为。

4.逐步建立农业技术风险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二是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三是建立技术经济合同制度,使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承担技术风险;四是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二、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

(一)目前我国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采用的方式及问题

目前,我国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主要采取的是以“公司+农户”为表现形式的订单农业方式。订单农业是农业各经营主体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符合市场规律的一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形式。这种方式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农产品卖难,以及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等方面效果明显。然而,订单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订单农业的价格风险缺少有效的转移渠道,它只能在企业和农户两者之间转移,很容易导致在订单到期日某一方因市场条件变化而毁约。而且,由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信息不透明,订单价格的确定缺乏参考依据,农民较难获得较高的收益。此外,订单农业的数量和规模有限,农民的收入比较低。

(二)稳步发展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

订单农业中的问题通过订单和期货市场的结合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主要原因:一是期货市场可以有效地转移订单农业的价格风险。因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可为订单农业提供参考价格,而且期货市场集中了众多的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市场风险可以在大量的市场参与者间进行重新分配。同时,期货交易的保证金制度,保证了交易双方都不存在违约风险。二是通过期货市场可以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利用农产品期货,经营企业和加工企业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上规定的质量和合适的价格采购农产品、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另一方面又可参与套期保值业务,锁定生产或经营的成本,转移订单风险。所以,我国应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导农户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产品市场价格风险。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在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规避价格风险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主要有河南延津“订单+期货”模式和黑龙江“期货信息指导产销”模式。

1.“订单+期货”模式

所谓“订单+期货”,就是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期货市场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规避粮食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优质大宗粮食订单履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当前我国农民普遍面临着这样的窘况,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显然不适应市场经济大流通、大市场的要求,简单的订单农业又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而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薄弱的经济实力又制约了农民直接参与期货市场。在这种形势下,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利用期货市场对订单商品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价格不利变化的风险,带领农民间接参与期货市场,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就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河南省延津县“订单+期货”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在县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县粮食局下属的金粒麦业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全县小麦协会,通过400多个中心会员(中心会员以行政村为单位),向全县10万多农户实行供种、机播、管理、机收和收购“五统一”,以高于市场价格0.05分/斤~0.06/斤与农民签订优质小麦订单;同时粮食企业——金粒麦业有限公司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在小麦种植或收获之前,就卖到期货市场,并根据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收入情况,对参与订单小麦的农民,进行二次利润分配。“订单+期货”的经营模式,在延津县取得了多赢的效果。一方面,它使农民生产的小麦适应了市场的需要,且卖出了好价格,农民收入有了可靠保障;另一方面,小麦龙头企业在与分散的农民签订小麦种植订单的同时,通过小麦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规避了经营风险,确保了订单的履约。

2.“期货信息指导产销”模式

黑龙江省的“期货信息指导产销”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建立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大豆专网。专网设有分析预测、农事农情、相关政策等栏目,并与黑龙江天琪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期货专栏,每天发布大商所大豆实时报价、进口到港报价、国内外新闻以及大豆食品、大豆区划、品种介绍等相关信息。同时,在网上开展期货市场操作指南、期货常识等知识的普及。受到农民和产销大户的欢迎。二是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2003年入秋以后,国内外市场大豆价格节节攀升,大商所提供了大豆期货价格涨至3000元/吨的信息,但豆农对豆价并不了解,现货商反而压价收购。为了发挥期货信息对大豆销售的引导作用,让农民抓住增加收入的绝好时机,黑龙江省紧急运作了一次特快信息服务:黑龙江电视台在10月12日晚间新闻节目中,破天荒地播放了长达5分钟的大豆期货市场行情分析,邀请期货公司的专业人员和黑龙江省大豆专家介绍期货市场动向,10月13日,《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农业信息网、大豆网等也集中向农民传递了这一最新信息。通过这种方法黑龙江省的粮食部门引导农民通过订单方式于大豆播种前在期货市场高价卖出大豆。粗略估计,及时的大豆信息服务至少使黑龙江省600万吨大豆增收数亿元。

从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结合应该是新型农业避险体系的发展方向。农民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价格指导作用来调整自己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利用“订单+期货”模式来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而在锁定价格和收入的同时,又可以通过政府扶持的农业保险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总之,只有在建立了新型农业避险体系的基础,我国的三农问题才能得到更好的解决,广大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根本的保护。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管理案例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期货市场期货订单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纸浆期货市场相关数据
美棉出口良好 ICE期货收高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国内尿素期货小幅上涨
肥料企业该如何面对尿素期货市场?
量化投资在期货市场的有效应用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生猪期货离我们还有多远?
中粮期货 忠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