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2009-02-24吴晓红吴乐秦

计算机教育 2009年2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合作教学方法

吴晓红 吴乐秦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2-0136-02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五种方法”及课程设置中“五类问题”,旨在阐述师生在教学中的职责,通过双方配合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现状分析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计算机的发展应该是不为过的,这体现在时间空间上,更渗透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或与之相近的专业,一曰是人才的需求,二曰是应用的广泛。现代的高校犹如一个教育工厂,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使用的是大致相近的教材,重复着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彰显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偏低。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外塑”,西方重视的是“引发”;我们的管理是“圈养”,西方的管理是“放生”;我们的教育“包办”为多,西方的教育“自主”为多。因此,学校的繁荣,并未带来教育的繁荣,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存在的困惑与迷惘是可想而知的。

2探索方法

笔者担任02计算机应用本科班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有学生提到:“老师,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解?”这让我们想起了多年来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固化”模式:教师课堂讲,学生机房练;想起了为什么总是有学生要逃课或课堂开小差;想起了我们的学生虽经过四年的“苦读”,却得不到“委以重任”;想起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为什么游戏软件又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设想若我们能把学习变成游戏,听课如似听故事,学生岂不像热爱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像爱听故事一样爱听课,学习也就像游戏、像故事一样充满魅力。在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有些方法值得探究:

2.1工程背景法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根据学生没有工程背景的现状,若仅按教材讲方法其收效是不佳的。教师可考虑在开课之前,让每个学生自己找一个项目,找不到者教师为其确定一个项目。以所选项目为工程背景,随着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内容。到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自行总结在自己的项目中所用到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交流。虽然学生在背景知识以及对所讲专题的准备方面差别较大,但从整体效果上讲,一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锻炼了学生思考及表达能力。

2.2小论文总结法

学过“数据结构”的人都知道,在各类教材的叙述中,除描述的工具不同外,内容结构方法上几乎相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各类方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算法的异同,其体会的多少与深浅,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论文的写法要求,其格式上可不像正式论文要求,只要将学习中的想法,特别是算法的改进反映出来即可。通过上机验证,课程结束后将小论文整理成册。这让学生们对实现数据结构中的算法,体验人机的结合,分析算法的优劣,做到学懂弄通,举一反三收效甚大。

2.3游戏设计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基本功是程序设计,其对软件专业后续课程影响颇大。远的不讲,从77年恢复高考后进校的大学生学过的算法语言,无外乎有ALGOL60、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名称虽不同,适用的对象有所差异,但语言核心体未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语句的功能易理解,语句的灵活运用犹如“大难临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联想到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其内容和效果外,还有一种精神,游戏不是表演,游戏是自己。玩游戏虽然累,但其乐融融。设想将游戏设计法引入教学中,也会让我们的语言课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解剖简单游戏入手,讲解语句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入点门后,其“修行”转入学生个人,教师加强引导,留下思考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拉开了学生间的距离,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相互间有了比学赶帮,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4学生讲解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这是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学无条件服从于教。计算机软件的许多课程,并无标准答案可言,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讲课,融入学生的资源,改善学围着教转,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只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

2.5边学边用法

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很适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将枯燥的计算机理性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教学。如由加法指令演变为累加器的过程。其次是加深理解,促进教学。如通过算法过程学习完成一个管理系统。再之,计算机的应用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处不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捕捉学科发展前沿,对开阔学生视野很重要。

3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固然重要,但对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持一种后现代的课程观。这是一种师生依据课程要求动态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的课程。它更利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做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定位,达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之目的,改变以往以获取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类问题值得思索:

3.1因人设课程问题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专业尚属年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师生均有发言权。这不仅是对课程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课程安排要变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为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旨在引导学生成长,而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3.2因知识设课程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存贮行为,它是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幸福地生活。反之,若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是为了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那么出现的“高分低能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不足为怪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的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精神的富足。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他精典课程更为迅速,探讨一种实时性强,动态灵活,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3.3因学分设课程问题

完全学分制,自主择课,对承认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若课程仅为学生修满学分而设,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学分制。计算机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与专业发展迅速有关,也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埋下了“伏笔”。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商业主义、市场主义和管理主义颇为盛行的今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培养人才工程中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对社会无疑是一种贡献,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4因实验设课程问题

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学校的办学能力。目前专业实验室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然而,缘于人力财力的缘故,实验室发展满足专业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这涉及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问题,涉及到提升专业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同度问题。

3.5因需求设课程问题

需求主要来自学生与社会。为满足市场要求,不少高校绞尽脑汁考虑计算机专业与课程设置问题,在吸引生源方面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然而四年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普遍感到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自觉功底不足,无法在编程、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能有一技之长,甚至出现了为了就业去职业培训机构再“回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受到社会的“青睐”,留给了我们思考与遐想的空间。

4展望未来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进步的时代精神,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及课程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旨在通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具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保障机制,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辈出。科学的、实用的、发展的、有效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向我们计算机教育界的同仁们提出了挑战。文中“五种方法”及“五类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批评、主动的思想,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拥有自我发展的追求,随着学习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强调的综合、广博、人文底蕴的精神,营造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空间,提供了与学生共同迎接未来挑战的宽广舞台。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成长春. 赢得未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Robert J.Marzanc等. 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冯建军等. 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程勉中. 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谢翌,马云鹏. 重建学校文化[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7] 刘晓伟. 情感教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合作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