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9-02-24李雪峰

商业研究 2009年2期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荷兰可持续发展

李雪峰

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差距不断扩大,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西部地区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想迎头赶上,必须不断识别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而创新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核心竞争力; 西部经济;荷兰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お

Innovation, Core Competence and Western Regional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LI Xue-feng

(Hulunbeiercollege, Inner Mongolia,Hailar021008, China)お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rather ill balanced,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ly widened ga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is situation is obviously not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task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stabil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As a less developed regions, the western areas need continue to identify and nurture the regional core competence through the constant innovation.

一、引言

21世纪,我国确立了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全局,以转变发展模式为主轴,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小康社会为目标的发展方向。依据这一发展目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显然是一个战略重点。区域经济将在我国的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中国经济“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在《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中,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

1、东部: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该地区占全国36%人口,创造了全国5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1.7倍,居四大板块之首。

2、中部:中部经济明显弱于东部。中部占全国32%人口,创造了全国2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77倍。

3、西部:西部占全国人口23%,创造了全国13%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的0.62倍。

4、东北:占全国8.4%人口,创造全国8.7%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在四大板块中居第二。

不难看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十分明显。综合考察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现状,差距的形成是历史、地理环境、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等原因造成的。西部地区处于我国地理第三梯度,区域内高山连绵,交通不便,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长期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自然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又实行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和政策,对东部地区实行倾斜的投资、贸易、税收、财政等政策,致使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呈持续扩大的态势。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因此,东西部协调发展问题,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开发西部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十分重视,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性高度,提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西部地区和社会各界也都在深入探索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道路。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争相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动。因此,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于今天有什么,更重要的是明天会有什么。西部地区要实现发展转型,必须寻找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的发展动力,从而摆脱经济发展中的市场约束和对传统资源要素的严重依赖。无论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还是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都可证明,落后国家或地区完全能够通过努力,扬长避短,后来居上的。其中,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 (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核心竞争力”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理论,最早由著名管理学家C. K. Prahala. GaryHamel提出来的,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赵修卫在《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一文中,将区域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优势表现,是区域所持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生产、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其他地区所模仿或学习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其特点是:具有独特性,是其他地区所没有或程度不及的,在竞争中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的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符合经济法和基本趋势,能为区域经济带来持续发展能力。

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发展的基石,是区域的营养源泉。核心竞争力如同区域的竞争根系,为最终产业提供营养,树茎是中间核心产业,花、叶、果实是最终产业,根系是提供区域营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区域就必须拥有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区域核心竞争力有两个基本因素组成: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 和竞争优势 (competitive advantage)。

1.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一个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如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等。比较优势对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贡献是造成了某种差异性,资源成本差异、形成特色产品等等,从而能在竞争中获得差别利益,它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特色力。

2.竞争优势与资源利用有关,是指在竞争中相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与素质,体现的是地区产业生产率的绝对优势,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内生能力,包括知识、人才、科研机构、信息网络等高级要素。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技术优势的综合体。因此,相对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在核心竞争力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是核心竞争力创建的主导方向。

(三)西部如何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

利用比较优势虽也可能使一个地区暂时摆脱经济贫困,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竞争优势的形成。因为拥有比较优势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只有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区域竞争优势的确立是区域获取竞争力的前提。区域竞争优势,不仅是区域现有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所表现出来的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还应注重未来竞争潜力,即竞争力的可持续性。

有人曾提出西部经济发展应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即大力发展以农为主的农林牧渔的传统优势,输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输出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不能以自己的软肋去和经济发达的东部拼资金和技术。由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前提假设是生产要素不能在国家或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强调的是静态的比较优势,忽略了动态的比较优势变化,忽略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对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作用,结果只能是落后地区被动地接受发达地区的梯度转移,而不可能改变在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低端状况。在实践中推行比较优势原则的欠发达地区,不仅未能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反而差距越拉越大。这正如同世界对我国的评价“有制造,少创造”的道理一样。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但我国出口8亿件衬衫所得到利润才能换回一架空客A380飞机;我国每单位GDP增加的能耗是美国的20倍,欧洲的25倍,日本的28倍。我国市场所需芯片与电子元器件85%以上依靠进口,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以上需要进口。

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小,有资源不等于有市场;即使这些资源有市场,也不等于有竞争力,因为初级产品与加工制成品相比,总是处于不利的贸易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西部地区如果继续走高消耗、重污染的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只能是发展之路越走越窄,不仅不能促进和优化西部的经济发展,反而会成为西部发展新的债务包袱。

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增长极理论提出,欠发达地区要通过建立经济增长极(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推动地区发展,从而实现经济整体进步。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即增长极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增长极理论实质是强调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巨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或产业,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同周围区域构成一个势差,通过市场机制的传导力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美国的经济学家赫希曼进一步指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短缺,资源有限,对所有部门、所有区域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实现均衡增长,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而应该选择具有较强联系效应的主导产业和优势区域进行重点投资,优先发展。

依据增长极理论,西部地区要赶上或超越经济发达地区只有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竞争优势。通过利用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等“高等生产要素”可以转移,制度和管理方式可以模仿的有利条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形成增长中心,以此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三、创新是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 (Innovation)

创新一词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A.Sehumpeter)提出。他在1912年最先在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运用了“循环流转”的概念,用以概括那种只有数量扩张而没有创新、没有质的突破的现象,认为这种状况并不是发展。他认为,一个经济如果没有创新,是一个静态的、没有发展与增长的经济;创新是对经济循环流转的突破,创新将促进经济发展。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 (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 (Invention) 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一个区域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区域资源禀赋、物质资本,而是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创新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取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能力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着力点之首。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在任何时期,异军突起的国家或区域往往是创新活动频繁发生的地区。

(二)创新在荷兰

荷兰,这个位于莱茵河畔,面积四万一千平方公里,只有两个北京、半个浙江,人口不足两千万。一次一次地创新,把这个“低地之国”一次又一次地推上了历史高点。

14世纪,荷兰人口不到100万,约有20万人从事捕鱼业。荷兰北部海域盛产一种鲱鱼,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都有捕捞鲱鱼的船队。为了争夺渔场,荷兰人与苏格兰人曾爆发过三次战争。最终荷兰渔民的一把小刀,将人人都可染指的鲱鱼变成荷兰人独占的资本。一个名叫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除去鱼肠子的方法,然后把鱼的内脏去除,撒上盐进行腌制,可以使鱼保质期达一年以上。因为当时还没有冰箱,这种腌鱼在全欧洲非常畅销。因此,与其说鲱鱼给了荷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会,不如说创新拯救了荷兰。

从1998-2001年,荷兰国际竞争力排名连续列于全球前五位。荷兰人自嘲其为“列强环绕”。人口少,领土面积狭小,没有多少资源优势,荷兰奇迹的背后就是创造性和创新性。

进入21世纪,荷兰经济出现了停滞和衰退迹象,国际竞争力大幅度下滑,在发展的“十字路口”,荷兰人又一次毅然地选择了创新。经济大臣布林克霍斯特表示,经济部将尽最大努力使荷兰在最具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知识经济方面位于世界先进行列,“荷兰必须改变路线,更多的创新就需要与过去决裂”。荷兰政府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为突破口,对现有体制进行改革。发展服务贸易、信息技术产业,致力于教育投资,以期塑造成世界教育市场上的“知识中心”。

我国浙江省小商品之都义乌,其迅速发展靠的也是创新,即以小商品市场为主导的不断创新之路。义乌的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从历史上的路边集市到全国性小商品集散中心,再到国际性小商品贸易中心;从商品交易到产业集群,即从“以商兴工”、以小商品交易市场带动个体、家庭工业发展,到形成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从区域开放到国际开放,实现民营国际化的路径创新;从县域小城镇到区域经济中心,义乌市场强劲辐射周边乃至省外,形成了一个“义乌商贸圈”。

义乌的发展靠创新,著名的海尔集团也不例外。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旗下拥有240多家法人单位,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五万人。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海尔的辉煌? 张瑞敏曾说过,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纵览海尔20多年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不断创新, 才使海尔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一个世界有名的国际家电企业;也正是由于不断的创新,才为海尔迅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也正是依靠创新打造的坚实基础,海尔最终实现了从名牌战略到多元化战略再到国际化战略的跨越。

四、创新与西部经济发展

(一)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

1.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诸多矿产富集地区,无论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还是化石能源,都有极大的蕴藏量。目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除煤炭等少数几个矿种外,现有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区和具有较好资源潜力的地区,多数分布在西部地区。

西部的能源也十分丰富。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4%,原油的探明储量占全国的27.8%,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的87.5%。西部还有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可开发水能源量占全国的81.1%。

2.生态优势。绿色经济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西部一些地区,由于工业化水平低,工业废水、废气、工业固体废物排放较轻,生态优势明显,空气、水源、绿地等质量较高,具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所需的重要自然条件,发展绿色产业极具竞争力。而且,西部地区的后发工业化还可借鉴东部地区发展的经验,将生态优势保持下去,不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另外,西部的生态旅游也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成本优势。成本优势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低廉。西部地区人均土地拥有量较大,土地价格较低,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低,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

4.后发优势。西部地区可以通过技术模仿、引进,从而迅速促进本地区技术进步,一方面,可节省因研究与开发技术所花费的时间,节约相应的资源投入;同时,可以缩短甚至跳跃式地缩短与发达地区的技术差距。

(二)西部地区的“比较劣势”(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相比较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

1.基础差、实力弱,发展相对缓慢。2006年,西部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为17.1%,财政收入占全国比重为16.7%,而东部发达地区两项指标占全国比重分别为59.6%和64.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东部比西部农民人均收入高出89.3%。

2.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税源基础比较薄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固定资产投资不足,经济增长未能走出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

3.内部发展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区域内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不完善,缺乏有竞争力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民营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开放型经济活力不强。

4.人力资源亟待开发,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各类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短缺。

(三)创新与西部发展优势分析

西部发展有其优势,或者说是比较优势, 而“比较优势”也预示着“比较劣势”同时存在。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两者之间是辩证转化的矛盾过程,也就是说,正确对待,劣势会变成优势;反之,优势亦会成为劣势。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和中国人民大学西部开发中心2005年的联合调查显示,西部地区的主导产业在拥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各种各样机会的条件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主要依靠资源优势,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同业竞争状况以及政府的决策机制和决策效率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如果这些要素不在短时期内改进,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不仅不能得到发挥,反而有可能变成经济发展的包袱——过度开采可能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恶化,过度竞争可能会损害西部地区利益而使资源消费地区和深加工地区受益;丰富而廉价的自然资源经过一个时期的快速发展,由于过度开发而造成自然资源耗竭,其资源优势逐渐消失;技术模仿、引进优势,省去了大量的研发成本和时间,但如果仅仅是模仿,不能很好地吸收、消化及创新,只能形成复制效应,可能会造成技术依赖。而且随着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模仿和技术引进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旅游需求和支出会越来越大,如果措施不当,只图眼前经济利益,就有可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廉价格,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成本优势”也将丧失,因为“成本优势”仅仅显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

优势利用不好可能成为发展的羁绊,劣势通过创新也会成为优势。因此要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发展中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从劣势中挖掘出使其转化为优势的潜力,就会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荷兰,就是通过创新把其最短变成了最长。荷兰的花卉出口量多年来一直占据世界花卉总出口量的65%左右(《哈佛商业评论》数据表明)。花卉产业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地和气候,而荷兰土地极为稀少,荷兰人不得不围海造田,荷兰气候也不适于花卉生长。荷兰是如何确立在世界花卉产业中的领先地位的?原因也许很多,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花卉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都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在花卉种植环节的创新——创造独特的新技术和高度专业化的投入要素,提高资源生产率,以弥补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的不利,荷兰人研制了种植花卉的全年温室栽培的闭环系统。在荷兰的花卉温室中,花卉是生长在水和岩棉里,而非土壤里。这种方法不仅使虫害风险降低很多,而且使化肥和杀虫剂需求量也大大降低,因为化肥和杀虫剂是投放在不断循环再利用的水之中。受到严格监控的闭环系统还使花卉生长环境变化显著减小,鲜花质量大为提高。由于花卉是种植在特别设计的平台上,栽种成本也因此而降低。

很显然,荷兰花卉种植的创新,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结果,花卉种植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成本大大下降,花卉质量极大提高,最终形成了荷兰花卉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改变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必须不断创新,将发展的重点由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产业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转变,实行竞争优势导向发展战略。因此,后发优势从根本上说是从创新中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从技术层面看,创新使企业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大大提高,从而引起周围企业的学习和效仿;从社会结构看,创新使现有的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朝着变革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基础;从社会心理看,创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进取意识,并推动周边地区劳动力为改变自己的比较劣势而努力进行自我提高。

创新是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灵魂。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强调的核心是发展,所要求的是又好又快。通过创新,有效解决西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和市场的矛盾,不断开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空间和新领域。

参考文献:

[1] 王连月,韩立红.AHP法在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企业经济,2004(6):112.

[2] 丁力 ,杨茹. 经济增长加速度与地区竞争力[J].广东社会科学,2003(3), 13-21.

[3] 赵修卫.关于发展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1(10), 95-99.

[4] 魏敏,李国平.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03(5).

[5] 吴建中,孔建新.发展西部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投资研究,2005(8),14-18.

[6] 韦海鸣.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7] 吴群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建构西部地区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能力[J].管理世界,2001 (4).

[8] 朱传耿,沈山丘,仇放道.区域经济学[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9] Pedro Conceicao,Manuel V.Heitor Knowledge interaction towards inclusive learning promoting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d competence building.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Volume 69,Issue 7,September 2002,641-651.

[10]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

[11] 樊纲.发展的道理[M].上海:三联书店,2002.

[12] 蒋满元,唐玉斌.基于区域经济学基本假定的区域竞争力形成机制解释[J].财贸研究,2005(2).

[13] 鲍永安.区域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J].江海学刊,2005(4).

[14] 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在中国市长论坛上的讲演,人民网,2005-09-20,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67/3711232.html.

[15] 张凌,傅毓维.我国区域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J].技术经济,2004(8).

[16] 陈建华.浅析提升地区竞争力的途径[J].江苏商论,2005(7).

(责任编辑:阿莲)

猜你喜欢

核心竞争力荷兰可持续发展
凡·高
影响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企业竞争力因素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枷锁 ——阿伦德(荷兰)▲
五名索马里海盗被引渡至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