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衣衫”锦云裳
2009-02-24吴琳波
吴琳波
传统的男子服装是内穿绣花高领襟白短褂,胸前镶一块2公分见方的彩色刺绣图案,外套黑、蓝或紫色坎肩,或穿镶着宽边的长袍。腰系绣花带,头戴织锦镶边的卷檐毡帽。其中青壮年的毡帽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称之为“鹰嘴啄食”。部分地区的男子还戴一种翻边尖顶帽,顶端有一绺红穗,更显得别致、飘逸。
士族妇女的服饰更为鲜艳。通常的装束是身穿斜襟上衣,他们的服饰以蓝、黑、黄、白、红、紫、绿色相间的各色布料拼制而成,像彩虹一样漂亮。因此,土族之乡——互助县称为“彩色的故乡”。
“七彩衣衫”即花袖衫,土族语称作“秀苏”。是一种用七种颜色的布或丝绸制作成套袖,缝于长衫上,是土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土族古歌《杨格哄》中“阿依姐的衣衫放宝光,天地妙用都收藏。红白蓝黑紫绿黄,万物全靠它滋长”的歌词中不难发现,它很早就在土族先民中盛行了。
相传,十族的先祖——可汗布勒卜青天擒飞龙,登石山逮野牛失败后,并不气馁。他下平滩捉黄牛,驾铁犁,开荒地,“犁了南滩犁北滩,荒滩从此变良田”。生活一天天好了起来,但是人们的衣着并未改变。可汗布勒想为自己的妻子缝制一件漂亮的农衫,他煞费苦心,躺在地上遐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件新款式,伊没有衣料和颜色。于是,他腾云驾雾,伸手从九天搬下一片青天:撕下一络白云:从地上扣出一方绿纹:从清清的河水中流出一股青纱,可没有红色,这也难不倒可汗布勒,他拿起锋利的烨刀,割开胸脖,热腾腾的鲜血直往外流……
就这样,可汗布勒七拼八凑,制成第一件七道花边的衣衫,送给心爱的妻子。另有种传说:很久以前,在可助地区的个部落,有一群美丽的阿姑,她们一起劳动,一起唱歌,每年春暖花开时,还一起到河边浆洗衣服。但是,那时候她们的衣服色彩单调,款式单一,她们总希望有一身漂亮合体的衣衫。有一天,雨过天晴,她们又到河边去洗衣服,这叫天空出现鲜艳的彩虹,一位聪明的阿姑灵机动,萌发出仿照彩虹制作衣衫的念头。回家后她连夜赶制了一件漂亮的花袖衫:其他阿姑们见了都说好看。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竞相仿制,花袖衫就这样被代代相传,一直传到今天。传说充满神奇色彩和神秘气息。
其实,“七彩衣衫”的七种色彩,包含着土族深邃的文化意蕴黑色,寓示着土族人民对黑油油土地的眷恋:绿色,代表土族人民对绿色世界的憧憬:黄色,寓示土族人民对丰收的渴望:白色,是土族人民纯洁心灵的象征,红色,代表土族人民对太阳的敬仰:蓝色,象衍士族人民性格直率,正如蔚蓝的天空、浩瀚的大海一样纯真、博大,紫色,象征灵魂。
土族阿姑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将赤绿黄蓝白黑紫七种色彩编织存一起,缝存衣衫上,再配上黑色或紫色的坎肩,腰系宽而长的彩带,带子两头绣有花、鸟、蜂、蝶、彩云等花纹图案。下穿裙子和长裤。裤裙的颜色依年龄的不同而异。少女和年轻妇女多穿红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蓝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后开口。裤子的裤脚较宽,用两种颜色的布做成,以膝羔为界,下半截的颜色是区别是否已婚的重要标志。未婚少女多是红色,已婚者多用蓝色。再配上长腰绣花鞋,杆子婀娜多姿。
除七彩花袖衫,土族妇女的装束还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头上佩戴的那顶织锦镶边、翻卷帽沿的毡帽。但是在在几十年以前,土族阿姑头上佩戴的是精致、华丽的扭达头饰。直到20世纪30年代末,马家政杈强迫土族妇女改变头饰,扭达这种古老的头饰才逐渐失传。
土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她们用七彩衣衫、扣达将自己装扮得宛若天仙,其中大部分是靠“刺绣”完成的。土族姑娘不管相貌如何,必须心灵手巧,平时,土族的姑娘、媳妇们稍有空闲就“见缝插针”,抓紧刺绣,还相互比试、竞争。人们常常用刺绣本领的大小、技术的高低来衡量个姑娘的优劣,看一个土族女子是否能干的大众标准是“一看针线,二看茶饭”,“针线”功夫要比“茶饭”技术重要。一个姑娘如果不会刺绣,往往被叫做“笨女”、“女木匠”等,在众人面前无法抬起头来,未婚女性甚至找不到好婆家。所以在节庆集会上,土族妇女总是拿出自己的刺绣精品精心打扮自己或亲人,以炫耀自己的刺绣技巧。届时,妇女们还相互评头论足,切磋技艺,取长补短。如果说节庆集会是土族妇女炫耀刺绣技艺的极好机会,那么婚礼上摆针线仪式则是由新娘子举办的个人刺绣精品博览会。为了这天,十五六岁士族阿姑们便开始偷偷准备嫁妆,绣制枕顶、鞋袜、腰带。尤其是出嫁前一个月,她们更是深藏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赶制嫁妆,以便在婚礼上拿出精制的刺绣品作为见面礼,送给婆家的长辈、亲友及其他人,赢得人们的好评。
土族刺绣种类繁多,主要有:腰带、围肚、鞋袜、钱裕和烟袋、枕项及针扎、宗教用品等。除此之外,土族妇女还在衣领、口袋、袖口、筒袖、帽沿等处精心刺绣,大显身手,以装扮自己,美化生活。因而,有人也称土乡为“刺绣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