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的应用

2009-02-24郝金明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具平均分小棒

郝金明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提到:“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学具辅助教学,对优化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999年5月,教育部在北师大召开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相互关系研讨会,会上强调:“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内涵包括多方面,既包括数学知识、能力的发展,又包括数学情感(兴趣、自信心和数学观等)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相互促进的,而后者我们过去对它却不够重视。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如,在讲“认识图形”时,在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找来一些各种形状的小盒子或积木等物体。上课时,通过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体会出这些形体的特征,这样让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在手中任意摆弄,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这些形体的认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许多。最后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各种形体或实物进行任意拼摆,学生的兴趣更高了,每一个学生都在那里兴致勃勃地拼摆着各种物体。整节课,学习兴趣一直很高,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和形的一门自然科学,要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中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的就是学具。学生通过学具认识理解数,把数学符号跟学具结合在一起,把数学计算同学具的合分操作连接在一起。由此看出,学具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实物同数学符号发生联系的媒介体。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操作学具和教师直观教具的演示,都是物化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从自己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体验,亲身参加到认识过程中来,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操作中动手、动口、动脑,能形成清晰的表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除法的意义时,给学生每人9根小棒,让他们把这些小棒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有的学生1根、1根地分,分3份,还有小棒,就再1根、1根地分,直到分完为止,每份有3根小棒。有的学生直接3根、3根地分,分成3份,正好分完。从学生不同的分发,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也不同。通过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对“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3根小棒”能形象地理解,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学生操作学具,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具平均分小棒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平均分一半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两种分法
共需多少根小棒?